咸宁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物理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倒车雷达

C.真空罩中的闹钟

D.超声波清洗机

2、小兴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把物体放在左盘上,向右盘放入一定数量的砝码,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左侧。他再向右盘添加一个最小的砝码时,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右侧,然后他取下刚才添加的砝码。要使天平的横梁水平平衡,他接下来的操作正确的是(  )

A.把横梁右端的螺母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B.把横梁左端的螺母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C.向天平右盘中添加一个大一些的砝码

D.把游码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虚像能用眼睛观察到,也能用光屏接收到

B.实像能用眼睛观察到,虚像不能用眼睛观察到

C.当凸透镜成虚像时,凸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D.虚像可以由反射形成,也可以由折射形成

4、某辆汽车启动后,经过20s,速度表的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由表可知(  )

A.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km/h

B.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m/s

C.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

D.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m/s

5、小江参加升旗仪式,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小江走到操场的速度约30m/s

B.小江听完一遍国歌的时间约50s

C.小江的质量约50g

D.小江前方同学的身高约1.6dm

6、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7、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雨后彩虹

B.日晷影子

C.筷子弯折

D.后视镜成像

8、小平同学观看老师演示如图所示的“烧金鱼”实验时,发现烧瓶里的水已经沸腾了,但是金鱼却安然无恙.于是,他就提出“是不是烧瓶里不同部位的水温度不同”的想法;接着老师就让小平同学用手去摸,果然下方烧瓶壁很凉爽、而上方却很热.小平终于知道了金鱼安然无恙的原因.上述划线部分探究主要经历的过程分别是

A.提出猜想和进行实验

B.提出猜想和总结结论

C.进行实验和总结结论

D.提出问题和总结结论

9、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造成的

B.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可避免误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测量仪器,可减小误差

10、“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谚语“大寒冻河”中提到的河水结冰属于(  )

A.液化现象

B.熔化现象

C.凝固现象

D.凝华现象

11、“京中有善口技者”,精彩绝伦的口技表演,模仿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量

D.音调

12、白天天晴时,我们在校园树荫下的地面上常看到一些圆形光斑,关于光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B.光斑是树叶的实像

C.光斑是太阳的实像

D.光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13、铜仁市2023年秋季学期百万师生阳光体育启动仪式暨铜仁市第二十一届中小学生“三好杯”篮球三级联赛总决赛在印江体育馆开幕。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不需要介质来传播

B.篮球撞击地面发出的声音是由篮球运动而产生的

C.周围居民关上窗户可以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

D.能区分现场观众不同的呐喊声是音色不同

14、有这样的一位科学家,他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的过程中,巧妙设计了斜面实验,被后人誉为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该科学家是(  )

A.牛顿

B.哥白尼

C.伽利略

D.爱因斯坦

15、甲、乙两物体都做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之比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

A.

B.

C.

D.

16、下列有关测量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

B.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C.同一把刻度尺按正确方法多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目的是减小误差

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比赛成绩时,若皮卷尺拉得太紧,测量值会偏小

17、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第三次出舱活动的图片。航天员们在太空协同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原因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宇航服不能传递声音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8、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入杯中,在杯底形成光斑。逐渐往杯中加水,则观察到的光斑将会(  )

A.向右移动

B.向左移动

C.向上移动

D.原位不动

19、如图所示为一款功能强大的便携式家用“无人相机”,相机内装有多种高科技传感器,底部装有镜头和声呐系统(控制“无人相机”悬停在不同的高度),上下盖板采用高强度碳纤维材料,机身质量只有240g。关于“无人相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底部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B.上升时,所拍摄的地面上景物的像变大

C.高强度碳纤维材料密度较小

D.悬停时,声呐系统能发出和接收超声波

20、如图所示,某同学用水平推力推静止在平直公路上的汽车,没有推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一定等于汽车的重力

B.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等于汽车所受的阻力

C.因为汽车太重,推力小于汽车的重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D.因为推力小于汽车所受的阻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21、对下图四幅图呈现的现象形成的物理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河道旁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

B.水杯中的铅笔好像弯折了是光的反射

C.秧苗被栽得整整齐齐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D.我们能够看到美丽的花朵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22、短跑运动员5s内跑了50m,羚羊2min内奔跑2.4km,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A.汽车、羚羊、运动员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羚羊、运动员、汽车

D.运动员、羚羊、汽车

23、根据可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

A.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通过的时间成反比

C.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4、用托盘天平测量1枚大头针的质量,下列方法中简便且正确的是(       

A.直接将1枚大头针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上仔细测量

B.把1枚大头针放在天平上,多测量几次,求出平均值

C.先测出100枚大头针的质量,再通过计算求出1枚大头针的质量

D.先测出100枚大头针的质盘,再测出101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算出1枚大头针的质量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编钟由于_________发出不同的乐音,如果演奏较低的音应该击打比较________(填“大”或“小”)的钟。

26、如图,一束激光沿直线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______(选填“左”或“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此过程中,折射角将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7、商贩在卖海鲜时通常采用冰块放在海鲜上,是利用冰块熔化时______(“吸”或“放”)热,使海鲜能较长时间保持新鲜,家庭中的煤气利用______使气体液化装在煤气瓶内。

28、某同学质量为50kg,每只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25cm2。当他放学背着重50N的书包双脚站立在教室门口时,他对地面的压强为________Pa。

29、(1)如图所示,液体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它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原理制成的。

(2)如图所示,小林使用刻度尺测量铅笔长度时,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A”、“B”或“C”),小林经过5次测量取平均值得到铅笔长度值,此处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减小误差  B.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30、一瓶标有“555mL”字样的纯净水,水的体积是   cm3,水的质量是 g,小明喝了半瓶水,则剩余半瓶水的密度是 kg/m3

 

31、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柱______产生的。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宇航员只能靠无线电波互相联系的原因是______

32、我们人类生活在广袤的宇宙空间里,太阳是________中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________条轨道上运行。目前发现的太阳系有________大行星。

 

33、铝的密度是2.7×103kg/m3,将质量为1kg的铝块截去一半后,剩余部分的密度是 _____kg/m3;质量为152g的金属块,其体积是20cm3,该金属材料的密度是 _____kg/m3

34、在音乐中,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律是294Hz,由此可知D调“1”比C调“1”的_____高;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钢琴的同一个键时,听起来声音也不同,这主要是_____不同(选填乐音的三要素之一)

三、实验题(共1题,共 5分)

35、小明和小红利用凸透镜、刻度尺、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时,小明将一把木质刻度尺的一端支于水平地面上,观察尺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不断调节刻度尺的倾角,使其在地面上的影子______(选填“最长”或“最短”),这时尺的方向与太阳光的方向平行(如图甲所示);

(2)小明保持尺不动,小红将光屏A和凸透镜L按照图甲所示的方式垂直于刻度尺摆放,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3)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置于光具座上,为保证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______

(4)当蜡烛、凸透镜、光屏调整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该像是烛焰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

(5)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30cm刻度线处,则光屏应该______(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光屏上能再次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四、解答题(共3题,共 15分)

36、如图是甲、乙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同向出发的s—t图象,则两车行驶多少米时相遇?乙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37、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反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像为图所示a、b两条线.求:

(1)甲物体运动的速度;

(2)运动8秒,甲、乙间的距离.

38、202091日起,我省高速公路取消单点测速,全面推广区间测速。某高速公路区如果汽车从测速起点先以80km/h的速度行驶12min,再以120km/h的速度通过剩余区间内的路程,求该汽车通过该测速区间的平均速度。

五、作图题(共3题,共 15分)

39、用温度计测得甲液体的温度是8℃,乙液体的温度是6℃,请你在如图所示的温度计上分别画出水银柱应达到的位置,并将水银柱用铅笔涂黑。

40、图中F点是凸透镜的焦点,AB表示物体,在大致位置画出物体经透镜所成的像A´B´

41、请在图中作出在空中匀速下落的雪花受到的力的示意图(O为雪花的重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