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虽然破产,但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C.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D.洋务运动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由下边表格内容,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 ||||
农户 | 1914-1918年 | 减少1500多万户 |
|
|
耕地 | 1914- | 1918年 | 减少 | 2600多万亩 |
荒地 | 1914- | 1918年 | 增加4900 | 多万亩 |
陆军 | 1914- | 1919年 | 增加92万多人 |
|
军费 | 1916- | 1918年 | 增加5000多万元 |
|
A.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控制东北地区
B.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C.军阀割据混战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
D.军阀割据混战加速了袁世凯政府倒台
3、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流行语言,比如当前流行“正能量”、“微信”、“3G”、“……style”等。我们通过流行语言的变化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如下表所示)。下边流行语言符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有( )
①“经济特区” ②“大包干” ③“公私合营” ④“下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18日年,一位在广东的外国人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他所说的事件是
A.收复台湾
B.虎门销烟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5、小林同学利用假期上网观看了三部影片:《挺进大别山》《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下列是他所写的观后感中的四个题目。其中,最恰当的一个是( )
A.人民革命走向胜利
B.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C.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D.血筑长城,抗战到底
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这是因为,鸦片战争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 激化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C.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坐落在淮安的关忠节公祠是为了纪念壮烈捐躯的清朝爱国将领关天培而修建的。他当时率军抵抗的是( )
A. 荷兰殖民者 B. 英国侵略者
C. 英法联军 D. 八国联军
8、1962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是为了
A.恢复新中国成立初期遭破坏的经济
B.开展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克服1959年—1961年经济困难局面
D.缓和“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会混乱
9、下列关于西藏解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藏地方政府派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为代表到北京谈判
B.西藏解放的方式是武力解放
C.西藏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D.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10、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时强调:“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中与这一主题契合的是( )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1、“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这段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体现在
A.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 没有涉及政治改革
C. 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D. 创办一系列军事和民用企业
12、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C.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3、下图为1925——1945年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统计图。图中1934——1937年中国共产党人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安事变的爆发
B.日本军队的屠杀
C.国民党军的“围剿”
D.共产国际的干预
14、孙中山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的特点是
A.重视军事训练 B.专门培养政治人才
C.军事政治并重 D.重视军事理论
15、“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发射( )
A.导弹核武器
B.“东方红”一号卫星
C.神州五号飞船
D.“天问一号”探测器
16、“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科技成就哪个不是“文革”期间取得的( )
A.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B.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长春第一汽车厂
D.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7、“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起责任,司法独立等。”该材料出自的法律文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国闻报》
C.《讨袁檄文》 D.《时务报》
18、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B.目前全国已建有5个自治区
C.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D.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19、在中共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写入党章的新的主题是( )
A.“三个代表”
B.科学发展观
C.改革开放
D.和谐社会
20、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一打就垮”和“不打自垮”都说明了必须
A.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B.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C.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
D.弘扬国家的民族精神
21、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历史发展进程。
(1)清政府被迫签订 《 》,从此对外闭关锁国的局面结束。
(2)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3)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 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2、1953年7月,___________的签订,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
23、策略: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工事,______,消耗敌人。
24、率领清军打败阿古柏军队,成功收复新疆的清朝将领是________。
25、三大改造是国家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的________。
26、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_____经过反复试验掌握了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着重要贡献;中国药学家_____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7、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改北平为__________,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到1956年底,__________基本完成,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1957年建成的 ______,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连接了长江两岸。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9、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 。
30、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人力,收集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这部法典连同他统治时期编成的其他三部法典,统称为《______》。
31、1915年,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指引着人们向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发起猛烈的冲击。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2、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下问题。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什么上来?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之路。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锋是安徽省凤阳县的哪个村?
(3)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有何影响?
(5)20世纪80年代,中国打开封闭的国门,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兴办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发展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的是哪里?1988 年哪里被划为经济特区?如今,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的?
(6)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开放也在不断地深化2001年,加入哪一国际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7)20世纪90年代,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什么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把哪一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为自由而战,寻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荣光,查理的断首,都镌刻着“王在议会,法为习惯”的字样。
材料二 革命的烈焰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巍峨的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创造的奇迹……这个民族从不畏惧硝烟和战火的洗礼,因为他们更爱自由和真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查理的断首”是指哪件事情?“王在议会,法为习惯”体现出该国确定了怎样的资产阶级统治?
(2)材料二中“革命的烈焰”发生在哪个国家?被推上断头台的国王是谁?拿破仑创造的奇迹包括哪些方面?
(3)上述两则材料中的事件,对两国社会制度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部堂奉旨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
材料二:“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材料三:“若听任鸦片走私泛滥,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1)材料中“本部堂”和“本大臣”是指谁?
(2)“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过程中,最得力的措施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3)从材料二的内容看,此话表达了“本大臣”什么样的决心?
(4)结合材料三,设想一下,如果鸦片没有被查禁,数十年后的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用材料中的原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