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5,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B.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他的《钱塘湖春行》和王维的《使至塞上》都是“七律”,每两句成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C.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D. 《白杨礼赞》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等。

2、选出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文学家。他的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C.《北冥有鱼》选自《庄子·秋水》。《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特点是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

D.《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事理说明文,作者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3、下列语句与原文书写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B.其间一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荇、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建树   泄气   燥热   沓无音信

B.吹嘘   仲裁   僵绳   殚精竭虑

C.禁锢   崎岖   镌刻   催枯拉朽

D.劳碌   落第   娴熟   和颜悦色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下荆门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2】颈联中的“天境”和“海楼”分别指什么?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馨香盈怀袖,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2)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3)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4)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片段二

晁盖道:“吴先生,我等还是软取,却是硬取?”吴先生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我有一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如此,如此……”晁盖听了大喜:“好妙计!”吴先生道:“休得再提,常言道:‘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只可你知我知。”

片段三

他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某某作。”……

学校举行“‘悦’读名著•演绎经典”活动。请小演员从上面三个片段中任选其一,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解读:

(1)我喜欢的人物是 ________;我想演的情节是 __________;这能体现他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浅阅读与深阅读

①阅读有深浅之分,浅阅读是指浏览式的、泛泛的阅读,不用对所阅读的内容做深入的思考;深阅读是指进入内容情境,加进许多深刻思考的阅读。浅阅读和深阅读既是阅读的态度,也是我们阅读不同内容时所应采取的不同方式。适合浅阅读的,我们不必去深度阅读,同样,适合深度阅读的,也不应浅阅读。如何区分,这需要智慧。现在令人担忧的阅读现象是,浅阅读成为大多数人醉心的阅读方式,将阅读娱乐化、游戏化、碎片化当成时髦,对内容追求浅易,不愿做深入思考,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②屏幕阅读适合浅阅读,无论电脑还是手机,只要打开,信息就会蜂拥而至,令人有应接不暇之感。猎奇心总会驱使我们不断地进行点击搜索,可是我们又总不能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我们会轻易得到大量信息,但是我们得到的知识很少,更不用说思想和智慧。毋庸置疑,有的纸质读物也适合浅阅读,如一些生活类报纸和非学术类刊物以及导游、指南、漫画类图书,提供的多是信息和基本知识,可随手浏览翻阅,不必投入过多精力去研究。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获取的信息加以整理,撷取精华,淘汰垃圾,万万不可在海量信息面前无所适从而被淹没。

③不可否认,人文经典是要求深度阅读的,并且最好的方式是纸质阅读。何为经典?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的标准,首条便是非常经典的表述:“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美国作家莫提默·艾德勒、查理·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指出:“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一些人与人之间,或人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下定论。这不光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中是如此,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还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就是在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事物,诸如男人与女人,父母与孩子,或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如此。此事你不能想太多,也想不好。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他们对经典的表述,绝对是经典的。经典是作者对时代、社会、历史人生深邃思索的产物,超越时间空间,具有普世价值。

④中国古代也有关于经典的精彩表述,魏征在《隋书·经籍志序》曰:“夫经籍者也,神机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经典的产生,不是在轻松状态下完成,大多都是经过了精神磨难。外国作家也有许多经典,有些经典可以成为我们一生的精神导师。

⑤阅读经典要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认识结合起来,因此,深度阅读有时是伴随着对历史、社会、人生一起思考的,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痛苦,掩卷深思而苦苦寻求答案。读《论语》、《老子》、《庄子》,圣贤的思想光芒穿越几千年,仍然使我们心灵震颤。当代也有经典,如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贾雷德·戴蒙德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前者开启了世界环保运动,功不可没;后者探讨了世界环保问题与人类未来命运的关系。阅读这类经典,每一个有良知的读者都会对作者肃然起敬,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刻思索。

⑥我们提倡读经典,但不提倡所有人都读经典。图书是分不同种类和层次的,读者的文化水平也不同,如果让那些初等文化和中等文化程度的人读高深的经典,他们就会望而却步,硬着头皮读下去也会搞得一塌糊涂,收效甚微,不如建议他们对一些通俗浅显的读物进行深度阅读,那样收获会更大一些。比如,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与其让他读儒家、道家的经典,不如读一些通俗易懂的介绍性读物来得实际;读《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可能比读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收获更大,尽管后者是公认的经典。因为读书最反对装门面,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要提倡读原著,细细体会经典的深厚内蕴,不必再听别人转述,因为这毕竟离经典远一些,重要的是要从经典中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1】下列对“浅阅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浅阅读的阅读方式是浏览式的阅读,对阅读的内容可以不做深入的思考。

B.浅阅读仅指电脑、手机的屏幕阅读,不包括纸质读物的阅读。

C.通过浅阅读我们能轻易得到大量信息,但是不能得到很多知识。更不用说思考和智慧。

D.浅阅读,也要把获取的信息加以整理,撷取精华,淘汰垃圾。

【2】下列对“深阅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深阅读是指进入内容情境,加进许多深刻思考的阅读方式。

B.深阅读,是阅读古代人文经典和当代人文经典时较为适合的阅读方式。

C.深阅读就是阅读人文经典,最好的阅读方式是纸质阅读。

D.对经典的深度阅读,有时是伴随着对历史、社会、人生一起思考的。因而会投入感情,苦苦寻求答案。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伟大的经典往往具有恒久的魅力,对时代、社会、历史人生有深入的思考,超越时空,具有普世价值。

B.伟大的经典可以帮助读者把一些平时难以理解的问题想得更清楚,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

C.对于中等文化程度的人来说,不必对高深的经典进行深度阅读,可以对一些通俗易懂的介绍性读物进行浅阅读。

D.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要提倡读原著,近距离地对经典进行深度阅读,从经典中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被看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书写分3分,请认真书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