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96年时,英国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封建贵族垄断了政权
B.君主立宪制亟待确立
C.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2、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材料中这些话说明古代雅典
A.制度自信
B.法律确保人人平等
C.直接民主
D.民主政体开始确立
3、西域地区曾长期存在“情逆侮老”的“蛮夷之性”。但西域都护府设置之后,该地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蔚然成风。这一变化表明( )
A.边疆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C.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习俗
D.地方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4、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出戍迈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成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5、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元史。食货志一》记载:“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元朝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B.政府加重了对小农经济的剥削
C.家庭手工业成为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
D.元朝时江南的经济重心地位得以巩固
7、顾炎武曾批评明代后期学者赵凡夫的《说文长笺》(研究传统语言文字、音韵等方面的著作)过于简陋粗疏。现代学者解释:“明代后期谈《说文》,总是学问上努力的表现,清初研究《说文》成绩卓越的人渐多,自然看不惯明朝学者的粗疏,惟我们觉得开风气之先的,都是粗枝大叶的。”现代学者所说的“开风气之先”指的是何种风气的转变?
A.从注释经典到谈论心性
B.从空谈心性到注重实学
C.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D.从固守旧学到西学东渐
8、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
A.“心外无理”
B.“宇宙便是吾心”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
9、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
A.研究者立场影响了对王安石的评价
B.《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权威客观
C.《王安石传》为文献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D.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10、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开支则由国家财政下拨。1983年1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利改税”,企业上缴55%的企业所得税,剩下的45%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分成。这表明当时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按劳分配原则得到贯彻
C.开始试行现代企业制度
D.企业经营自主权有所加强
11、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12、以下对下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1871—1911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单位:百万元以1871—1873年为指数100基准)
年份 | 出口 | 指数 | 进口 | 指数 |
1871—1873 | 110 | 100 | 106 | 100 |
1881—1883 | 108 | 98.2 | 126 | 118.9 |
1891—1893 | 167 | 151.8 | 219 | 206.6 |
1901—1903 | 311 | 282.7 | 473 | 42 |
1909—1911 | 570 | 518.2 | 702 | 662.3 |
A.晚清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B.中国经济游走于世界市场的边缘之外
C.中国商品整体上缺乏有效国际竞争力
D.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加快发展
13、下表是明朝出身于两类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比例,据此可以推知明朝
| 明初 | 明末 |
出身于“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 | 72.32 | 60.73%% |
出身于“上三代无任从五品以上官”家庭 | 92.13% | 83.71% |
A.科举制度日益走向僵化
B.官宦子弟的科举优势丧失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较强
D.家庭对政治的影响力降低
14、西属拉美独立战争给西班牙殖民者以毁灭性的打击。西班牙殖民帝国的瓦解,正是中世纪与近代之交的一个封建堡垒的彻底崩溃。这说明西属拉美独立战争
A.奠定了拉美各国的政治格局
B.促进了拉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C.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
D.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15、《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A.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16、《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17、中共二大发布的宣言指出,中国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党为保障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联合战线里设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客观分析了民主革命的实际问题
B.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C.探索出了中国农村革命的新道路
D.开始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
18、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这表明
A.殖民国家都主动放弃了殖民地
B.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C.发展中国家完成了现代化建设
D.平等观念已经遍布世界
19、《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A.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
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20、在罗马法中,“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即使是未出生的婴儿,也处于与新生儿完全同等的地位。正如著名的罗马法学家保罗所说:“当涉及胎儿的利益时,母体中的胎儿像活人一样被看待,尽管在它出生以前这对他人毫无裨益。”这表明罗马法
A.注重保护妇女儿童的权益
B.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蕴含了对平等的朴素追求
D.充分保护平民的正当权益
21、下面为1978年和1987年国家宏观调控范围和方式的情况对照表。表中种类和占比的变化反映出我国( )
| 国家计委计划管理的工业品种类 | 国家统配物资种类 | 国家计划管理商品种类 | 全国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资金 | |
财政筹集占比 | 银行筹集占比 | ||||
1978年 | 120种 | 259种 | 188种 | 76.6% | 23.4% |
1987年 | 60种 | 26种 | 23种 | 31.2% | 68.8% |
A.社会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B.国民经济结构持续变化
C.城乡居民生活同步改善
D.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
22、出土于埃及的《纳尔迈调色板》是一块盾形石板(下图),见证了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文字发展中“以字注画”的阶段。重大事件是以图画形式完成,其中人物、地点等重要信息标注文字。据学者研究,这种形式最初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据此可知当时的埃及( )
(正面王冠是代表上埃及的白冠,反面王冠是代表下埃及的红冠)
A.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楔形文字体系
B.在与西亚文明的交流中受其影响
C.在王的领导下进行统一埃及的战争
D.通过艺术作品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23、195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约为195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约为194亿美元,两者大体相当;1967年底,美国的黄金储备约为121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约为331亿美元。这一情况的发展( )
A.不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
B.导致了欧洲经济崛起赶超美国
C.标志着战后美国经济霸权终结
D.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濒临瘫痪
24、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
B.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
C.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25、交通事业的进步【知识点153】
(1)1909年,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____通车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1909年,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6、政府角度
(1)晚清时期(1840—____年)
(2)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
中华民国时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____政府时期(1912.1—4月)、____时期(1912—1927)、____时期(1927—1949)
27、中共“二大”召开:____年,上海【知识点165】
(1)主要内容: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____纲领,是打倒____,推翻____,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意义:这是中国近代____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____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国民大革命(____—____年)
28、谚请将下列“历史人物”与印记的“历史事件”相对应(填写字母)
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1) 周公( ) 设河西四郡(A)
(2) 汉武帝( ) 废除丞相(B)
(3) 朱元璋( ) 制礼作乐(C)
(4) 康熙帝( ) 签订《尼布楚条约》(D)
29、时间: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____—____年)
30、时间:____
31、原因
(1)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对中国____,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____的限制
(3)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____”。
32、物质生活的变化【知识点152】
(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____”,并改变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____”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33、经济与政治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请将有关欧洲的历史事件依例填入时间轴。
34、背景【知识点141】
(1)____时期,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2)一战期间,____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____的逆流。以____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3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联趁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之机,向埃及提供资金和军事物資,还向叙利亚、伊位克派遣了军事顾问。美国则向以色列运交了新式坦克和飞机,从空军现役部队中抽调1000名所谓“志愿人员“充实以色列空军。美国总统约翰逊和以色列人都承认,“六·五”战争的计划早在美国国防部制定好了。1967年5月26日,美国将以色列捏造的埃及将发动进攻的假情报转告苏联。苏联闻讯十分惊慌,劝告纳赛尔不要“先开第一枪”。埃及则在苏联的奉劝中陷入了麻痹。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突然袭击,占领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的全部土地,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苏联在整个战争中袖手旁观,美国直接支援了以色列的行动。6月6日,美苏代表联合炮制出一项要阿以双方立即停火的决议草案,当晚安理会通过。8日,以色列宣布接受停火。在苏联的诱迫下,埃及和叙利亚也接受了停火。
——摘自孙吴《历次中东战争与大国关系述评》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的特点。
(2)据材料概括美国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作用。
36、人口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材料:明中叶后期,玉米、番薯自海外传入我国。它们不但高产,而且不与稻、麦争地,加之栽种培植极易,清朝时在我国普遍种植。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人头税取消。大量隐匿人口得以上报和统计,也刺激了人口的大量生产。乾隆帝说“百余年太平天下,休养生息。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晚清学者汪士铎指出,由于“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摘编自陈权清《清代人口的增长与危机》
清朝前期(1644年─1840年)是我国古代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阅读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3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雍正登基后,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中央成立了会考府专门负责清查。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管,告诫他“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并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为了使赃官无处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办法,让贪官退出赃银,归还国库,为避免贪官转移和隐匿赃物,往往对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时抄检。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向来为史家所称道。
——摘偏自黄云《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
(l)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的作用
3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概括关于日本战败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你所列的观点。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成熟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至1895-1905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