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每组均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隔/挑拨离/竖 卑/过 教/

B./风雪没/陌/咕/贬

C.望/星火石/糊/杀/

D.劣/咄逼人 睦/附 色/逐 平/粗

2、正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底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②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③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

④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⑤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

A.③⑤④②① B.③⑤①④②

C.①④②③⑤ D.①③④②⑤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名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九十多年了。

B.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C.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D. 双喜看上去才十二、三岁,一副善良、热情的样子。

4、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百许头   后生

B.其船背稍       伐夷

C.讲信             边幅

D.之不以其道   马扬鞭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蒹葭》,回答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文中词语解说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以景起兴,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所思不见的惆怅心情。

B.本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大胆而热烈地传达出主人公执着而细腻的思想感情,十分动人。

C.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D.这首诗虽然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但,从诗的内容看,它情感韵味更加浓重。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填空。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

(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诗歌采用了西北地区的“秦腔”的形式创作而成。

B.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C. 《小石潭记》是宋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表现手法与“赋、比、兴”三种诗歌形式。

(2)请根据对联知识,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上联“冬尽梅花点点” 最恰当的下联______

A.万户栖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雪一化,就有路了》,完成小题。

雪一化,就有路了

张抗抗

①每年下的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易被那些谣言困扰,情绪很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怒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时已深秋,树叶在寒风中一片片坠落,如我失望而悲凉的心情。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我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然后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那场雪似乎来得很猛。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换乘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只见马路边的屋顶和地面上已是厚厚一层白雪。天色很快暗了下来,昏黄的路灯照着银色的雪地,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没有行人,远处有人影匆匆而过,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又试着来回走了一会儿,可是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那时我才发现,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⑥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然后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 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⑦这大雪天儿出门,定是有要紧事吧? 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⑧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 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⑨我心里咯愣一下。亲戚?朋友?病人?还是读者? 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 仇人 兴师问罪的!

⑩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我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 病人呢!

⑾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

⑿这该死的雪,真讨厌   我忍不住嘟哝。

⒀不碍事,不碍事 。她说, 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⒁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   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喑噎了。

⒂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 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⒃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⒄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洇湿揉皱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请根据文章简要概括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理解“老太娘”所提到的“病人”一词的含义。

3欣赏文中划线的句子,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4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你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文。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请以“跨越”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