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按要求写词语。

(1)根据句子意思写出成语。  

①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__________

②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_________

(2)形容建筑物精美的四字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补充完整诗句、谚语及名言。

1.蒙汉情深何忍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丁香空结雨中愁。

3.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祖宗疆土,当以死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处暑不出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古诗、文句补充完整。

(1)春天是什么?她是杜甫笔下的“随风潜入夜,_________”;也是杜牧笔下的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红花绿树。

(2)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____

(4)苟利于民,_______________。苟周于事,_______________

(5)读书须用意,_______________

(6)《石灰吟》中,“千锤万凿出深山,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写了石灰的开采、烧制过程,其中“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写出了石灰的态度。

4、仔细观察下面每组中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并组词。

( )       ( )       ( )       ( )       

( )       ( )       ( )       ( )

5、看拼音,写字词。

眨眼间,又到了熬腊八粥的时候,妈妈准备了栗子、枣、小米等八种食材。我一直在厨房外pái huái_______,不肯nuó yí________一步。锅里的东西在妈妈的jiǎo huo________下变得越来越浓稠,一个个冒起的气泡慢慢地绽开。我再也忍不住了,yī wēi_________在妈妈身旁,不停地niàn dao______:“妈妈,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吃呀?”妈妈笑着说:“小馋猫,等你摆好了碗筷就可以吃了。”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读诗句,完成练习。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牵牛织女”指的是民间故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作者以浪漫的想象,并结合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形象。_______

②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_______

③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_______

7、读这首词,按要求答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_______,它是一首以______为题材的经典佳作。

3这首诗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写出其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赏析。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浪淘沙_____

2解释词语。

九曲:______。   簸:_____

3请写出三、四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作者借______的景象,抒发自己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快乐阅读。

少年闰土(节选)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琼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 )一顶小毡帽,颈上( )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 )下愿心,用圈子将他( )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1】在选文的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动词。

【2】从“日日盼望”“好容易”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

【3】用上“之所以……是因为…”写出闰土名字的来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

【5】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半瓶阳光

①这是一个明媚的早晨,树叶上的露珠眨着眼睛,探头打量这个新鲜的世界。

②屋前的空地上,女儿站立着,像一棵小树。黑色的眼睛眨巴着,她伸出手,不时往空中轻轻一拈。阳光镀亮了她扬起的双颊,仿佛有两朵小红云飘到她脸上了。

③“孩子,你在做什么?”我走过去,她向我一摆手,说:“别过来,我在捉阳光哩。”“捉阳光?”我十分好奇,“阳光捉得住吗?”“能!”她手指不远的地方,那里放着一个小玻璃瓶,在阳光下闪射着柔和的光芒。

④“我捉了半瓶子阳光了!”说话时,女儿的眼神很亮。我走近一看,早晨的阳光刚好照亮半个瓶子,这就是女儿所捉的半瓶子阳光了。

⑤我走到她身边,问:“你怎么知道你抓住了阳光?”

⑥“知道。风走过来,树叶有声音;阳光走过来,水里有亮亮的波纹。”我往远处望,前边的一条小河真的泛起明亮的波纹。

⑦“抓到阳光时,手会暖暖的。”女儿边说边把手上的阳光轻轻地放进小瓶子里。

⑧我伸出手,手心果然有一点暖意。难道我也抓住阳光了?我童心大发,兴奋地叫嚷起来:“我也捉住阳光啦——

⑨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挺直腰,我看见女儿正拿着一面小镜子往屋内反射阳光。看见我从书堆中仰头,就冲我摆手,说:“爸爸快看,阳光走到我们屋里来了。”

⑩她的手一颤动,反射过来的阳光就满屋子游动了。有几缕顽皮的光线跳上我的书桌,倏地钻进我敞开的心里来了,于是我的心也暖了。

太阳渐渐落山,阳光暗淡了,女儿守着那个瓶子,看见我走过来,她幽幽地说:“阳光又流走了。”我看到她手上的阳光只有浅浅的一层了。

“爸爸,阳光灭了。”她突然向我喊了一句。阳光灭了?我纠正说:“不是灭了,是太阳落山,阳光暗了。”“不!阳光是灭了。”女儿很倔强,“阳光是灯。”

天暗了,我拉亮了灯,想起女儿所说的“阳光是灯”的话,觉得这满屋子的灯光也是阳光了。坐在电脑前,我写下了华兹华斯《彩虹》里的一句诗: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太阳落山,女儿和“我”的理解不同在哪里?

女儿的理解: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

【4】对“儿童是成人的父亲”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成人生活中的种种禁锢阻碍了他们的想象力。

B.表达了父亲对女儿丰富的想象力的由衷称赞。

C.突出了儿童富有童心和童真,大人只要努力也可以达到。

11、阅读短文。

初春某个假日的下午,我在储物间里整理一家人的冬衣。9岁的女儿安娜饶有兴致地伏在不远处的窗台上向外张望,不时地告诉我院子里又有什么花开了。

这时,我无意中在安娜的羊绒大衣两侧的口袋里各发现了一副手套:两副一模样的手套。

我有些不解地问:“安娜,这个手套要两副叠起来用才够保暖吗?”安娜扭过头来看了看那两副手套,明媚的阳光落在她微笑的小脸蛋上,异常生动。“不是的,妈妈。它暖和极了。”“那为什么要两副呢?”我更加好奇了。她抿了抿小嘴,然后认真地说:“其实是这样的:我的同桌翠丝买不起手套,可是她宁愿长冻疮,也不愿意去救助站领那种难看的土布大手套。平时她就敏感极了,从来不接受同学无缘无故赠送的礼物。妈妈买给我的手套取暖和又漂亮,要是翠丝也有一副就不会长冻疮了。所以,我就买了一副一模一样的放在身边。如果装作因为糊涂而多带了一副,翠丝就能够欣然戴我的手套了。”孩子清澈的双晖像阳光下粼粼的湖水,“今年翠丝的手上没有冻疮。”

我欣慰地走到窗边拥抱我的小天使。草地上一丛丛兰花安静地盛开着,又香,又暖。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饶有兴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缘无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 对标题“暖”理解最全面的一项是(   )。

A.“暖”指的是“初春某个假日的下午”的气温 。

B.“暖”指的是因感受到人与人的关爱而觉得温暖。

C.“暖”一方面指天气温和,另一方面是指因感受到人与人的关爱而觉得温暖。

3与第②自然段中“我无意中在安娜的羊绒大衣两侧的口袋里各发现了一副手套”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请用“   ”画出来。

4你赞赏安娜帮助别人的做法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天衣无缝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名叫郭翰。盛夏的一个晚上,他在大树底下乘凉。突然间,一个美丽的仙女从天上飘然而来。郭翰发现仙女的漂亮衣裙竟然连一条衣缝也没有,他惊奇地问道:“你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呢?”仙女笑道:“我穿的是天衣,天衣不是用针缝的,怎么会有衣缝呢?”

【1】仙女的衣服上为什么没有衣缝呢?( )

A.因为仙女的衣服就是一整块布。

B.因为仙女的衣服是天衣,不是用针缝的。

C.因为仙女缝制衣服的技艺十分高超。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描写。( )

A.神态 语言

B.动作 语言

C.动作 神态

【3】“天衣无缝”比喻( )

A.天女的衣服没有衣缝

B.尽善尽美,没有任何瑕疵。

C.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13、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礼物

李淑云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的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的睡着,不时的发出轻微的鼾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的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的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的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昵?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的逼近,女儿也在这焦灼不安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的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的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出现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和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出现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制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的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的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

故事梗概: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按要求分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入学的目子一天天的逼近,女儿也在这焦灼不安中等待。”女儿为什么“焦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的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小山似的”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是因为_________而流泪,第二次是因为 __________而流泪

14、三元桥换桥梁

20世纪80年代,中国以一种独特的交通方式为世界所知。当时的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每2人中就有1人拥有自行车。当时的中国人不会想到,局面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京,中国的首都,一个拥有21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汽车则有560万辆,如果紧密停放,可以覆盖整个城市的中心区。为了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6条环路主干线,7000千米的城市道路,1200条公交线和18条地铁支撑起北京的公共交通。即使这样,道路仍不堪重负,这也给城市道路的养护提出苛刻的要求。

三元桥,位于北京主干道三环路上,高峰时1小时就有1.3万辆车等待通行。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让整座桥面临更换。但如果按正常方式封道维修2个月,将会带来巨大的麻烦。

工程师们计划在极限时间内将旧桥梁完成更换,他们将使用一个天才的方案。

2015年11月13日23时,三元桥换梁工程启动。

不到6个小时,拆除1600吨的中央旧梁。

24个小时后,旧梁清理完毕。

两台驮梁车举起新梁,以每分钟行走1米的速度,移动60米。

70分钟后,新梁就位,浇筑混凝土,摊铺沥青。

15日18时,交通恢复。

43个小时的背后,是150个日夜的精心准备,而周一上班的人们甚至没有注意到旧桥已换新颜。

【1】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会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

A.因为当时中国只有一种交通方式。

B.因为当时中国每个人都拥有自行车。

C.因为当时中国人主要依靠自行车出行。

【2】下列哪一项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

A.本文主要讲北京是一个巨型城市。

B.本文主要讲北京“三元桥换桥梁”事件。

C.本文主要讲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不会想到中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如果请你来朗读本文,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

A.自豪的

B.高兴的

C.伤心的

D.沮丧的

【4】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的说明方法,主要说明:北京的交通______,北京的道路养护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句子训练营(11分)

(1)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2)这两句子都是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生产。   冀中平原上的人民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上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3)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

请把上面的句子改写为陈述句。

 

(4)用温和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温和(表示气候):

温和(表示态度):  

 

16、句子训练营。

(1)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用句子中的修辞手法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印第安人喜爱雨后清风的气息,喜爱它拂过水面的声音,喜爱风中飘来的松脂的幽香。(用喜爱”写一个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将句子变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照要求写句子。

例:店里冷。

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

1)声音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饭是不能不吃的。

变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两句话,哪句表达更好?为什么?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器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B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器声、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我的家乡是湖北武汉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枫叶红透了。(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微风轻轻地吹着我的脸颊。(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忽然,雷阵雨来了,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像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20、移居月球的设想就算能够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去居住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创新屋

当父母用伞为你遮风挡雨时你可能想说:“有你,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语安慰你孤独的心灵时,你可能也想说:“有你,真好!”现在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以“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习作,写出你为什么会觉得有他(她)真好。要通过具体的事例体现出他(她)的特点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