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课本直通车:回顾课本内容填空。

(1)诗中有景:春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绮丽之美;夏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急雨之美。诗中有情:从贺知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感受到久客伤老的感慨;从李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到誓死守卫国土的爱国情怀。

(2)《七律·长征》这首诗中,总领全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比喻手法表现红军藐视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积累或课文内容填空。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___代的____,诗中表达“天外星稀,山前欲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的___,他与________合称“小李杜”。诗中描绘江南春天迷人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五谷”指:稻、麦、___、菽、___;“五音”指:宫、___、角、___、羽。

3、近义词。

风靡——______ 俨然——____   前功尽弃——_____ 

威风凛凛——______ 叱咤风云——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闰土在________时,在_______时,在______时,在________时,我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5、仿写,注意词语的组成特点,要求字数相同。

(1)许下愿心: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又扁又平: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如小狗: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读这首词,按要求答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_______,它是一首以______为题材的经典佳作。

3这首诗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写出其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结合语境给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

1凉月如眉挂柳湾。____

A.圆圆的月亮。  B.新月。

2越中山色镜中看。____

A.越过中间。

B.周代诸侯国名。

3)兰溪三日桃花雨____

A.桃花瓣落下来,像下雨一样。

B.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2根据下面的画面,写出合适的诗句。

1)一弯新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群在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对的画“√”,错的画“×”

1)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清新灵妙地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____

2)首句写行舟看见的江岸边的景色,因为是雨后的春夜,因此皎洁的月色显得更加清澄。____

3)古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从桃花雨一词可以判断出来。____

4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____

4我们还学过很多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请你写一首自己积累的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1请从诗句中找出两个动词,分别填在横线上。

一个“______”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一个“______”字,生动地再现了鲁迅先生给亿万人民当牛马的崇高形象。

2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写的诗句:“横眉冷对______________甘为孺子牛。”

3选一选。

这节小诗运用______手法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批判了反动统计者凶暴的本质。

A. 烘托 B. 对比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开心阅读。

鲁迅的学习和玩耍

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好。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记得熟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会背了。他这样能背,老师就让他比别人多背一些,甚至曾经让他一本书一本书地背。他还是背出来了。当然,鲁迅读书不光凭自己的聪明伶俐,还依靠自己的勤奋。

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他怎样玩呢?第一,他喜欢种花。为了种花还专门买了一本讲怎样种花的书——《花镜》来看。他还在各种花旁插上竹签,写明花的名称,弄得津津有味。第二,他喜欢描画。那时候没开设美术课,他自己买了一些薄的纸,蒙在绣像小说上,把书上的人物、房屋等描下来,再订成一本一本的小册子。这对他以后在南京矿路学堂学画图很有帮助。

鲁迅小时候的学习和玩耍,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同时要玩得有趣有益。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短文内容填空。

鲁迅小时候读书不光凭自己的____________,还依靠自己的______________。

鲁迅小时候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他不是玩得____________,而是玩得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写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蛇与庄稼

几十年前,广东沿海发生了一次海啸,是台风引起的,许多田地和村庄被海水淹没了。这场洪水过后,那儿的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接连几年都是这样,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后来,老农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托人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把蛇放到田里。说来也奇怪,那一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老农把秘密说破了,原来那场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都给淹死了,鼠却游到树上和山坡上,保住了性命。后来洪水退了,田鼠又回到田里糟蹋庄稼,没有蛇来捕捉它们,它们繁殖得特别快,庄稼都让田鼠给糟蹋了。现在田里又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让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猫和苜蓿的故事。他说在英国的好些地方,看村子喂的猫多还是少,就可以知道那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地里田鼠太多,土蜂的活动就受到影响。村子里喂的猫多,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了。因此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来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我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看事物才能看得准些,做事情才能做得好些。

【1】第1自然段中有两个“奇怪”,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

(1)第一个“奇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个“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学家达尔文为什么说看村子里的猫的多少,就可以知道那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用“   ”从文中画出说明相关道理的语句。

【3】你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来是非常复杂的”这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精彩再现。(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1)用文中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  

(2)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的是 方法,理由是 ,开凿居庸关隧道采用的是 方法,理由是

(3)通过阅读本段,我觉得詹天佑是个 的人,用 画出这样的句子;我还觉得詹天佑是个   的人,用 画出这样的句子。

 

12、阅读与理解。

选择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终于又挨到了星期天,他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眼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

A. B.妻子 C.父亲 D.他和父亲

2对文中画“ ”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其实不想父亲搬到老年公寓住,可是父亲的话却又解决了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矛盾,他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所以才会欲言又止。

B.父亲的话帮他解决了与妻子之间的矛盾,他有满肚子感激的话想对父亲说,本想象征性地说几句挽留的话,却因为妻子的反对,只好把话“咽了回去”。

C.这句话写出了他作为一个儿子和作为一个丈夫左右为难的处境。

D.他怕妻子因为自己挽留父亲而大吵大闹,与自己离婚,所以把话“咽了回去”。

3第⑥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

A.心理、神态 开心、满足,喜欢和老年人住一起

B.心理、外貌  痛苦、矛盾,想和儿子一起生活

C.语言、动作  开心、满足,喜欢和老年人住一起

D.语言、神态  凄凉、无奈,渴望被儿子关爱

4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项目

选择的内容

选择的原因或理由

父亲的选择

第一次:_____

______

第二次:_____

______

他最终的选择

__________

______

 

5听到父亲打算捐献眼角膜给自己的话,文中“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一直出现的人物。我虽然经常流畅地背着他的诗歌、杂文,可并不喜欢,嫌它们太沉闷。我甚至认为他是一个被时代夸大的人物。

一直到后来,有一位导演想改编鲁迅的小说并拍摄成影片,邀请我做策划。我欣然应允,并因此第一次去买了鲁迅的书:一本精装的《鲁迅小说集》。读了第一篇《狂人日记》,我吓了一跳;等读完《孔乙己》,我告诉导演,你不配改编鲁迅的小说,我也不配做这个策

划。因为他及他的小说,应该被所有人尊敬。于是在30多岁以后我才与鲁迅的小说亲近,我才发现,那个小时候熟悉而不能理解的人物,变得熟悉而伟大。

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他是这样一种人: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人在形容他时都可以用我们的鲁迅来开头……

【1】作者对鲁迅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中画“___”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过去和现在,还包括未来

B.鲁迅伟大的精神力量感召着我们所有的人,所以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人都可以说鲁迅是“我们的”

C.每个人都读过鲁迅的文章,因此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人都可以说鲁迅是“我们的”

14、课内阅读。

丁香结(节选)

宗璞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查字典。

“衣襟”的“襟”,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宇母______,再查音节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再查______画。“襟”有这样三种解释:

A.上衣或袍子前面的部分 B.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关系 C.指胸怀、抱负

分别选出“襟”在下面词语里的意思(填序号)。

胸襟______ 衣襟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朦胧______(近义词) 愁怨______(反义词)

【3】选文第一段描写丁香的角度是( )

A.形状 香味

B.形状 声音

C.色彩 香味

D.色彩 形状

【4】第二段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的作用是( )

A.欣赏古诗,赞美古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B.为了说明丁香不适合在雨中欣赏。

C.从另一角度展示了芭蕉的形象,用丁香反衬芭蕉在雨中更加美丽,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

D.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

【5】说说你对选文最后两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青山是不会老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将疑问句改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一个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设法在患难中找缝子。(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宝玉激动地说: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火光微弱   这火光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的了。

(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狼牙山五壮士热爱祖国、英勇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

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植)

20、按要求句子。

1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奔的列是祖国奋勇前的象征。(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先队员要用雷精神鞭策自己。(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一人需要的是这种精神。(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妙笔生花。

请你以乔伊醒来以后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