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会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干燥——(_________) 惊慌——(________) 轻手轻脚——(_________)
沙哑——(_________) 阴冷——(_________) 宁静——(________)
软绵绵——(_________) 糟糕——(_________) 倒霉——(_________)
丰满——(________) 湿淋淋——(___________) 遮盖——(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这种境界,_____使人惊叹,_____叫人舒服,_____愿久立四望,_____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_____唱的是什么,听者______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日积月累。
(1)“锺子期死,________________,终身不复鼓琴,_________________”选自于__________。后人常用_______(填成语)表达知音难觅。我还能写出一句写知音的名言或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诗词源远流长,徜徉在诗词的海洋中,我们感受了宋代诗人苏轼笔下“________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的疾风骤雨;欣赏了朱熹笔下春风吹来时“__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绚丽春天;领略了王安石笔下湖阴先生“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幽雅之美。
(3)什么是中国精神?“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精神的脊梁;“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精神的力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于寒尽觉春生。
(4)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拼音,写词语。
dàng yàng líng lì táo zuì kāng kǎi zhǎn dīng jié tiě
( )( )( )( ) ( )
zhē gài fèng xì tái xiǎn jǔ sàng xiōng yǒng péng pài
( ) ( ) ( ) ( ) ( )
5、近义词。
独特—________ 矗立—________ 迥然不同—________
湛蓝—________ 庄严—________ 井然有序—________
6、快乐阅读。
游子咏(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报得三春晖。
【1】在横线上把诗句补充完整。
【2】给带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括号里“√”。
(1)临行密密缝________ A.出门 B.可以 C.行动
(2)意恐迟迟归________ A.意思 B.心中 C.心意
(3)报得三春晖________ A.光辉 B.月亮 C.照耀
【3】这首诗把母爱比作__________,把自己比作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之情。
【4】诗中这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厚爱。
7、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在横线上填入所缺的诗句。
【2】这首词中描述的地区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 )
A.南方地区
B.青藏地区
C.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3】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路转溪桥忽见”的是什么?流露出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
8、阅读。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2】用“/”划分朗读停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解释下词语的意思。
莺啼:___________
四百八十:__________
楼台: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D.这首诗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5】为了突出江南春*,诗人选取了哪些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渡水: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1】文中( )提出每人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以各显神通过海。
A.吕洞宾
B.蓝采和
C.张果老
【2】曹国舅把( )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
A.拍板
B.玉版
C.竹罩
【3】歇后语“八仙过海”的后半句是( )
A.自身难保
B.净是输
C.各显神通
10、课内阅读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①他嘴里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看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②“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③“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1】文中①③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选一选①( )③( )。
A. 动作描写 B. 肖像描写 C. 语言描写
【2】文中②处画线句子体现了鲁迅( )的精神。
A. 幽默、乐观 B. 坦诚、谦虚
【3】“四周黑洞洞的”指的是( )
A. 晚上,没有亮光,看不清楚
B. 生活环境、整个社会很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
【4】句子②中所说的“碰壁”,表面上指_______________,实际指__。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9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在明显下降。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材料三】网上有人问:“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有什么意义?”
网友溪山:
当孩子去旅游,感叹瀑布壮美时,不会只是说:“哇,好酷呀,中国最美景啊!”而会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网友mupeng:
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古诗词。我不觉得很痛苦,古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慢慢地,我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我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我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冬天,北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地奔走,到了家,在炉前烤火,外边大雪纷纷扬扬。我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我背的那些古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我遇到了某个风景,涌起了某种心情,就忽然明白了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情 词 景),记住了(情 词 景),也记住了(情 词 景)。
【1】在【材料三】中的三个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字,圈出来。
【2】下列不是【材料一】所传达的信息的一项是( )
A.习总书记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
B.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就是“去中国化”。
C.中国文化就是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程。
D.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3】在一次“小学生该不该背古典诗文”的辩论会上,你作为正方代表,请参照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三点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按课文内容填空。
1.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因为,鸟是 的花朵, 的花朵, 的花朵, 的花朵, 的花朵……
2.“舟已行矣, ,求剑若此, !”我能将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 这是寓言故事《 》里的一句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我知道的寓言故事还有《 》《 》等。
3.老舍,原名 , 人,他的主要作品有《 》《 》等。我最喜欢他的那篇描写济南冬天的文章,我能将文中的这句话补充完整:“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 ,心中便觉得有了 ,有了 。”我还记得《我的母亲》中一句赞美母亲的话:“失了慈母便像 , , 。”
13、阅读。
丁香花开
每到春来, 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 香气直透毫端。
【1】这两句话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丁香的?_____ (多选题)
A.形状 B.颜色 C.气味
【2】这里的“积雪”指 ___________,我是从“_________”中看出来的。
【3】读到此处, 我们不禁想到王安石《梅花》中的诗句“_________, ________”,二者在描写花香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14、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明陆容在《椒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把“箸”称为“快”。“箸”便叫成“筷子”,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了。
【材料二】
筷子的形状,最初是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残长20.3厘米,宽0.4厘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两头粗细已很容易分清了。
【1】结合材料一判断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梜”到“箸”再到“筷子”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B.箸的称呼变成筷子是因为读书人称箸为筷。
C.箸的称呼变成筷子是因为船家忌讳。
D.筷子这个名字蕴含了美好的期盼。
【2】下面对材料二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是( )
A.筷子被发现的过程
B.筷子的历史悠久
C.筷子的形状及变化
D.制作筷子的材料
【3】材料二中的画线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作比较
D.举例子
15、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请给下面句子中的“说”换两种说法,变成两种表达方式。
他对没戴口罩的人说:“快把口罩戴上,别到处乱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响亮的叫声。(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伴焦急地跟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怀特森老师摆摆手。(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千上万的幼龟鱼贯而出地一起来到海滩上。(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母亲心疼地抱着小张,流着眼泪说:“不要再练了,我会一辈子陪着你。”(改为转述句)
_____
18、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
(1)改“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
(2)改“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
2.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1)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正确的是(____)。
A.夜晚光线太暗,鲁迅走路不小心,头碰在了墙上
B.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3.缩写句子。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________________
4.改成直述句。
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他必须马上回家。(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喜欢唱歌。他喜欢跳舞。(用合适的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妈妈的耐心教育,使我认识到了。(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4)你不能不听我的建议。(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蓝天上挂着一弯新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面泛着波纹。(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
题目: 的一天
有人说:“只要你认真观察,用心感受,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与众不同的。”这句话说得不错,相信你在生活中也曾经经历过欣喜的一天,梦想成真的一天,别开生面的一天,垂头丧气的一天……请你选择其中一天,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400个字。习作中不准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