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词语俱乐部。(补充词语,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蜂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丰富______)(______

1)社会进步了,老百姓过上了好生活,而且还有空闲举办______的文艺活动了。

2)任何人都不能______地做任何事,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2、写出句子属于哪种描写,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1)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 )描写,表达了   。

(2)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 )描写,表达了

 

3、解释诗句中的字或词。

 练:__________________         胜日:__________________

 寻芳:__________________       滨:__________________

 潋滟:__________________       饮湖上: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骑鹅旅行记》是一部______________作品,主要讲述了小男孩变成__________后,意外地骑在了一只__________的背上,开始了一场神奇的旅行的故事。其中的主人公尼尔斯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他因得罪了小狐仙被变成了______________

(2)文章依次写了( )( )( )三种动物对尼尔斯的欺负、控诉。

5、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清楚________   灵巧________   敏锐________   特别________   秘密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诗歌鉴赏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______________,第三、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_______________满皇都。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这首诗的题目点出这是__________(时节)的小雨,诗的第一句以“_____ ”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

4“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的是草沾雨水后的景色,写出了早春的草__________的特点。

5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将诗词补充完整,感受诗词中的雨。

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__________细如愁。

②沾衣欲湿__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

8、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2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综合性学习

下面是端午节期间南阳的小明同学报名参加“华山三日游”时查询到的天气预报表格,请你仔细阅读下面的表格,并回答问题。

南阳

6月20日

20~32

6月21日

23~30

6月22日

20~34

华山

 

6月20日

多云转阴,有阵雨

10~15

6月21日

阴,有阵雨

8~13

6月22日

多云转晴

10~13

 

 

1小明的出发地是_____目的地是______

2从天气预报表格中,我们可以提取到两地端午节期间的天气信息,分别是__________

 

3根据这个天气预报表格,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提出简短温馨的出行提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遇到一些紧急情况,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拨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求助,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些紧急求助的电话号码。下列电话号码按火警、治安报警、交通事故、医疗急救的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119 122 110 120 B.122 110 120 119

C.119 110 122 120 D.119 110 120 122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春天是一个动词

陆娉婷

①乡间的风,是温煦和柔软的,仿佛少女的纤纤玉手。你看它,翘起兰花指,优雅地调弄着季节的调色板。

②先是轻轻点染的绿色,薄薄一层浅草,淡淡一行柳烟,都像淡绿色的轻纱,在天地之间舒展开来。这是春天醒来后的第一个梦,美丽而飘逸,一切都随之欢欣地张开眼睛。随后,绿色开始泼墨淋漓,万木争春,翠色渐浓。深深浅浅的绿色,远远近近地招摇起来,春的底色完成了。

绿色的底子上,是要点缀万紫千红的。是谁轻轻抖落画笔,勾勒描摹,缤纷的色彩便泼泼洒洒,喧闹了整个春天。乡间的春天,一直是动态的,人们跟着春天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向温暖。

④农人们伴着第一声春雷,走上田头,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麦苗已开始返青,一片一片,都是丰收的期许。泥土里的收获,从春天开始。还有一些种子,要在春天洒下。种子喜欢聆听泥土复苏的歌唱,它们会在三月的暖阳中萌发,孕育新的希望。田间地头开始热闹起来。

⑤田里的草也不甘示弱地长起来,农人们并不恼。草是调皮的,一茬一茬,生生不息,好像在与人做着顽皮的游戏。那么,就让孩子们来对付这些不安分的草吧。

⑥乡间的春天,在孩子们的脚下,灵动起来,奔跑起来。绿色涌动的原野,到处是孩子们的欢笑声。长一声,短一声,如错落有致的音符,曲调明快。蝴蝶和鸟儿翩然飞过。风滑过脸颊,像一片温柔的鸟羽,光滑凉爽。孩子们打猪草,有时也逮蚂蚱、追野兔。满地的野草嫩生生的,马齿苋、灰灰菜,还有狗尾巴草,毛茸茸地招摇着。孩子们把它们大把大把收进竹筐里。家里的小猪仔,吃起来满嘴淌着浓浓的绿汁水,很是贪婪。

⑦孩子们越跑越快,到处留下他们的脚印。堤上的柳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早已萌动生机。孩子们折下细细的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追逐嬉戏,翠色便飞快地奔跑起来,一路欢歌。有的孩子,折下一截柳枝,用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拧,薄薄的树皮儿脱落下来。树皮儿成了一只小小的柳笛,让孩子们放在嘴边吹。于是,柳堤上响起了一支支悠远古老的曲调。笛声四起,高低错落。孩子们把春天含在嘴边,满心兴奋。

⑧乡间的天,又高又远。乡间的天空,是自由的天堂,让人的心,也如蓝天一般开阔辽远。

⑨在乡间,春天是一个动词。蜗居在城里的人,哪里见过奔跑的春天?乡间的春天,是奔跑着的。跑着跑着,梦想就飞起来了。

(选文有删改)

【1】(内容概括)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赏析)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绿色的底子上,是要点缀万紫千红的。是谁轻轻抖落画笔,勾勒描摹,缤纷的色彩便泼泼洒洒,喧闹了整个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抒情手法)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感官描写,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标题作用)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称春天是一个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类似“脑残”“矮矬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摘自《文汇报》)

【1】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赞”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个人言论都有机会发表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满架秋风扁豆花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走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个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本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1】第七自然段“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中“那个姿势”指的是( )

A.与时光握手言欢

B.采摘扁豆

C.认真地在读一本书

D.坐在门外的扁豆花旁

【2】作者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 )

A.赞美扁豆花很漂亮

B.赞美老妇人爱读书

C.夸赞扁豆好吃

D.歌颂生命不息

【3】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照应开头

B.呼应前文

C.总结全文

D.点明中心

【4】“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网兜与大鱼

①美国前总统的吉米·卡特在回忆起儿时的一段经历时,动情地说道:“千万不要小瞧一个人在童年时所受的实践教训,它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②1935年的一天,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一个小镇上,11岁的小吉米跟着几个小玩伴,来到路边的一个鱼摊前玩。

③摊主是位60多岁的老人,路人只要花上2美分就能从老人手中租来一个网兜,然后用它去捞鱼缸里的鱼。3分钟内,不管捞上来多少条鱼,都能免费带走。

④吉米觉得这个捞鱼的游戏非常有趣,便交了2美分,向老人租来了一个网兜,心想自己一定能捞到一条大鱼。计时开始,吉米迅速地把网兜插入鱼缸,瞄准一条大鱼便网了过去,成功地将它兜住了,吉米兴奋不已,飞快地提起网兜,可让他没料到,就在鱼儿快要被捞出水面的一刹那,网兜突然破了,那条大鱼随即跑掉了。

⑤吉米大感遗憾,但他觉得这纯属意外,于是又交了钱,重新租了另一个网兜,他又网到了一条大鱼,可在出水时,网兜又破了。

⑥“您的网兜不结实,根本承受不住鱼的重量,您这是在行骗!”吉米生气地对老人嚷道,“快把4美分退给我!”

⑦“真是这样吗?”面对吉米的指责,老人并没有生气,而是微笑着回应道,“让我用网兜捞一条上来给你看看吧。”说完,老人便操起一个网兜,成功地从鱼缸中捞出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来,只是它是一条小鱼,还不及吉米之前所捞的鱼的三分之一大。“天呀,”吉米惊呼道,“这么小的鱼,也算吗?”“难道小鱼不是鱼吗?”老人反问道,“我又没说不能捞小鱼,是你贪心,一直想着非要捞大鱼呀!”

⑧老人接着继续说道:“很多人在捞鱼的时候和你一样,只将注意力放在大鱼身上,丝毫不考虑手中的网兜够不够结实,能不能承受住鱼的重量,因此十有八九都是徒劳一场。孩子,想捞大鱼,想干大事,固然好,但你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不切实际的目标,往往只会让你无功而返,一无所获呀!”老人最后一边说,一边将钱还给了吉米。

【1】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地点变换顺序

B.时间顺序

C.事情发展顺序

D.事物类别顺序

【2】读第⑦自然段画横线句子,思考吉米惊呼的原因是什么?( )

A.佩服摊主捞到了鱼

B.后悔自己没想到捞小鱼

C.认为摊主捞到了小鱼不足为道

D.对于摊主的行骗手段表示愤慨

【3】吉米捞不到鱼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

A.捞鱼的网兜太不结实

B.吉米一心只想捞大鱼

C.吉米上了摊主的当

D.吉米不懂得量力而行

【4】文章第④⑤自然段中先后两次描写网破的细节,试分析这样描写的用意与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读文章结尾。

(1)读故事的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老人最后该不该把4美分还给吉米?为什么?联系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花灯

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 

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一个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的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  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园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水浒》或《红楼梦》。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了。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灯一边儿就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 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1文中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直接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

3文中第二自然段简要介绍了中国一些传统节日,读一读,填空。 

五月,节日名为__________,七月,节日名为_______,八月,节日名为______,九月,节日名为_______

4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默写两句描写我国某一传统节日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写前训练: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把下列句子写得更生动、形象。

我的脸红了。我觉得很惭愧。

雨下得很大,她打着伞在路上艰难地走着。

______

(2)将下列文段补充完整。

那年我______岁。有一天,老师对我说:“我们学校要举行_______,你可以____。”我听了以后,心想______,我一定要________,不能_____,于是我_______

16、把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许多钱,但钱在孤岛又有什么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乐园。

1.对于盲人来说,难道他们不渴望见到红花绿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片片岛屿,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南沙群岛。(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风一吹,满山的茶树都开了五颜六色的花,像火一样红。(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一张四十美元的罚单。(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写。(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

1.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中断通讯联系。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听说他为了帮助一位盲人,昨天很晚才回家。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照要求写句子。

闰土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不算偷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⑴有谁不知道这种华美的蝶蛾?(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蜘蛛最终缚住了这只强有力的苍蝇。(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对儿子说:把笼子放在那儿,跟我走。我们去看一样稀罕的东西。(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大孔雀蛾在飞舞。(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写作天地。

心愿是炎热时的一片阴凉,是寒夜里的一束阳光,是航行时的一座灯塔。每个人心中都有美好的心愿,你的心愿是什么?请以“心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