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簌簌 蹒跚 颓唐 富闲
B. 主宰 婆娑 虬枝 伟岸
C. 兴味 卑微 消逝 繁殖
D. 格调 暮年 情味 深渊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这首诗成功地借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和延安精神,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B.《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竺可桢。他是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C.《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D.《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编者是清代张潮。本文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3、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D.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关于名著《傅雷家书》,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傅雷家书》被称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也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傅雷教育儿子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荣誉感,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B.傅雷渴望这样的父子关系——更亲密如朋友般的关系。《傅雷家书》中字里行间表现出父亲对儿子谆谆教导之情,和儿子相处的愉快幸福之情,从儿子身上获得收获的自得之情。
C.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德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丹纳的《艺术哲学》等,为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D.傅聪曾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是有名的钢琴家,是华人音乐家扬名国际乐坛的典范,受到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些功劳与他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奉和①令公②绿野堂③种花
白居易
绿野堂开④占物华⑤,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注释】①奉和:做诗词和别人相应和,达到一唱一和的效果。②令公:指裴度,令公是唐朝对中书令的尊称。③绿野堂:唐代裴度的住宅名。④开:创立,建设。⑤物华:万物的精华。
【1】这首诗前两句赞美“_________”,后两句赞美“_________”。(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本诗借代手法的运用非常巧妙,请简要赏析。
6、文言诗文填空。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2)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4)__________?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5)斯是陋室,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6)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7)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次北固山下》中表达乡思愁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雁门太守行》中引用典故写出将士欲以身躯报效国家的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春望》中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达诗人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完成问题。
(1)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 _____。
(2)傅雷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_____是第一位。
(3)就像 _____说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傅雷告诫儿子不要把“时间不够”当作借口,而是要从点滴琐事中节省时间。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②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③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④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⑤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⑥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⑦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⑨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⑩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⑪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⑫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⑬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推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⑭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⑮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⑯怎么办?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⑰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⑱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⑲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⑳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㉑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㉒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㉓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第⑯段“怎么办?偷呗。”这里的“偷”字具有怎样感情色彩?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偷书”?
【2】文中划线句“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属于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序,回忆了“我”以前的读书往事,表达“我”对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的怀念。
B.文章写到条件好了,可读的书更多了,但是“我”读书反而受到了妈妈的限制,最后只能躲在被子里或者偷偷借月光看书。主要表现了“我”读书不被父母理解的痛苦。
C.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以及读书时所产生的亲切和欣喜之感。
D.文章第一段文字委婉含蓄,既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又强烈抒发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过往读书时光的由衷怀念
9、按要求作文
正值青春年少的你,虽身处现在,其实未来已然到来。因为你一直心怀梦想,并且一直在积淀知识、经验,你正悄悄打开未来之门。也许你喜欢手工制作,造个铁皮鼓做个木头人,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匠人;也许喜爱昆虫,平时乐于观察、研究,说不定你就是中国的“法布尔”;也许你闲时读书习字,浸染中华传统文化,希望未来能将之传承发扬;也许你读书习字之余,探寻数学奇幻之美,希望未来能有新视野新发现……
请以“我正开启未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