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阔绰(chuò) 蘸(zàn)水 万贯(guàn)家私 一泓(hóng)清泉
B. 腼腆(tiǎn) 土坯(pī) 腌臜(zā)泼才 唯唯(wěi)连声
C. 充塞(sè) 聒(guō)噪 卷帙(yì)浩繁 鸟鸣啁(zhōu)啾
D. 臊(sào)子 矢(shī)志 胸襟(jīn)博大 心存芥蒂(dì)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史上的“三苏”是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均位列“唐宋八大家”。
B.“桃李”“烽烟”“婵娟”“纨绔”在古诗文中依次指代“学生”“战争”“月亮”“富家子弟”。
C.《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D.“布衣”指平民,中国古代对百姓的称呼还有黎民、庶民、黎庶、殿下、白身、氓等。
3、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斡旋(wò) 致密 眼花瞭乱(1iào) 五彩斑澜
B.龟裂(guī) 枯躁 戛然而止(jiá) 漫不经心
C.萌发(míng) 褶皱 怒不可遏(è) 不修边副
D.困倦(juàn) 迁徙 销声匿迹(nì) 轻歌曼舞
4、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羁绊(bàn) 怅惘(wǎng) 欺侮(rǔ) 挑拨离间(tiǎo)
B.两栖(xī) 缄默(jiān) 萌发(méng) 销声匿迹(nì)
C.演绎(yì) 堕落(zhuì) 眺望(tiào) 戛然而止(jiá)
D.翡翠(cuì) 翘首(qiáo) 拙劣(zhuō) 怒不可遏(è)
5、古诗鉴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出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
6、古诗文默写。
(1) 城阙辅三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子衿》)
(4) 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7、名著阅读
“选择性阅读”是本册教材有关读书方法的指导专题。请你结合阅读《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书的经验,选择其中一本,联系书中的具体内容,说说你推荐给大家的理由。
依照“选择性阅读”的读书方法,我推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学类作品阅读
渐行渐远的老灶台
江北乔木
老灶台,那是乡村里不知留传了多少年的百姓做饭的锅台,所以许多人也叫锅台。那是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吟唱柴米油盐灶房歌、伴奏“咕哒、咕哒”协奏曲的舞台,那是过去寻常百姓一日三餐离不了的“简易厨房”,那是连结飘零在外游子心中的一缕乡愁。
灶,火、土结构,指很久以前,灶是由火和土结合而成的,后来大都是用砖垒砌成的。有的匠人垒灶时,还特意在砖上刻出了灶王爷的像,把它供奉在灶头上。灶王爷被认为能掌管一家祸福。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亦称“辞灶日”。傍晚时分,乡村里家家户户都烧香烧纸,送灶王爷上天,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祭灶习俗。民间还有在灶头上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老灶台,大都由十几印①的大锅、风箱构成。灶台上摆放着盖垫、油盐酱醋、箅子、箅梁棍、刷碗盆等日常生活必备用品。老灶台大都连通着土炕,再通过屋上的浮炱②冒出烟去。
在过去的乡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一座或两座灶台。有了它,家里就有了烟火气,就有了聚合和生息;没有它,家里就像缺少了许多东西,空落落的,用庄稼人说法就是“不像个过日子来头”,三天二日的没有灶台可将就,长久居家过日子,没有个灶台真不行。过去在乡村里时而听人说:“××家被人砸锅了。”紧接着有人就会说:“这日子没法过了。”锅,是灶台的主体,锅就决定着盆、碟、碗里有无东西和多少,锅碎了,盆、碟、碗就空了。由此看来,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锅就没法做饭,人长期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下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所以,砸锅在乡村里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也带有某种人格侮辱。锅在百姓中须臾不离的程度也就说明了灶台的重要。
灶台,还与时代发展相联系,与一家的兴衰相关联。譬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人就说:“家里穷得几天都揭不开锅了。”“他家穷得浮炱都不冒烟了。”从灶台就看出了贫穷的程度。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乡村里也经常飘出鸡鸭鱼肉的香味,飘出山珍海味的鲜味,从灶台上飘出的香味,就推断出时代在发展和发展的程度。过去在乡村里,如果几天听不见有的人家拉风箱的“咕哒”声,看不到浮炱冒烟,邻居们就会关切地相互打听着:“是不是到他子女家去了?已经好几天没听着拉风匣了。”出于关心,还会过去看个究竟,这都是灶台发出的信号。只要听着家里“咕哒”的烧火,就昭示着一家人平平安安过日子。灶台昭示着一家人的贫富、兴衰、健康、平安。所以说,不要小看了灶台。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老灶台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熟悉和亲切。从记事起,就见我家堂屋南端的东西两边并立着两座灶台,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几乎一般大,都是那种大大的灶台,两个灶台几乎占了半间屋子;模样也长得像,大概都是出自心灵手巧的父亲之手。两个灶台脾性相近,气味相投,一起相守了几十年。
我家的老灶台与我就像老朋友一样,有着很深的感情,儿时与灶台的相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祖母和母亲常围着灶台转,灶台就是她俩的舞台。记得祖母常坐在灶台前,点着麦秸草,为我慢慢地烧烤着小咸鱼,并不时地翻动着,用火棍敲打着烤糊的渣子。祖母烧烤出的小咸鱼味道真香,香满了屋子,吃着饼子,就着小咸鱼真对味,唇齿留香,永记不忘。还记得母亲用大锅炒花生的情景。那时候,生产队里分了剥花生任务,全家人都围坐在炕上剥花生,剥着、剥着,就打瞌睡了。我和弟弟都无精打采了,我已睁不动眼,弟就眯缝着眼。这时母亲就说:“炒长果了。”我俩接着就睁大了双眼,母亲忙说:“一听说要炒长果,都来精神了。”接着母亲就把交任务剩回来的花生拿过来,刷好东间锅。我就跳下炕去烧火,一会儿工夫就炒熟了,那时觉得母亲炒的花生真香,那是母亲的味道。直到现在我还时常想起母亲深夜用大锅炒花生的情景,灶台上凝聚着深深的母爱。
如今,常常围着灶台转的祖母、母亲都早已离开灶台,去了天堂,留下了我无尽的思念,每每想起与灶台的历历往事,我就会深深怀念天堂里的祖母和母亲。
离开老家几十年了,我仍能记起老灶台的模样。我始终记得在老灶台烧火做饭的情景,我始终记得忘记添水烧坏了盖垫、差一点引起火灾的情景,我始终记得烧了很多松针也没煮熟地瓜的情景,我始终记得我烧火、父母轮流炒菜的情景。现在想来,不管当时如何,都是浸透着感情的美好回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灶台渐行渐远了,在民间已很少了。老灶台,寄托着老感情,感情老鼻子③了。老灶台虽然离去了,但带不走人们对它的怀念和美好回味。
(注释)①印:锅尺寸大小的计量单位。②浮炱:烟囱。③老鼻子:多极了,东北方言。
(摘自“江山文学网”,有改动)
【1】围绕“老灶台”,作者叙写了记忆中哪些温馨的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条不超过12个字。
【2】仔细揣摩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作简要赏析。(句中加点字词可作为赏析重点)
(1)那是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吟唱柴米油盐灶房歌、伴奏“咕哒、咕哒”协奏曲的舞台,那是过去寻常百姓一日三餐离不了的“简易厨房”,那是连结飘零在外游子心中的一缕乡愁。
(2)两个灶台脾性相近,气味相投,一起相守了几十年。
【3】联系全文,探究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过去在乡村里,如果几天听不见有的人家拉风箱的“咕哒”声,看不到浮炱冒烟,邻居们就会关切地相互打听着:“是不是到他子女家去了?已经好几天没听着拉风匣了。”
【4】题目中“渐行渐远”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5】离开老家十几年的“我”对灶台的记忆从未磨灭,对像灶台这样的老物件的记忆不仅仅是农家的记忆,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灶台蕴涵的文化意义的理解。
9、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瞬间令人难忘。悬崖上,那棵树即使千疮百孔依然昂扬向上;车厢内,那个女孩摒弃喧嚣安静地沉浸于阅读;赛场上,那个男孩摔倒了依然执着地爬起;黑板上,老师带着病痛写下工整的板书;校门口,父母每日不变的无言等候……
这些瞬间,常常在某一刻直击我们的灵魂,或给我们智慧,或赐予我们力量,或温暖苍凉的岁月……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感受,以“ 的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明确,有真情实感;③字数不少于700字,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④文中不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