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滴水能把石头穿透,并不是因为水滴有神奇魔力而是因为它朝着一个目标一刻也不停地坚实。②水滴石穿,那是水与石的对话。③水说了千言万语,石终于打开了自己坚硬的心窝。④心太污浊,装不下一滴清水;⑤心清如水,装得下整个大海

A. “穿透”、“污浊”都是动词,“神奇魔力”、“整个大海”都是偏正短语。

B. “水滴石穿,那是水与石的对话。”这个句子中,“水滴石穿”作状语。

C. “水说了千言万语,石终于打开了自己坚硬的心窝。”这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

D. 选文第①句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应该将“坚实”改为“坚持”。

2、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取材于1941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西北高原,赞美了白杨树的极普通又不平凡。

B.《永久的生命》是哲理性散文。作者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

C.中国古代石拱桥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三里之城”应翻译成“方圆三里的内城”。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冠楚楚的他站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引人注目。

B.面对法官的提问,他诚惶诚恐的表情已经暴露了自己内心的不安。

C.多年来这个家用电器制造厂坚持务实创新、品质至上、粗制滥造、诚实守信,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D.父亲今年的身子大不如从前,但仍然不辍劳作

4、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夸张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比如“一看这试题,他的心头就涌动着名列前茅的喜悦”就是扩大夸张。

B.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黄鹤楼》的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鹤楼”不对仗,因此《黄鹤楼》不能算作律诗。

C.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横剖面,着重描写精彩瞬间,所以更强调其文学性。

D.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月圆桂香,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月饼到庭院赏月观花。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两首诗的首联所描绘出的景象意境各异,[甲]诗轻快明丽,[乙]诗则雄浑壮阔。

B.[乙]诗颈联道出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友人以安慰和鼓舞。

C.古诗常以“蓬”喻漂泊在外的游子,[甲]诗将孤身远行的自己比作“孤蓬”。

D.[甲]诗的尾联运用动作描写,[乙]诗的尾联则劝慰友人分别时不应有儿女之态。

【2】这两首诗皆含依依惜别之情,除此以外,[乙]诗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础、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下面,请你也来参加!

(1)请在下面对联横线处填入一个恰当的选项,将其补充完整。(只填序号即可)

人似秋鸿来有__,事如春梦了无__

A.情       B     C.痕      D.声

(2)请从表格中识别并写出一句关于春节的完整七言诗句。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①.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选自《水经注校正》。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B.《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吴均,字叔庠,吴兴古障人,南朝梁文学家。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

C.《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孟浩然、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   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

③.《红星照耀中国》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实用类文本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______(2)______(3)______

2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 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 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草木枯荣物候现象同农事的关系,后者说的是候鸟去来物候现象同农事的关系。

D. 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3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绘出了别样的风景: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拥有了别样的感悟:难忘恩师藤野先生的救海,鲁迅生发了别样的怀念。生活中,你沐浴着如山的父爱、如水的母爱,你感到了别样的幸福;你经历着朝夕相处的同窗分离之苦,你有了别样的思念……。别样的童年,别样的季节,别样的心情,别样的风采甚至别样的他(她)……,成长路上,有了别样的发现,便有了别样的人生。

请以“别样的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全题目;②内容贴近生活,言之有情;③题材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