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将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②“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③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④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⑤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⑥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⑦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A.①⑥②④⑦⑤③

B.④⑦①⑥③⑤②

C.①⑥⑤③④⑦②

D.④⑦①⑥②⑤③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诗,是作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B《我的母亲》的作者用朴实的文字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感激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C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宋濂给同乡后学的临别书序,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赤壁》是一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摧毁了敌人的防线。

B. 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D. 千人合唱爱国歌曲的场面令人惊心动魄

 

4、选项中对下列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②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

③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

④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

⑤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

而出。

A.①④③②⑤

B.①②⑤④③

C.②①④③⑤

D.②⑤③④①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问题。

不见

[唐]杜甫

A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B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C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D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此时李杜二人已有十五年未见面了。②指李白因永王璘一案被牵连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③匡山:指四川彰明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1)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两句是(     

A.A

B.B

C.C

D.D

(2)杜甫和李白有着深厚的友情,听到李白获释,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中不包括(     

A.对好友的挂念

B.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C.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

D.希望好友能够仕途平顺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

①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寺寓居作》)

⑤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马说》)

⑥仁人志士往往心怀天下。白居易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心理来表现卖炭翁的悲慘遭遇(用《卖炭翁》中的诗句回答);杜甫心忧天下,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回答)。

⑦诗歌风格多样:有的含蓄蕴藉,如《关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女子的爱慕之情:有的率性豁达,如王勃竟能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破时空阻隔,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片段,完成后面的题。

片段一

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片段二

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选文中“A”“B”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

(2)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学荷叶会自洁

祁云枝

①你凝望过雨中的荷叶吗?

②无论多么猛烈的暴雨,打落在荷叶身上,只会“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旦“玉盘”稍稍倾斜,便不见了雨水的影子。用手摸一下荷叶,除过低凹的中心,叶子表面竟然是干燥的,仿佛倾盆大雨根本就不曾降落在它的身上。

③即使没有下雨,荷叶表面也永远纤尘不染。有人做过实验:在莲叶上滴几滴胶水,粘度很强的胶水也没能粘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不留痕迹。能够拥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只因为,荷叶能够“自洁”!

④是荷叶表面太光滑了,光得让灰尘“站不住脚跟吗”?恰恰相反!荷叶自洁,是因为它的表面是粗糙的——这,可能会颠覆我们日常对于洁净的认识。

⑤还是借助于超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吧。在此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荷叶的表面上布满了许多微小的蜡质“乳突”,每个乳突的直径是8~10微米(1毫米=1000微米),高低略有不同,乳突间距为10~12微米。而每个乳突是由许许多多直径为200纳米(1微米=1000纳米)的细小突起组成的。

⑥前面对于蜡质乳突的说法似乎有点枯燥,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荷叶的表面上有一个个隆起的“小山包”,在每个“小山包”上,又布满了绒毛状的小小“碉堡”。

⑦由于“小山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溢着空气,这样就在紧贴叶面的地方形成了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度的空气层。当外形尺寸相对超大的雨水降落在叶面上后,不仅与叶面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而且只能同叶面上“碉堡”处的凸顶形成点接触——此情此景,是不是有点类似于水珠站在了密密麻麻的针尖上?

⑧空气和为数众多的“碉堡”,共同组建了荷叶表面的疏水层。在“碉堡”顶上“悬空而立”的雨点,由于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水珠,水珠在滚动的过程中会顺道儿吸附灰尘。因此,只要荷叶稍稍倾斜,水珠就会附带尘埃滚开。这,就是著名的“荷叶效应”——因为粗糙,所以干净——是不是颇具颠覆性?

⑨自洁,不仅令荷叶美观,而且有利于防止大气中的有害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侵害。对荷花而言,这种结构还提高了叶面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

⑩荷叶的自洁效应,给了人类无限的启发和表率效应。基于此,科学家把透明、疏油、疏水的纳米材料运用到汽车烤漆、建筑物外墙或是玻璃上,不但随时可以保持物体表面的清洁,也减少了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安全又省力;把这种物质应用到织物上面,不仅显示出卓越的疏水、疏油性能(包括蔬菜瓜汁、墨水、酱油等),减轻了洗衣负担,而且不会改变织物的纤维强度、透气性、皮肤亲和性等原有性能,甚至还增加了杀菌、防辐射、防霉等特殊效果……

荷叶的这种自洁本领,倘若能够置入每个人的心灵,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啊。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按说,荷叶是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沾染上污渍的,为什么荷叶能傲立尘世,始终守身如玉?”一句应放到原文④⑤段之间。

B.荷叶表面粗糙反而干净,这与人们一般的生活常识相违背,所以说“颇具颠覆性”。

C.荷叶的自洁有利于防止大气中的有害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侵害。

D.含蓄表达出我们应当学习荷叶自洁,不为外界纷杂所扰,坚守本心,保持纯粹品格。

【2】说说文中画线句子“而每个乳突是由许许多多直径为200纳米的细小突起组成的”中加点词“约”字的表达效果。

【3】第⑤⑥段都是在介绍“蜡质乳突”,但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4】周末,你陪妈妈在商场购物。在试了两件款式相似的衣服后,妈妈犹豫了:纳米材质的衣服稍贵,普通材质的衣服较便宜,选哪件呢?请结合选文知识,给妈妈提出合理的建议。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下面的文字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读书》中的选段,认真阅读,就某一方面写出自己读后的感悟。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