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就写作习惯而言,作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晨鸟型和夜猫子型。前者喜欢聆听鸟儿啁啾,在万籁苏醒时开始思索;后者习惯于在夜幕中潜行,享受独行侠的快乐。
B.手机真是个理想的社交工具——距离朋友太远的时候,低头按两下,他就近了;距离太近的朋友,低头按两下,他就远了。
C.近几天的留言板上,一些游客建议园方将这些绿化篱笆墙剪矮点,比如将它们削到只有半米高;还有游客说,园方应该将绿化篱笆墙拆除,而用铁丝网来代替它……
D.无论是批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遍尝百草写成《本草纲目》的李时珍,还是苦心研究的居里夫人。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2、下列词语中字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阴晦(huì) 折(shé)本 模(mó)样 萧索(xiāo suǒ)
B. 嗤(chĭ)笑 惘(mǎng)然 愕(è)然 恣睢(zì suī)
C. 寒噤(jīn) 清洌(liè) 颧(kuān)骨 鄙夷(bǐ yí)
D. 潺潺(chán) 藻荇(xìng) 铺毡(zhān) 悄怆(qiǎo chuàng)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美俄矛盾很深,欧盟假如能从中斡旋,必定赢得中方赞赏。
B.一听到有篮球赛打,困倦的教室立即变得亢奋了。
C.她为人谦虚,对于自己的见识,向来以为目空一切。
D.当音乐戛然而止的时候,很多听众都没有晃过神来。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
B.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干将莫邪》是清代的蒲松龄所作,著有《聊斋志异》。
D. 陶弘景,字通明,齐梁间道士、文学家,自号华阳居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5、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甲诗中诗人在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___的心境;乙诗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
【2】两诗都描绘自然风光,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试分析。
6、(1)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思乡、离愁是诗歌中的永恒话题。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感慨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王维的诗充满诗情画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了雨后秋山的明媚空灵,“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展现了山林古寺的幽僻冷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描绘了大漠边陲的雄奇瑰丽。
(5)走进诗词,处处可以感受到人间的深情厚谊。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依不舍;《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感受到了杜甫对家人的深深牵挂。
(6)“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空乏其身”,只有经受磨炼,才能增长才干。
(7)说话是一门艺术。好的话语让人倍感亲切,不好的话语伤人于无形,正如:良言一句三冬暖,____________。
(8)大型现代潮剧《大国赤子》通过描述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诠释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铸得重器护苍穹”的奉献精神,演绎了黄旭华“__________________,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的家国情怀,生动再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为实现“强国步”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付出的巨大牺牲。
7、在《红星照耀中国》中,革命信仰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灯塔,指引着他们向前进。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具体事件简要分析。100字左右。
8、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请根据情节填写下表。
父亲的背影 | 我的感受 |
① | 不忍 |
年轻时帮人炸石头的背影 | ② |
挑粪浇地的背影 | ③ |
④ | 痛心 |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从内容上看是文章的写作对象,且从感情上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从结构上看,它起着启下,和结尾前后呼应,统帅全篇的作用。
B.“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这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父亲的脊背比作门,两腿比作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
C.“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这处质疑说明我更崇拜年轻时的父亲,而对现在的父亲感到失望,所以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D.父亲其实就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中的一员,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扛着家庭的重担,背负艰辛的劳作。
E.结尾作者说“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说明作者只想回去看看父亲又瘦了没有,和他说工作和生活只是为了告诉父亲作者过得很好。
【4】请简要概括文章“父亲”的形象?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谈一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链接材料】
总是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 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 转身泪湿眼底/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 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选自筷子兄弟《父亲》歌词)
9、作文。
题目:让我深思的一件事
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