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B.《背影》描述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文章语言华丽典雅,感情真挚,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C.《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虚构了一个安静安乐、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世外桃源。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D.雨果是法国浪漫文学的代表,他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下列句子中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汉字是表意文字,由图画发展而来,构成一种图形形状的文字。线条图形本身的结构就能表现出构图美,因此汉字的书写可以构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一一书法艺术。
B. 邹韬奋《我的母亲》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文章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穿插了一定的议论。
C. 《最后一课》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些内容都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更真切动人。
D. 《父母的心》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夫人,又索要回来的至亲至爱的故事,说明再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的爱。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世界优秀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鹤立鸡群,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B.春节期间,在董永七仙女文化园、黄海森林公园等景区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让人们流连忘返。
C.每遇烦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躺在草地上,任清风拂面,希望自己也能化作一阵风,在天空中自由地俯仰生姿。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也回来了。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处处志之:记号 ②具答之:详细
③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④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
⑤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耀眼 ⑥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
⑦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⑧绝类弥勒:类别
A.③④
B.①⑥
C.⑦⑧
D.②⑤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一题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花,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作者虽处困境,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6、默写。
(1)《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描写江上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中流传最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崔颢《黄鹤楼》一诗中“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说仙人一去不复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陪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7、阅读下面的名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A)
一位著名美国记者曾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中华民族的精华。
(B)
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A)段文字是美国记者________________对 ____________ 事件的评价。文段中的“西北部”指的是作者采访的重要地点_____________。
【2】请结合(B)段内容,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3】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整本书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依偎那片阳光
丁肃清
①一位穿着病号衫的老人徘徊在医院门前的林荫路上,那么多军功章附在他的胸前,耀眼夺目,叮当脆响。
②他向我伸出右手,右手仅剩下两根指头。
③他脱下鞋向我展示右脚,右脚掌上凹凸不齐一根脚趾也没有。
④然后,他又指指他的左耳,其实他并没有左耳,仅仅剩下一个耳墩。
⑤他说这都是战争留下的纪念。他讲他曾同敌人拼过七次刺刀,讲弹皮划破小腹,肠子拖出体外,愣是用手塞进腹内爬着靠近敌人的碉堡而拉响炸药包。
⑥我蓦地觉得从前书本里读到的历史是那么苍白,眼前的这位老战士从头到脚不就是一部民族解放的生动编年史么!然而如今他也仅仅是一个普通农民。
⑦我惶惑困解,昔日戎马疆场置枪林弹雨而不顾的他,竟是为了今天向别人炫耀他的那一堆奖章么!以后见到的事情使我更深地陷入惶惑和困解的沼泽而不能自拔。
⑧透过玻璃,我看见那间空旷的病号房里,曾向我炫耀过他的过去的那位老人席地而坐,花白的头深深地伏在胸前,用一根根五彩塑条编篮子。一次、两次,每次我路过这窗前都忍不住向里望两眼,老人总是那副姿势盘腿席地,埋头弯腰,像一尊塑像。只有彩条在他的额下欢快地跳。
⑨我和医院办公室的张主任谈论我们合作的那篇报告文学素材时,有人敲门:笃笃、笃笃。
⑩他走了进来,把一只编好的菜篮放在张主任的桌上:“我编的,编得不好,我想你用得着。”说完,微笑着退出门去。我印象中大谈自己辉煌历史的英雄居然也送礼,居然也讨好起别人来!
⑪“他是想在医院长住。”张主任介绍说,这所医院是民政系统的荣军医院,治病不拿钱。怕撵他出院,这才编篮送礼讨好别人,而且他还每天4点起床到伙房帮厨。他想让别人知道他对医院有用处。
⑫我还了解到这位老人从来没有结过婚。战争结束复员回家,年龄已大,家境又贫,且成了四肢不全的残疾人,只好空门冷户孤灯下守护着风烛残年罢了。无力耕耘、无钱治病,也许正是他赖在医院的理由吧。
⑬老人仍旧坐在那间屋子里编、他究竟要编多少只菜篮,送多少次人情?他依偎在医院如同依偎阳光,谁忍心揭去老人身上的这片阳光呢?
⑭我夺门而出去采访老人。
⑮“也写我吗?”他一激灵站起身,仲出双手握我的手,他的手在战栗。
⑯我抚摸着他那粗硬硌人苍老的手,这是怎样的手啊,两只手上七根指头,每根指头上裂口条条浸着血渍。他痛吗?
⑰我想起初见时别在他胸前的军功章。如果全社会都像战争年代那样敬佩英雄,他还会把那些荣耀向人展示么!
⑱“这菜篮给你。”他愣塞到我手里。多好看的菜篮啊!玲珑剔透,大方别致。我敢肯定地讲,这一次送菜篮绝不是在讨好什么人。
⑲我给他的仅仅是文弱书生的一丝理解。他回送我的是什么?仅仅是一只菜篮吗?
【1】文中“我”对老人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请概括填空。
情节 | 情感变化 |
初见之时 | 困惑 |
了解之后 | ①____________ |
接触之后 | ②____________ |
【2】结合⑦自然段的语境,(1)说说句子“以后见到的事情使我更深地陷入惶惑和困解的沼泽而不能自拔”中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2)回答文中“我”一再感到“惶惑”“困解”的原因。
【3】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阳光”指的是什么?题目表达了文章怎样的主旨?
【4】文中老人为何会有如此遭遇?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9、作文
启明星象征着新的一天,在天快亮时,它指引人们找到光明和希望,寓意着引领方向。请以“你是我的启明星”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5)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