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寓言往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如列御寇的《愚公移山》塑造了愚公的光辉形象,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B. 《陈涉世家》《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分别选自司马迁所著纪传体通史《史记》、左丘明所著编年体史书《左传》和刘向所编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C. 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都是俄国著名作家,童话《七颗钻石》、小说《变色龙》、散文《蔚蓝的王国》就分别出自他们笔下。
D. 优秀的小说作品,总有让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祥子,《故乡》中的杨二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等。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叫“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鲁迅《故乡》中的“木偶人”闰土、老舍《骆驼祥子》中的“挣命”车夫祥子、契诃夫《变色龙》中见风使舵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等都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C.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等。
D. 《马说》《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才之士仕途坎坷不受重用的社会境遇,它们分别是有“唐宋八大家”之称中的韩愈、欧阳修、柳宗元、苏轼写成的。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高士其是一位可敬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写得平易近人。
B. 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C. 杨国忠因其妹妹杨玉环得宠而权倾朝野,在当时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D. 《三国演义》中“蒋干中计”一节,为我们塑造了蒋干这个胸无城府的草包形象。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莎士比亚是法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重点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B.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都是他的作品。
C.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D.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她的作品《老王》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5、翻译①②两题,用“\”符号将第③题在标点符号处标记。
①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②如使人之所欲有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③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2】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7、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春天,万物复苏,有很多同学外出踏青了。有的去博物馆参观,有的清明去扫墓,有的去公园放风筝,有的去山间挖笋……如果让你把你春天踏青的经历编辑一下,发布一条朋友圈,你会选择写什么景色抒发什么样的感受呢?
请将你的踏青所见所感,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段话,不少于50字。
8、根据课文用正楷字默写。
(1)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江红•小住京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游鱼细石,_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_______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抒写作者理想追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一词的下阙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互联网恢恢
①其实即便没有斯诺登的提醒,你的上网习惯也早已随着一举一动被记录在册。
②打电话订餐,肯德基接线小哥已经报出你的名字,问是否需要和上次一样的汉堡,或者今天该尝尝他们的豆浆,虽然是速溶的。航空公司在你注册会员之后,便了解到你更喜欢窗边还是过道的座位,是否经常要托运行李。还有你的医疗和财务记录,你在社交网络上和他人的互动,你上传到云端的上周到郊外旅行的照片。即便几乎没有任何网络痕迹如斯诺登者,我们也可以从他女友的博客中看到,这个人平日沉默寡言,很少与夏威夷的隔壁邻居打招呼,他的高中校长根本想不起这个名字。
③Google知道你是谁,当然Facebook也是一样。对于隐私,本质上我们变得越发漠然,而这恰恰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现实。
④据IBM统计,全球每天产生250亿亿字节的新数据,现存数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中产生的。如果觉得这些数字太冰冷,想想饭桌上那些手不离手机的同伴和自己,本质上,我们是多么热爱这一切啊。没有互联网的生活就和在禁闭岛中无异。
⑤当你享受这一切便利的时候,也更多地把自己暴露在别人的注意力之下,如同生活在一个透明的玻璃鱼缸内。很长时间以来,你只感觉能看到地球另一端朋友家院子的样子是多么方便和神奇,即便Google也承认街景地图的部分数据采集侵犯了公众隐私。
⑥或者想想看,你试图阅读过那些繁冗的隐私条款吗?至少我每次都恨不得旁边的下拉条能再短一些,能赶紧点击底端的“我同意”。Google当然提醒过它修改了隐私协议,但我没有半点耐心去比较前后的差别。因为我知道我不可能放弃它的一系列产品。
⑦无论是Google还是Facebook,其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强烈吸引用户暴露自己的更多信息,并借此获得更多利润。不过比起能跟朋友热烈讨论一本新书,你也不会介意亚马逊接下来可能向你推荐同一个作家的作品;或者当一个朋友通过Email跟你说起他新养了一只狗,Google就会推荐驯狗视频,你颇有兴致。
⑧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就像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无论是政府还是商业机构,都像吸尘器一样吸附关于你的各种信息。如果你没有定期修改登录密码,清除电脑里的Cookies(一种在浏览器里追踪用户上网记录的文件),发任何内容前都不假思索、毫无顾忌,那么你的一切隐私将可能曝露在公众之下。当你走入互联网这扇大门,无形中就已经“缴械投降”。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NSA(美国国家安全局)甚至拥有一台世界上运行最快的计算机,来破解保护信息的编码。
⑨网络世界很精彩,网络世界也很无奈。如果不想泄露太多隐私,我们除了要加强个人防范意识,还要试着接受一点:现实生活总比网络更精彩。
【1】以“互联网恢恢”为题,有什么好处?
【2】请指出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即便几乎没有任何网络痕迹如斯诺登者,我们也可以从他女友的博客中看到,这个人平日沉默寡言,很少与夏威夷的隔壁邻居打招呼,他的高中校长根本想不起这个名字。
【4】【链接】日前,CCTV一则信息泄露的新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记者拿同事做试验,仅仅一个电话号码。这个同事的照片、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住址、民族、所属派出所等信息截图就发了过来。再查个人轨迹,打车信息的精确地点立即传送过来。通话记录,一个个电话赫然在列。甚至人到了什么位置也轻松找到。节目看下来,让不少人冷汗直冒,个人隐私泄露的如此彻底,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网络对个人信息的泄露,我们该怎么做呢?请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简要阐述。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霍金的分量 王必胜
史蒂芬•霍金,这个有点残疾的英国老头,在遥远的东方,成为耀眼的明星,一如那些舞台上的歌手,在聚光灯下,他的荚姿,他的智者风度,他的那个不苟言笑,却令人着迷的神态,让黄皮肤的学人智者、青年老年们一饱眼福,犹如进行了一次圣洁的学术洗礼。近日,他又三度来华。有人说,这个闷热的夏天,有了世界杯,也有霍金,就不一般。
霍金,一个平淡的老者,一个身体残疾的洋佬,他对时间和宇宙的解构,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陌生而熟悉的世界,以及生物自然形成的历史。前些年,湖南科技出版社的一本《时间简史》风靡一时,人们争说霍金,不仅因为这位英国教授把人们自爱因斯坦以来对时间的认知,开启了全新的视野,对这个有着物理学意义的命题,关涉到人人都知晓却又不明就里的命题,有了霍金式的理解。还在于他是一个残疾人,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却对这个深奥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究和论述,尤其是他把深奥的哲学命题,做了形象生动的描绘,让科学走近普通人的生活,让科学充满诗意。无怪乎,这个霍金先生,让全球的出版者十分地看好。据说,他的《时间简史》全球销量2500万册,创造了当今科学类图书的奇迹。他的另一本新书《果壳中的宇宙》也有中文版。他被黄头发黑眼睛的人们拥戴。难得的是,他漂洋过海,不远万里而来,同读者见面、答问。前年,又一场大病,他还再度来华。虽然不乏主办者的商业行为,但他是为科学而来,为文化而来,也为我们在浮躁的世界中仍保持着虔诚阅读的可爱的读者而来。
一个已有十多年的瘫痪史,一个在轮椅上生活的人,一个年届六十的人,完成了被称之为上世纪的经典性的科学著作。这些对我们来说,不可思议,他却做到了。我们对他的任何评价都不过分——科学家的霍金,劳动模范式的霍金,志向和毅力都胜过我们的霍金。
霍金的生平非常富有传奇性。他曾就读于剑桥和牛津,现在是剑桥大学的教授(这个职务曾为牛顿获取)。他因卢伽雷病被禁锢在轮椅上长达20年之久。病魔的折磨,并没有使他退却,而他向着科学的尖端发起了冲锋。他的中国学生《时间简史》的中译者描述他第一次见到霍金时的情景,令我们难忘:“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己驱动着开关。我尽量保持礼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疾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能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两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就是这个失声而且翻看书页都很困难的人,却用他那个残弱之体向科学的圣殿迈进。他所能做的是脱开了人类的极限,以一种超常的意志和精神,完成了人类对自身的超越。
我是在电视上看到鲜花簇拥下那张安详的脸,侧向一边而不露声色,对于东方人表现出的热情和盛情,霍金早已习惯。他是一个物理学的天才,一个智者中的精怪,一个学界的大腕。因为残疾所致,对人们给予的崇拜,他也许习以为常,也许一贯低调。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那双平淡的眼神,那张不苟言笑的脸。对于礼仪为先的国人也许不太习惯,鲜花和掌声,不是大师所热衷的,不是科学家的本意。对于霍金这样的科学大师级人物,我们还能要求他什么?他在助手和护理的扶助下,在舞台上的聚光灯、强光灯和镁光灯下,矜持地接受人们的欢呼和致意,但他那个总是侧向右面的头颅,近乎蜷缩在轮椅里的身子,让人透过热闹和浮华有一丝怜悯。
其实,我在翻看霍金老先生的译著时,也看了一些专家和文艺界同行写的文字,老实说,除了对有些图表和一些人文化的论述感兴趣外,大多如看天书。也许是太愚顽,我也没有能坚持看完,也就不甚了了。
但这并不影响对他的崇敬,并不说明霍金的曲高和寡,更不能说明霍氏理论的缺失。霍金并不是在做科普,霍金价值不是在于普及性,但却又是通过这极大的普及性而赢得了声誉。他在我们普通人眼中,是一个残疾的人在做大学问,是可以超过人类自身的极限去完成匪夷所思的事业。这就是霍金。
我曾想,大家对他的尊敬、崇拜,关注他的生活起居,了解他的病情,但是,那颗智慧的大脑,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头颅,有没有人去做过研究,哪怕是计量和测算呢?据说,人的大脑有个恒定的重量标准,但也有例外,物理的重量能够说明一切吗?
是的,他那赢弱的残疾的身躯如何支撑了那颗硕大而沉实的头颅,是精神,是智慧,是一种超常的智力和上帝的恩赐,抑或是我们所没有发现的东西?
就身体的重量而言,霍金是轻量级的,那瘦弱残缺的身子,那病残的躯体;然而,他的大脑、头颅的重量,却不能用平常的方法计算,因此,我们才有了这个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新闻链接】: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14日在位于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霍金的子女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的父亲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杰出的人,他的工作和遗产将继续流传于世”。
【1】通读全文,指出“霍金的分量”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中“科学家的霍金,劳动模范式的霍金,志向和毅力都胜过我们的霍金”,其中“科学家”“劳动模范”“志向和毅力”的含义各是什么?
【3】“让人透过热闹和浮华有一丝怜悯”一句中,作者“怜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母亲
①“那时候,你总不肯叫我,我哄了好几天,你才肯喊声妈妈。”母亲总说起这一段往事,脸上犹有戚戚的表情:“那时候,也是我忙了自己的事,亏待了你。”
②在我的记忆里,是从四岁上学后才有了母亲(四岁前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母亲总是很严厉的样子。最忘不了一个严冬的早晨,母亲发现我瑟缩着不进教室,问我,我颤抖着嘴唇,声音堵在喉咙里。她终于弄清楚我是没有完成作业不敢进教室,一抬手就揪住了我的衣领,拎小鸡似的把我拎回了家,一脚把我踹在地上。我不记得自己在冰冷的地上跪了多久,小小的我从此对她有一种近乎恐惧的敬意。后来只要想起那个早晨,蓦地一股凉意游走在身体里,就起了寒噤。
③母亲很忙,上课、开会、处理家务、批改作业,总没个消停。白天,只有在课堂上可以看到她,晚上,她伏案批改作业或是备课,我在旁边看书或是接受她的学习检查,每天如是。我小小的心曾经很是埋怨母亲:她总把我的头发剪得短短的,她总让我穿着一点儿也不漂亮的衣服,她总让我大清早跑步跑得满头大汗,她总要求我考试考第一,她总说我事情做得不够好……我不止一次地想,要是我能换个妈妈多好啊,换个小芳妈妈那样的妈妈:每天都为我梳漂亮的辩子,每天都给我零花钱,每天都让我自由玩耍……
④这种隐秘的心思是什么时候没有的,已经记不清了。后来,越来越习惯了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后来,越来越发觉母亲的好。
⑤母亲待人极好。爷爷的邻居,是一户极其贫寒的人家,有好几个儿子,都等着要媳妇好不容易有个姑娘愿意嫁过来,他家却拿不出结婚的费用。母亲知道了,把自己工作之余辛苦喂养了一头猪换来的全部所得借给了邻居,邻居的媳妇娶回来了。后来,他媳妇生孩子没有钱,母亲又借给他二百块,再后来,邻居媳妇跑掉了,他的孙子又上学了,母亲还借过他学费。如今,邻居孙子都上大学了,而母亲借给邻居的钱,邻居始终没有还上。说起这些陈年旧事,我埋怨邻居这么多年怎么也不把钱还上,母亲却体谅地说,他一定记得的,只是现在孙子读书需要钱。因了母亲的这等好,左邻右舍也都很待见她。哪家杀了猪,猪血猪肝猪腿总免不了要送些过来的,母亲总高兴地接了,谢了。过些日子,家里有些什么好吃的,总要包几包,挨家挨户地送过去。有时母亲忙碌,就差我逐个去送,我露出不乐意的神色,母亲就立马说:“孩子,你要记得,人家待我们好,我们要加倍待人家好,这是做人的本分。”
⑥母亲这样待人好,却也免不了得罪人。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担任一所又一所小学的校长。有一回,房子挨近学校的一个乡民眼馋学校种的桂花树,硬说挨着他家屋檐的那棵桂花树是他家的,要砍了换钱。母亲听说了,瘦弱的身躯挡在树前,面对着乡民手里的砍刀,硬是没有半点惧色:“这是学校的树,你不能砍!人总得讲个理字,你再胡闹,我们到派出所说去。”嚣张的乡民在母亲的凛然正气下,终于恨恨地转身回家。我有些后怕地对母亲说:“万一那人犯浑把你砍了怎么办?”母亲淡淡地说:“当时没想那么多,不过就算被砍了也不能任他砍树。孩子,这是我作为一个校长的本分。”后来,听人说,那人每一提到母亲,总要恨恨地骂上几句,有人把话传给了母亲,母亲只是笑笑。后来,那人家里的老人去了,母亲很是诚心地前去吊唁,那人的脸上终于显出了惭悔的颜色,再后来,就听人说,那人再说起母亲,就一句话:“我从不服人,宁校长,我是真的服她!”
⑦母亲让人信服的地方远不止于此。她是一位平凡的小学教师,从教35年,当了30年小学校长,并一直坚持在讲台上耕耘。学校里没有老师愿意接、敢接的班级,母亲就接下来。大家都纳闷:不知她施展了什么神奇的魔法,人人谈之色变的班级在她手上调教一段时间,总能脱胎换骨。我知道,并没有魔法,那是母亲的开水、泪水、血水,那是用生命浇灌出来的奇迹。我那勤奋执著得让人心疼的母亲啊!
⑧在我的记忆里,因为工作,母亲百病缠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有三百天与药为伍;因为工作,母亲疏于管理我和妹妹的身体,曾经两姐妹一起生了病,坚强的母亲私底下不知落了多少泪;因为工作,她曾经被多少人所不理解,包括爸爸,也包括我和妹妹。她最终不得不在退休前一年离开讲台,因为她一站上讲台,就没有办法再发出声音,她那清亮动听的嗓子,终于在日复一日的劳累中彻底罢工了。小时候,我只觉得我是畏惧母亲的。后来,我懂了,其实,我是钦佩和爱戴母亲的。这是怎样的一种钦佩和爱戴呢,竟至于畏惧,竟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是畏惧教师这个职业的。
⑨可不知是造化弄人还是命运的眷顾,我还是成了一名教师。十余年的教学生涯,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母亲生出了更多的敬意:我的母亲,那个平凡的人,用一生的时间活成了多少人心中不灭的灯。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 “我”的心理 |
①______ | 恐惧 |
母亲对我很严厉,要求多且高 | ②______ |
③______ | 不乐意 |
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④______ |
【2】请分别说说第⑤段和第⑥段中“本分”一词的含义。
第⑤段:这是做人的本分。
第⑥段这是我作为一个校长的本分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写母亲回忆我不肯叫她妈妈的往事,体现了母亲因为工作疏于对我的关爱,为下文写我对母亲的不理解作铺垫。
B.第④段中“这种隐秘的心思”,是指我在内心非常厌恶母亲,希望可以离开妈妈独自生活。
C.第⑥段中的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在面对乡民威胁时的从容镇定。
D.文中写到爷爷的邻居多次向母亲借钱,多年都没有还钱,是为了体现邻居的不讲诚信,不懂感恩。
E.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了我与母亲一起生活的过程中,我对母亲的认识和情感发生的巨大变化。
【4】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你对如何处理邻里关系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最近的邻里关系调查显示,现在的邻里关系极为淡漠。在同一个单元楼里住了好几年都互不认识,碰面从不打招呼。如果主动去问询邻居家的情况,往往会被充满戒备的邻居拒绝交流。曾有热心的老年居民表示,自己像在乡村时一样给邻居家送好吃的,被当成罪犯一样盘问,最后还发现自己送出去的礼物被扔进了垃圾桶。还有居民表示,并不是自己不愿意接受邻居的友善,而是担心社会中的不安全因素。
12、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600字左右;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
(1)“背”是个有故事的字,它总能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可能想起坚实温暖的脊背,可能想起负重前行的情景,可能想起不愉快的背叛或潜藏的秘密……
请以“背”为题,写一篇作文。
(2)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生活潦倒,然而却过得相当快乐。
有人问他:“这么多人挤在一间小屋里,可你为什么看上去很享受?”苏格拉底回答:“虽然很挤,但我可和我的朋友随时交流思想。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过了一段时间,和苏格拉底同住的几个朋友都搬走了,屋子里只剩下他一个人。
于是有人又问他:“你一个人为什么还会那么高兴?”苏格拉底笑着回答:“一个人住是挺孤单的,但是我有很多书可以读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难道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