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作‘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打破禁忌”的论断产生的影响是
A. 促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促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推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D. 引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的历史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土地改革的完成
3、网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小明在百度搜索中输入的关键词是“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性进展”.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 中美关系正常化
C.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4、图二事件的时间是在( )
图二
A.1997年7月1日
B.1997年12月20日
C.1999年7月1日
D.1999年12月20日
5、“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6、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的一块:
A. 湘赣边革命根据地
B. 中央革命根据地
C.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D.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B.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
C.增强企业活力
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8、它曾是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我国首批建立的经济特区,它是
A.南京
B.上海
C.深圳
D.厦门
9、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中国药学家 领导科研团队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于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A.莫言 B.钱学森 C.邓稼先 D.屠呦呦
10、下图所对应的历史事件被誉为“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下列对 “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C.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
D.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11、下列关于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只有共产党员参加 B. 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空前盛会
C. 制定了《共同纲领》 D.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A.衣着单调
B.食物丰富讲究营养均衡
C.自驾出游流行
D.上网淘宝购物
13、在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中提出:“决定从明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上来。这是我们党在进行新长征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文中括号处应填充的内容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经济建设和文化革命方面
C.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
D.以“阶级斗争为纲”
14、下图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某纪念活动标识。它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一届人大召开
15、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事件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西藏和平解放 D.土地改革的完成
16、下列关于海峡两岸交往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台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九二共识的核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和平之旅”,促进两岸关系新发展
D.“汪辜会谈”阻碍了海峡两岸的正常交往
17、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事业发展迅速,首先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接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现在,小东请问大家,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 B. 许多亚非国家大力支持中国
C. 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原子弹、氢弹试验相继取得成功
18、以下是新中国一位普通农民的日记,其记录的相关事件发生最早的是( )
A.家里的锅都归了公社,说是要炼钢铁
B.回家后,看到村里一下子已大变样,成了红卫兵的世界
C.当看到合作社成员名单中有自己时,禁不住热泪满面
D.生产队在我家门口开会,通过表决,全体到会的都同意实行“大包干”
19、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欲达到的目的是
A.发展中国科技
B.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C.平定内乱
D.抵御外国的侵略
20、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国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保障制度
21、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是 。
(2)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的标志是 。
(3)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 。
(4)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
22、______________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获得的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3、公私合营
(1)时间、方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________。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_______,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三大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____的转变,__________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三大改造的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______、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4、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1)香港、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_____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经济社会发展。
(2)进入新时代,中央政府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_____”“爱国者治澳”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_____》,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
(3)中央政府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深入推进_____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香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不断巩固。澳门经济发展水平居全球前列,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香港、澳门呈现与内地优势互补、____、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5、“文化大革命”是由________错误发动,被________、________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和操纵,使中国陷于“________”长达十年之久,给整个民族造成了严重灾难。
2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_____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概况:1978年,________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____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3)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______、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______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7、读图学史:
(1)图一人物是在__________战争中涌现出的中华英雄儿女,他们发扬高度的_________、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_________”。
(2)图二人物是___________,他被称为“中国的航天之父”。他对祖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是研制“_________”。
28、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_____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把_____、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建立_____经济特区。1990年,_____开发区也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_____、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_____、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随后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形成了_____—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_____、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9、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即_________。1956年,_________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0、读《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示意图》将相应代码填入答题卡图中。
A.宁波
B.福州
C.温州
3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什么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又是什么?
(4)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5)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空间”。请列举这一时期3件外交上的大事。
32、新中国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3、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格外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的土地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1951年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是我国颁布的什么法律文件?
(2)我国的三大改造完成于哪一年?是对哪三方面的改造?
(3)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指哪次会议?召开于哪一年?此后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4)根据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的土地政策的调整可以看出党对农村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34、2019年是新中国诞生70周年。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寻求民族发展之路;中华民族一步一步由贫穷走向富强,由落后走向强盛;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诞生与巩固)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标志着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百多年抗争,终于迎来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喜庆与豪迈。
材料二:在旧社会千疮百孔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一场巩固新中国的战役打响了。在这场新的战役中,新中国经受住了,清除内患,外树国威,以一个更加崭新的面貌展现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哪一事件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在国内和国际上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新中国在巩固政权的这场“新的战役”中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列举三项)
(成就与挫折)
材料三:“一五”计划期间成绩辉煌,本应是一个新的工业化时代的开端。但是,由于政治上的种种失误,第一个五年计划意外地成了新中国经济史上一个特殊的标杆。“一五”成了中国大工业的开端,成了建设的象征,再次看到如此的奇迹还要等上20年。
(3)举出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在工业成就(两例)和交通运输成就(一例)?
(4)由于哪些失误,使得“再次看到如此的奇迹还要等上20年”?(举三例即可)
(转折与富强)
材料四: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5)材料中的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两点即可)。
(6)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改革政策?我国对外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
(奋斗与梦想)
材料五: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7)请你阐述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为实现中国梦而确立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只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