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玉米粥
B.晚上去瓦肆看南戏
C.日落前须返回住所
D.出门时穿了件棉袍
2、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瓜分互剖逼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叹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省莫徘徊。”文中“猛省”最有可能是指( )
A.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B.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解放中国人的思想
D.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3、东晋著名佛教法师慧远曾提出“沙门(佛教徒)不敬王者论”,认为沙门既出家,就不应再敬拜王者。但最终却行不通,又提出人王即法王,仁王即法王,辅助服从人王、仁王即大忠的主张。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4、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方面,清朝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清朝统治者在西藏地区采取的措施是( )
A.册封达赖和班禅
B.设立盟、旗两级单位
C.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D.设立澎湖巡检司
5、有学者提出,古代印度洋贸易紧紧地将亚、非、欧连接在一起,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合作互动,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诞生做出了重要铺垫。该学者意在肯定郑和的航海活动( )
A.促进了世界联系的加强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提升了非洲文明的程度
D.宣扬了睦邻友好理念
6、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布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古文明的共同特点是( )
A.分布于大河流域
B.属于奴隶社会阶段
C.具有相对独立性
D.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7、公元前256年,秦国逼近周王城,周赧王为筹集军费向国内富商大贾借债。最终周赧王降秦,众债主一齐向赧王讨债,赧王无法招架躲进高台之上,此为债台高筑。这一典故反映了( )
A.君主专制遭到破坏
B.分封制逐步走向崩溃
C.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中央集权制受到挑战
8、共产国际派德国人李德担任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李德认为这场战争“是国民党政权与红色政权的决战”,在战术上坚持正规化的阵地战,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这种认识( )
A.反映国共两党军事上势均力敌
B.实质是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严重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
D.导致中共工作重心被迫发生转移
9、东汉史书非常重视符命、灾变和祥瑞的书写,如《汉书》中多次提到刘邦受命称帝的符篆,《东观汉记》中记载刘秀出生时“有赤光,室中尽明”。这说明东汉( )
A.民众普遍认同天人感应学说
B.史书撰写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
C.祥瑞文化植根于久远的传统
D.儒学成为改朝易代的理论依据
10、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他们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B.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C.崇尚劳动、奋发图强
D.改革创新、无私奉献
11、据统计,1944年国统区有高达86%的投资进入了商业和投机中,四大家族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从四大银行攫取绝大部分贷款去投机,而民国政府提供给工厂主们的贷款却远低于1939年的贷款。这在当时势必造成( )
A.国民政府严格管制经济
B.国统区经济濒临崩溃
C.民族工业发展日益艰难
D.国统区通胀现象严重
12、《春秋谷梁传》记载说,春秋战国时期,一年中农隙的时候有春菟、夏苗、秋弥、冬狩四次练兵习武。田猎时规定,禽兽跑出所设定的田猎范围之外,就不再追杀,这是取战争中不追杀奔跑的败军之义。射中的禽兽如果伤在面上、头上,就放掉不要,取“不杀投降之人”的意思;射中的禽兽太小,也放掉,取不虐幼小之义。以上材料主要反映该时期( )
A.崇尚战争的技艺和勇敢精神
B.严格遵循“仁”和“礼”的原则
C.贵族活动礼仪化色彩依然浓厚
D.军事演习已经有明确的规范
13、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60万人,到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已有200万人左右。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
B.有利于近代工业合理布局的形成
C.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一定程度上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4、马克思主义认为, “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健康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前提是( )
A.民族独立
B.国家富强
C.人民幸福
D.共同富裕
15、《旧唐书·李憕传》(注:李憕逝于公元 755 年)就李憕占田的情况写道:“伊川(洛阳附近)膏腴,水陆上田,修竹茂树,自城及阙口,别业相望。与吏部侍郎李彭年,皆有地癖。”这种情况日益增多会导致( )
A.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B.小农经济稳步发展
C.唐朝官员重视经济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16、1987年,上海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的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公开招标择优选聘经营者,实行职工竞聘上岗,内部也实行经济责任制,将经济指标分解,层层落实。这些措施( )
A.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
B.解决了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
C.理顺了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D.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17、表是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一厂资本额与利润状况表。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年份 | 锭数 | 资本额/两 | 利润/两 |
1912 | 40800 | 1130000 | 326985.232 |
1913 | 40800 | 1130000 | 367691.972 |
1914 | 40800 | 1130000 | 347573.760 |
1915 | 60000 | 2000000 | 275649.933 |
1916 | 60000 | 2000000 | 62920.316 |
1917 | 60000 | 2000000 | 796768.530 |
1918 | 60000 | 2000000 | 638669.775 |
1919 | 60000 | 2500000 | 2644451.615 |
1920 | 60000 | 2500000 | 2077007.445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B.列强加快了对华资本输出
C.提倡国货运动取得巨大成功
D.新文化运动具备经济基础
18、东周不如西周,西周国力强盛,军事足以控制诸侯,是名副其实的中原共主,所有诸侯国都臣服。西周灭亡,东周王室建立,国力衰弱,不但不足以控制中原诸侯,而且北面临戎狄的入侵,南面临楚国的威胁。这种政治形势( )
A.根源在于礼法制度衰落
B.客观上为诸侯争霸提供了条件
C.是少数民族发展的结果
D.推动楚国率先成为春秋的霸主
19、《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一时期统治者尊奉的治国理念是( )
A.以德治国
B.以法治国
C.无为而治
D.外儒内法
20、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A、B、C处对应正确的是( )
A.中书省、财政、太尉
B.尚书省、三司、三衙
C.中书门下、财政、三衙
D.门下省、三司、太尉
21、唐朝租庸调制以征收实物地租为主,但岭南道怀集地区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成银饼。如图是唐怀集庸调银饼,观察该图可知当时( )
A.百姓赋税负担逐渐减轻
B.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C.南方税收总额高于北方
D.赋税征收管理较为严格
22、战国时期,某政治家提出,“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这一主张出自(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23、“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这段话是对某一历史时期中国民众心态的描述,该时期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前夕
C.二次革命以后
D.护国运动时期
24、有学者评论道,鸦片战争以严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该地理学著作寄托了他们经世医时的苦心,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材料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医时的苦心”的著作是( )
A.《梦溪笔谈》
B.《天工开物》
C.《海国图志》
D.《瀛寰志略》
25、国民党失败原因: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___,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___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___,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26、西夏
(1)建立:________年,________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________。
(2)制度:基本模仿________,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27、明廷派遣大将________等人平倭。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________,在________九战九捷;在________、________与抗倭将领________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________海外贸易的限制。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事迹被后世所传颂。
28、宋朝地方设立_______负责监督知州,并设立______削弱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29、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________国家。
30、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________会议在重庆召开。
(2)内容: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3)结果: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31、填图题:在“鸦片战争形势”图中填出《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
32、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_________。
33、________签订后,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开展了反割台斗争。
34、背景
(1)1930年10月—1933年3月,红军先后四次打退国民党军队的“________”。
(2)________年9月,蒋介石“围剿”各革命根据地。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________次反“围剿”失利。
35、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从经济、基础设置建设、国民素质以及国防建设等思考)
36、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是怎样的?
37、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38、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9、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是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