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脸颊(jiá) 黄晕(yùn) 酝酿(liánɡ) 威慑(niè)
B. 尴尬 (ɡà) 树杈((chā) 霎时(shà) 援助(huán)
C. 刹那(chà) 应和(hè) 梦寐(mèi) 贮蓄(zhù)
D. 清冽(liè) 栅栏(zhà) 铭记(mǐnɡ) 枯涸(ɡù)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家里的客厅常常回荡着爸爸爽朗的笑声和妈妈深情的眼神。
B.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都在吃饭睡觉、休闲娱乐。
C.把新冠肺炎诊疗救治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确保患者、医院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救治,这是“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和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在冬奥举办、筹办、申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着落zhuó 坍塌dān 突兀wù 哄堂大笑hǒng
B.虐待nüè 嗔怪chēn 称职chèn 怪诞不经dàn
C.掺和cān 分歧qí 秕谷bǐ 不求甚解shèng
D.静谧bì 蹒跚pán 纯粹cuì 随声附和hé
4、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请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只填序号)(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C.卿今当涂掌事!
D.公亦以此自矜
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课上,我们领略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娇媚的春、静谧(bì)的冬令人沉醉;我们受到了精神洗礼,白求恩纯悴的思想、高尚的品质净化心灵。
B.康拉德·劳伦兹《动物笑谈》中看似怪涎实则对动物们充满爱的举动令人感动,《狼》中智慧之人与狡黠(xié)之狼的交锋令人深思。
C.寓言故事《蚊子和狮子》启发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自吹自擂( léi),而要谦虚谨慎。
D.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qiǎn)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磨练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上,往往对身边的世界不以为然。殊不知,无论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多么精彩,都无法替代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
B.这件事错综复杂,虽经多方核查,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使人难明真相。
C.在向老师请教时,小王总是低眉顺眼,老师也常常被他这种谦恭有礼的态度所感动。
D.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一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7、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狼》
B.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诫子书》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快乐《论语》
D.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道:讲述。《穿井得一人》
8、“温情我来讲”环节中,小力打算选下文作为论据,请你帮忙理解。
太守髡①陈仲弓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注释】①髡[kūn]:古代一种把头发剃光的刑罚。
【1】根据全文推测陈仲弓和元方的关系是________(父子/臣子)。
【2】请根据提示,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提示 | 示例 |
课内联系法 | (1)请选出与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并解释其义。 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 )意思:__________ A.温故而知新 B.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C.非亲非故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语境猜读法 | (2)“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可根据“故不相答”和“而不能答”推测“但”意为__________ A.只,仅 B.徒然 C.只管,尽管 |
【3】客人引用“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目的是( )
A.赞同元方对“府君”“家君”的评价。
B.反驳元方对“府君”“家君”的评价。
C.让元方明白“府君”“家君”应同心同德。
【4】“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客人这句话的潜在含义是( )
A.元方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B.元方态度太傲慢了才不回答问题。
C.元方太谦虚了不愿回答问题。
【5】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面对元方的话,“友人惭”;此文中,客人听了元方的话也“客惭而退”。请结合两文内容,分别分析两人“惭愧”的原因。
附: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渐。
——《陈太丘与友期行》
9、默写名句。
(1)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_。(《晚春》韩愈)
(3)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竹里馆》王维)
(4)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逢入京使》岑参)
(5)惊涛澎湃,_________,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黄河颂》光未然)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木兰诗》)
(7)春冬之时,___________,回清倒影。(《三峡》郦道元)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吴均)
(9)《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出边塞夜景和军营苦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
11、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文章为什么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
【2】文章三次用“悄悄地”这一词语描写母亲的行为动作,请琢磨第1段中两个“悄悄地”和第3段中“悄悄地”分别折射出母亲怎样的心理状态?
【3】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4】请简要说说作者在文章题目中加上“秋天”二字的原因。
【5】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2、汪国真在他的诗歌里写道:“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请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以“让我怎样感谢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