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看了便爱不释手

B. 今晚文艺汇演,芳芳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我差点没认出来。

C. 为了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地克服了许多困难

D. 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起先大厅里鸦雀无声,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2、下列成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集体财产遭到大火威胁时,我们怎能无动于衷呢?

B.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很难体会到古人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了。

C.他不仅在中国是第一等的专家,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人才。

D.做事情要扎扎实实,稳步前进,否则到了黔驴技穷的时候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修改:将“分析”与“观察”对调。)

B.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修改:去掉“通过”,或去掉“使”。)

C.青少年要有求知的渴望,逐渐养成读书的兴趣。(修改:将“兴趣”改为“习惯”。)

D.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修改:将“也”改为“就”。)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到宽容和互助是我们能否与新同学友好相处并收获友谊的基础。(删去“能否”)

B.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国家的日趋强盛,使中国在诸多涉及国家和全球利益的问题上,变得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自信。(删去“使”)

C.我们只有掌握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就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把“掌握”改为“掌控”)

D.中国航天开启空间站时代,空间站无疑会加快人类利用、探索、开发宇宙的步伐。(把“利用”调至“开发”后面)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构严谨,开篇总领全文后,先表现闻一多“学者的方面”,后表现闻一多“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过度自然,衔接紧密。

B.《骆驼祥子》中,祥子一生命运的三部曲是: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C.《黄河颂》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

D.《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断代史《资治通鉴》。

6、下面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先总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写济南的冬天的山水美景,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两句写景兼点明时令,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写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两句借月抒怀,表达被贬官后的郁闷之情。

C.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著作有《吉檀迦利》《园丁集》《飞鸟集》等50多部诗集,1931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和回报,表现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描写百草园自然景物之后插入美女蛇的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带来的乐趣。

7、下面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键就在于要勇于克服困难,充满信心。

B.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深的感到只学习好还是远远不够的。

C.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D.多读多写,至今仍不失为一种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转转不 待君久不至,

B.其剑舟中坠于水 以为大有所益

C.遂反溯流逆上 宜乎众

D.至石半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C.然则/天下之事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告诉人们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乙文结构层次清晰明了,先写作者的议论,再写楚人刻舟求剑的起因、经过、结果,最后指出楚人未找到剑的原因,又以一反问句结尾,引人深思。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但叙述方式略有不同,甲文层层铺垫,平而不板,最终谜底揭晓,极具戏剧性;乙文则平铺直叙,简洁精炼。

D.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关于“求”物的故事,故事看似简单,立意却高远,两位作者的关注重点不在于寻物一事上,而是寓意于事,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4】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甲文中运用了哪几种方法寻找石兽,请简要概括出来。

【6】乙文哪一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9、填空

《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的语句是:  

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   作为内容很合适。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诗句是  

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天净沙 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心情的句子是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0、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你还缺什么吗?”国王问他,“你到底怎么了?”

“我也说不清,爸爸,我自己也不清楚。”

“你恋爱了?如果你想要哪个姑娘,告诉我,我会安排你们结婚的,不论是世界上景强大的国王的女儿,还是最穷困的农家女子,我都可以给你解决!”

“不是,爸爸,我没爱上什么人。”

国王想方设法为儿子解闷,戏剧,舞会、音乐,但毫无效果,而且王子脸上的红润一天一天消退。

国王只好发出命令,从世界各地我来了许多很有学问的人。国王让大家见了王子,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

这些人退出去后想了想,又来见国,说:“陛下,我们想过了,并研究了星象,必须这样做:找到一个感到满足的人,这个人对所有东西都感到满足,然后把他的衬衫跟你儿子的交换一下就行了。”

当天,国主就派出使者到世界各地寻找这个感到满足的人。

一个神父被带了回来,国王问他:“你满足吗?”

“很满足,陛下。”

“那好。你愿意成为我的主教吗?”

“啊,那可太好了,陛下!”

“出去!快滚出去!我要找的是一个满足于自身状况的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想要比现有状况更好的人“”

国王又开始等待下一个满足的人。人们告诉他,他的邻居,另一个国王,那真是又幸福又满足。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子女成群,曾在战争中打败了所有敌人,国家和平安宁。满怀希望的国王当即派出使者去向邻居国王讨衬衫。

邻居国王接待了使者,说:“对,对,我什么东西也不缺,可悲的是一个人拥有了一切,却还得离开这个世界,抛弃这一切!每次这样一想,我就深感痛苦,夜里不能睡觉!”使者一听,觉得还是回去吧。

国王一筹莫展,只好去打猎散心,他射中一只野兔,以为可以抓到它了,可没想到,野兔一瘸一拐地逃走了。国王便在后面追了过去,把随从都甩在后边老远。追到一处野地,国王听观有人在哼着乡村小调。

国王停下来,想:这么唱歌的人只能是满足的人!就巡着歌声钻进了一座葡萄园,在葡萄藤下他看到一个小伙子边摘葡萄边唱着歌。

“您好,陛下,”小伙子说,“您这么早就到乡下来了?”

“好小伙子,你感意让我把你带到京城吗?你可以做我的朋友。”

“啊,啊,陛下,不愿意,我一点也不想去,谢谢您。就是让我做教皇我也不愿意。”

“那是为什么?像你这样一个棒小伙子……”

“不,不,跟您说实话吧,我觉得这样很满足,这就够了。”

国王想:我总算到了一个幸福的人啦!“年轻人,你帮我一个忙吧。”

“陛下,只要我能做到,我会全力以赴的。”

“你先等等。”国王欣喜若狂,跑着去叫那些随从,“快过来!快过来!我的儿子有救了!我的儿子有救了!”然后他把随从们都带到了小伙子这里。说:“好小伙子,你想要什么我都会给你!但你给我,给我……”

“什么东西,陛下?”

“我的儿子就要死了,只有你能救他。快,你过来!”国王抓住他,开始解开他外衣的扣子。突然,国王停住了,手耷拉了下来。

这个满足的人没有衬衫。

1“重复中有变化”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选文是一个重复寻找满足人的村衫的故事,但每一次寻找都有不一样的地方,仿照示例,选择一个角度比较分析三次寻找的不同。【示例】找到的人物身份不一样,一个是神职人员,一个是国王,一个是普通人。

2本文的开头有两种不同的译文,你觉得种译文更能体现益话语言的特点?请说明理由。

A. 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决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B. 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很疼爱他,视若珍宝,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都寡欢,整天站在阳合上,看着远处。

3故事中王子和小伙子没有姓名,他们都具有典型意义。请你说说他们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一类人。

4国王找到“衬衫”了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1、阅读文章《绳子那头》,完成问题。

绳子那头

李少龙

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一幢楼房的六楼的窗户外,有一根绳子,下头吊着一个人——他是我父亲,一个空调修理工。

②暑假的一天,闷热的天气实在使人感觉无聊,我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出发前,父亲专门去买了一瓶廉价的防晒油,在我身上抹了个遍,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到了雇主家里,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麻袋中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了,孩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了。”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释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站在窗户边,一股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特别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一声:“手套!”

⑦母亲慢慢递下一副粗糙的手套。

⑧“这么热的天还要带手套?”“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⑨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一坠,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住绳子。

⑩绳子那头传来一阵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

“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

绳子那头喊了声:“拉我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

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他的皮肤黢黑,长年累月,恶毒的太阳光已经侵蚀了他健康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岁月啊,你过早地催老了我的父亲!

一会儿,雇主拿来一只冰糕送给正在干活儿的父亲,父亲接过冰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我。

“天儿热,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冰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冰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

父亲又要下去了,我慢慢地释放着绳子,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我紧紧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那个伟大的人。

【1】文章开头的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特别烫了。

【3】“‘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请结合上下文,写出这个句子分别表现了父亲和“我”怎样的心理。

【4】本文的题目是“绳子那头”,如果换成“我的父亲”好不好?

五、作文(共1题,共 5分)

12、在下面两题中任选其一作文。

题目一:晚归

题目二:第一次  

要求:(1)如果选择题目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运用记叙、指写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