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长妈妈睡觉在床上摆“大”字,将“我”弄得晚上睡不好觉。

B.“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这是陈莲河给父亲开的药方。

C.“我”想去五猖会看“无常”,父亲却强迫“我”背《鉴略》,“我”感到很痛苦。

D.衍太太教唆“我”偷母亲的手饰卖钱并散布谣言。

2、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寓言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其寓意与情节设计有密切关系。《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这个情节寓意着面对遥言要审慎求实。

B.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即言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

C.中国传统节日多有吃食习俗,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吃腊八粥等。

D.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习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等。

3、请选出下列调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A.静(bì)       (ào)       留(zhì)   断章取(yì)

B.亮(cèng)   宿(xiù)     折(cuō)   信手来(zhān)

C.驾(yù)       烟(chuī)   闻(fēi)   抑扬顿(cuò)

D.临(pín)     听(dì)       依(guī)   锋芒露(bì)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狼/洞/其中

B. 撒盐空中/差/可拟

C. 屠/自后/断其股

D. 与儿女讲/论文义

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敝。

B.他不住帐蓬,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C.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菌菌的波浪。

D.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而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6、下列句子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我对小周说:“我们刚认识,很希望能成为你朋友,不知道可否赏光起去吃顿饭?

B.某作家说:“王先生,奉上新近出的一本拙著,请惠存!

C.刘老师说:“同学们,有不懂的地方,欢迎提问。”

D.“您约我莅临贵校参观采访,我很乐意。”某报记者在给某校校长的便条上这样写道。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它既遵循作品的平仄音韵,又根据吟诵者的个人理解,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

②吟诵是一种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变化表现出来的方式。

③不妨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

④因此,吟诵之前一定要了解诗歌情意,把握读诵的节奏平仄,不然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⑤吟诵不死板,不能只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

⑥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A.⑤①⑥④②③

B.⑤⑥④②①③

C.②⑥①⑤③④

D.②①⑥④⑤③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归藏之(________)

(2)故不加诛(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3文中赵括和他父亲的区别在于:(1)对手下的态度不同;(2)__________;(3)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括母的主要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9、按要求填补古诗文名句。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

(2)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

(3)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

(4)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5)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0、《我们家的男子汉》节选

当他满两周岁的时候,我们决定把他送进托儿所。去的那天早晨,他一声不吭,很镇静地四下打量着。当别的孩子哭的时候,他才想起来哭。哭声嘹亮,并无伤感,似乎只为了参加一个仪式。每天早上,送他去托儿所都很容易,不像我们姐妹几个小时候那样,哭着闹着不肯去。问他喜欢托儿所吗?他说:不喜欢。可是他明白了自己不得不去,也就坦然接受了这个现实,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据老师说,他吃饭很好,睡觉很好,唱歌游戏都很好,只不过有点儿拘束。然而,他迅速地熟悉起来,开始交朋友,打架。每天去拉他,都要听老师几句抱怨。

在他四岁那年,他的保姆病了,回乡了,他终于要去安徽了。他是极不愿意去的。走的前一天,他对外婆说:外婆,你不要我了,把我扔出去了。外婆几乎动摇了,想把他留下。那时候,上海到合肥,每天只有一班火车,人很多。车门被行李和人堵满了,大人们只好先挤上车,把他留在月台上。他着急地喊起来:我怎么办呢?我安慰他:上不去,就不去了。他仍然很着急,认为自己是非走不可了。姐姐说:让他从窗口爬进来吧!我把他抱了起来,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登着车厢,攀上了窗口。窗口边的旅客不约而同地伸手去抱他。他推开那些妨碍他的手,抓住一双最有力的,蹿进了车厢,淹没在济济的人群里了。

这就是我们家的男子汉。看着他一点儿一点儿长大,他的脸盘的轮廓,他的手掌上的细纹,那样神秘地一点儿一点儿鲜明,突出,扩大,再扩大,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任何艺术还要艺术。

【1】选文写了哪两件事?  

 

【2】分析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结尾说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任何艺术还要艺术。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1、阅读《纪念白求恩》片断,完成下列各题。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请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文段中写到“不少的人”与白求恩相反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呢?

【3】对下面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A.“这种人”是指前文表述的“不少的人”。

B.“其实不是”、“至少不能算”、“纯粹”等词语的运用,使表达更严密。

C.前文列举了“不少的人”的四种表现,从而得出了这个结论。

D.严肃批评了“不少的人”,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

【4】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像白求恩同志一样,有着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请举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加以证明。(要求:先叙后议)

五、作文(共1题,共 5分)

12、以“我不再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题目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认识深刻。(3)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