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19世纪80年代,曾纪泽兼任驻俄大使,与俄谈判收回伊犁事宜。他提出“查西洋各国每有因辩论之事,两国争持未能平允,而又不欲轻于用兵,于是知照该国,且布告各与国,谓某事本国未经应允;特以不欲用兵,姑从缓议”,提出“缓索伊犁”来开启与俄谈判的端口。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近代外交体系的建立

B.先进国人注重运用国际法维护权益

C.清朝官员的腐败无能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2、1701年,英国议会在《王位继承法》中规定:“法官品行端正即可继续任职;只有在议会两院的请求下(国王)才可罢免法官。”这表明

A.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

B.议会同时拥有司法权

C.英王再无权任免法官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3、《辽史·仪卫志》载:“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这反映了(     

A.汉族服饰深受欢迎

B.辽宋民族交融加强

C.辽宋政权长期对峙

D.契丹族逐渐封建化

4、在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的职责是统领军队,指挥作战,但必须建立在公民大会和元老院支持的基础之上。同时,公民大会有权对执政官缔结的条约或其他举措加以同意或否决。元老院虽然大权在握,但也不敢忽视公民大会与执政官的权力。由此可见,当时的罗马(     

A.共和政体有利于激发其强大活力

B.实行直接民主政治

C.通过分权制衡保障人民主导地位

D.贵族完全控制政权

5、汉初,诏举贤良,方正。汉中期,察举制又增加了敦朴、直言、清白等名目,出现了“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的现象。这反映了(     

A.察举制出现弊端

B.察举制标准放宽

C.察举制注重品德

D.察举制传承发展

6、如表所示是明初官营手工业工匠的服役规定(部分)。这些规定(     

时段

政府的服役规定

明太祖时期

轮班匠人以三年为限,轮番到京城“(听工部安排)输作三月”

除服役三个月外,其余时间不再服役,可以自由从事手工业劳动

明成祖时期

住坐匠人就地服役,每月为官府服务十天

外地匠人不必长途跋涉来京;每月服役外的时间,可自由生产手工业品出售

A.保证了工匠技艺传承

B.体现了劳动方式的改进

C.适应了商品经济要求

D.弘扬了勤劳致富的理念

7、下图是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集簿》。《集簿》内容言简意赅,区区700字却涵盖了东海郡(即今连云港地区)的行政建置和吏员配备、农业经济、民政、财政等方面内容和22个项目的综合统计。这是汉代实行哪一制度的依据?(     

A.察举制

B.编户制

C.刺史制

D.上计制

8、“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民法为其法律制度的核心,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官审判案件必须援引制定法,不能以判例作为依据,从而强调制定法的权威,以禁止法官的‘造法’行为,故有‘法官是制定法仆从’一说。”下列法律文件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法国民法典》

B.《权利法案》

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D.《日耳曼法》

9、如图某一时段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a和b年的时间间隔为50年)。判断a—b时段处于(     

城镇类型

a年平均人口数

b年平均人口数

年增长率(%)

伦敦

959000

1362000

1.82

郡城

6000

14000

1.61

滨水城镇(港口与海滨胜地)

5000

19000

2.56

海港

16000

49000

2.19

制造业城镇

14000

46000

2.38

矿业与五金城镇

13000

42000

2.34

A.17世纪下半期

B.18世纪上半期

C.19世纪上半期

D.20世纪上半期

10、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推名

186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

英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2

法国

美国

英国

德国

3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4

德国

德国

法国

法国

A.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落

B.开展工业革命的先后决定了其排名

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受益国

D.工业革命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11、唐太宗主张不可将一罪作数种条目,立法不可让条目重迭,这样既有利于官吏记住,又可防止官吏在执行时徇私。这反映出唐太宗

A.努力摆正礼与法的关系

B.主张减轻刑罚,刑罚为末

C.倡导简约的法律形式

D.具有“仁义为本”的思想

1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历代社会治理、救济和优抚政策说法有误的是

A.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B.隋文帝时代,设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

C.中国古代的救济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等

D.唐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在族内设置义田、义学等

13、西汉建立后,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行政中枢发生变化,皇权进一步集中。这里的“变化”指的(     

A.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出现了中朝与外朝

C.不断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14、16世纪的法国文人圈把拉丁语作为著书立作的语言,法语文学作品十分匮乏,甚至有人认为法语是粗鄙的语言,耻于使用法语。到法国大革命前,法语逐渐变成优雅与明晰的代名词,使用法语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构成了加入某一特定政治群体的符号”。法语地位的变化反映出(     

A.法国文人著述丰硕

B.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深远

C.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D.民族国家认同得到增强

15、唐代铸镜,为了去除杂质,排除有害气体,获得较为纯净的合金,常常对铸镜金属进行反复熔炼,因此常有“百炼镜”“百炼钢”之说。这表明唐朝(     

A.官营手工业生产技术先进

B.工艺的制作彰显工匠精神

C.社会形成以美为贵的氛围

D.金属开采与冶炼技艺高超

16、1829年参与美国总统竞选的杰克逊在竞选纲领中宣扬“平民政治说”,提出“官职轮换说”,“给官僚体制注入新的活力,并使其具有民主色彩”。当选后,他将久已存在于西部和东北部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这种政党分肥惯例加以系统化,把官职当作犒赏政治忠臣和功劳的奖品。以后政府如法炮制,连深受人们爱戴的总统林肯,也更换了当时政府1457个职位的人员。据此可知,美国政党分肥制比“绅士政府”的进步之处是(     

A.传播平等、民主、自由思想

B.推动文官制度产生

C.有利于政府推行本党的政策

D.增加公民参政机会

17、据清《续通典·食货》:交子三年一届,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溷用而不便于携;迄神宗时,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这说明宋代(     

A.货币趋向单一

B.政府规范了纸币的管理

C.榷场交易频繁

D.纸币成为单一流通货币

18、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有人担心世界会向全球化、美国化迈进一大步⋯⋯与此同时,在能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这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     

A.密切了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

B.确立了美国战后世界霸主地位

C.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

D.导致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19、明代,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白银输入剧增。万历以后,每年输入的西班牙银币达数百万元之多,在海外贸易比较兴盛的闽、广等地,墨西哥银币更是广为流通。这有利于(     

A.抑商政策的产生

B.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C.商业资本的集聚

D.棉花的种植和普及

20、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这一制度设计意在(     

A.提升行政效率

B.加强君主权力

C.避免决策失误

D.打击地方割据

21、1791年7月,法国国民议会征用圣热纳维耶芙大教堂,改为先贤祠,用以供奉伏尔泰等人。在仿古罗马万神殿的三角门楣上,雕刻了“献给祖国感念的伟人”的铭文,大型浮雕的主题从天使围绕十字架的“信仰之爱”变成了“祖国为公民与英雄加冕”。这反映出(       

A.天主教失去精神独裁地位

B.英雄崇拜危及社会平等观念

C.民主共和思想被广泛认可

D.当时政府注重塑造民族意识

22、红军在长征途中建立了甘孜博巴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抗战胜利后,中共在领导内蒙古解放斗争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把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基本政策。在中共的领导下,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     

A.表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当时国策

B.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

C.说明各少数民族坚决服从中国共产党领导

D.表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

23、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外交官芳泽谦吉到中国来要先拜访学生代表;代表英美法三国到中国来组织新银行团的拉门德,花费了大量时间征求中国各民众团体的意见。这从侧面表明(     

A.列强已经转变为平等对待中国的态度

B.五四运动推动了国民公民意识的觉醒

C.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由官方转向民间

D.民众的态度可以左右政府的对外政策

24、《拿破仑法典》第五条规定:“审判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判决。”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作,不能有任何创造。这说明大陆法系(     

A.突出宗教伦理

B.强调以判例为基准

C.突出法官地位

D.强调成文法的权威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________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6、__________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清廷堕落为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7、条约体系

根据所学,完成以下填空

 

战争

条约

签约时间

部分条款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1842年

开放广州、厦门、 E 、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 F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1856年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个通商口岸。

B

1860年

增开 G 为通商口岸。

A

《马关条约》

D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在通商口岸设立 H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1901年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28、影响

(1)开辟了欧美________与音乐语言的新天地。

(2)孕育了20世纪初对____________的全面突破

 

29、特点

(1)关注⑧__________,再现社会风貌。

(2)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

30、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

(1)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作家。

(2)《战争与和平》:描写俄国人民反侵略的战争场景,赞扬人民的____________和英雄气概。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

 

3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________

32、90年代

(1)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⑯____________计划。

(2)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3)启动⑰___________

(4)加大⑱__________教育发展的力度。

(5)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33、孟德斯鸠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奠基者,他提出的社会契约论思想指导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

34、汉朝以后,________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到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________,这种犁安装了犁评,既可调节犁耕的深浅,又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阐述西欧一体化的历史意义:

36、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正在崛起,在这个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跟世界对话?还是要拿中华文化与人交流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国学热现象的升温……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有这些东西,而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能说明现实世界的理论和思想,我们的文化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1)请写出材料一中所说的改造了儒家思想的汉代学者。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理学思想的主要主张。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代儒学复兴的背景。谈谈你对当代儒学复兴的认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立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摘编自韦建新《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晌》

材料二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侵略者的胜利。在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代价,迎来了近代以来对外族入侵势力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可以说,抗战的胜利,也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起点。但抗战胜利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放眼世界场域,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使其无法“北进”攻打苏联或“南进”大平洋群岛,在同盟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摘编自《抗战:中国胜利的世界意义(二战中的中国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3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则主要体现在奴隶制民主政治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近现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秦朝、元朝为了有效管辖地方创立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2)为古希腊雅典城邦奠定民主政治基础的是谁?使其发展达到顶峰的又是谁?

(3)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这是由颁布的什么法律文献确定的?

(4)美国联邦政府结构中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安排突出体现了什么原则?

(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建立,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德国建立了什么政体?

39、“美国费城州议会大厦东会议厅”,思考:在此地诞生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它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是怎么解决的?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