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1979年12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美国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我们决心回归到曾经管理过我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那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每个人都有责任,而非仅仅要求国家负责每个人的福祉,以及议会享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利要用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这一言论意在(     

A.宣扬议会至上理念

B.推广福利国家制度

C.有效应对经济危机

D.学习借鉴美国经验

2、如表是1907—1909年全国学堂数量统计表。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属地

时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专门及高等以上学堂

京师

5

5

7

各省

74

84

104

实业学堂

京师

3

3

2

各省

138

189

254

师范学堂

京师

12

14

12

各省

541

581

415

中学堂

京师

21

20

22

各省

419

410

460

高等小学堂

京师

各省

1955

1954

2038

A.学堂数量变化折射出民族危机的加深

B.学堂类别的多样表明教育体系的完善

C.各地设立学堂反映民众对教育的重视

D.选官制度变革影响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3、一条鞭法施行后,明神宗始设矿监税使,征收矿税和其他杂税,但在皇帝的直接授命下,其税收“袛充皇上私藏,而未曾镏铢佐国”,由此可知,该官职的设置(     

A.延续和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

B.具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

C.冲击了国家财政的常规收入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一些学者评论早期殖民主义时代的某两国:“吃了亚非拉,肥了尼德兰(荷兰)”,“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黄金的漏斗”。这里的“某两国”最可能指的是

①葡萄牙   ②西班牙   ③英国   ④法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如表为1870-1890年间银计、钱计进出口物价与内地土货物价比较表。该现象说明(     

时期

进口商品物价

指数(银)

出口商品物价

指数(银)

银钱

比价

内地土货物价

指数(钱)

1870—1875

97.9

98.8

100.0

93.1

1876—1880

80.7

88.4

94.2

86.6

1881—1885

76.0

80.3

95.5

77.5

1886—1890

75.8

82.9

89.1

75.7

A.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B.银贵钱贱局面加剧

C.外国商品倾销便利

D.民族经济发展迅速

6、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相符的是(     

 

材料

结论

A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租庸调制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两税法的实行使均田制遭到破坏

C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一条鞭法使明朝政府完全实现了白银货币化

D

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

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

A.A

B.B

C.C

D.D

7、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银都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全国人丁总数为标准进行征收,此后增加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将这笔数额固定的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不另征收丁赋。这些举措(     

A.消除了农业中的人身依附关系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快速成长

C.减少了国家对百姓的赋税征收

D.推动了清朝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8、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

A.根源于国家吏治的腐败

B.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C.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9、2000年5月,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中储粮总公司成立。200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向中储粮总公司移交了嫩江基地(当时全军最大的旱田农场)的管理权。这些做法

A.大大提高了我国粮食储备的规模

B.有助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

C.推动了东北地区食物生产现代化

D.促进了先进食物储备技术的引进推广

10、康熙年间,台湾府多次纂修《台湾府志》,流传至今者有三部,表1是其中针对台湾的回归与治理的若干内容。

康熙二十三年版

为施琅等21位平台有功的将领立传,称赞施琅“誓师戒严,不许妄杀一人”,张满清军乃正义之师。

康熙三十一年版

对清代台湾行政区划的设定予以高度肯定,强调清政府对台浛地区的开发治理贡献卓著。彰显清政府使台湾从“不知礼义”到“习知礼义”的教化之功。

康熙四十九年版

新增《伪藩郑氏归降第一表》,宣扬清政府平台与治理之功绩。

据表可知,这些记载(     

A.纠正了关于台湾回归的史实错误

B.证明了演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C.再现了台湾地区的文教发展历程

D.体现出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策略

11、建国初,中央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总方针指导下,依据苏联高等学校制度,对全国各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次调整(     

A.说明国家优先发展高等教育

B.服务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C.表明人民教育体制得以形成

D.助推高校专业的均衡发展

1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下列选项能为此提供史实依据的有(     

①汉武帝设立中朝     ②宋朝形成路州县三级制     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④明太祖废除中书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可以推断

A.追求神仙成为士人普遍风气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

D.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14、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选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铁犁牛耕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蒸汽机技术——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C.生物基因技术——治疗更多的疑难杂症

D.计算机网络技术——沟通交流更加方便

15、1948年12月,中共华北财经委员会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在适当条件下监督资本家,使资本家为国家服务”的制度是“十分接近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出租制、加工制、定货制、合营制等”。这些设想(     

A.推动了战略反攻的顺利实施

B.新民主主义经济特征明显

C.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6、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17、19世纪40年代,法国众议院颁布法令,对铁、谷物、外国纺织品征更高额的税金,以期利好法国产业。法国学者巴斯夏揶揄众议院道:“我们恳请诸位通过法律,勒令关上所有窗户”和“一切空洞和缝隙”,以便“创造出对人工照明的需求”。巴斯夏的主张(       

A.反映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B.意在呼吁加大对电力照明的投入

C.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腐败无能

D.适应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国际环境

18、《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A.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19、某科学家的墓志铭这样写道:“他以超乎常人的智力,用他所发明的数学方式,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形状,彗星的轨道和海洋的潮汐……让人类欢呼曾经存在过这样伟大的人类之光。”该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开普勒

C.牛顿

D.爱因斯坦

20、联合国颁布的《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报告》指出:倡导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共同参与社区事务,以自身的努力和政府联合一致,合理利用社区内外资源,共同为改善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而努力。材料旨在强调(     

A.发挥社区的独立自主

B.政府与社区的共同努力

C.发挥政府的主要职能

D.政府对社区的放任自流

21、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表明汉朝(     

A.改革了选官制度

B.弱化了丞相权力

C.实行了监察措施

D.加强了商业管控

22、法国历史学家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一书中称:“尽管方式简单并带有空想的性质,他是把西方思想与中国民族主义结合起来的第一个人。”佩雷菲特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A.林则徐

B.洪秀全

C.康有为

D.孙中山

23、至2020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的7.88亿人增加到10.21亿人,企业职工月人均养老金从1686元增长到2900元左右,月平均失业保险金由686元提高到1506元,保障水平得到稳步提高。此外,我国还为6098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我国这些社会保障成果的取得(       

A.得益于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B.以满足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为出现点

C.标志着我国社会救济屏障已建成

D.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干预的强化

24、阅读表格内容,对其判断正确的是(     

17世纪

英国颁布济贫法,此后,欧洲国家纷纷建立济贫制度

19世纪80年代

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1935年

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

1951年

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第一部保险法规

A.工业革命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B.社会保障走上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C.中国保险法颁布受到西方法律影响

D.全球社会保障体系日益成熟和完善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同质”的文明,已在全世界站稳脚跟。但现代化在任何一个社会内部的启动,都意味着对这个社会所长久维持的传统进行重新评价,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传统,哪怕最“原始”的社会,也必然扎根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事实上,无论是先行国家还是后进国家都存在一个对待传统的问题,并不是只有后者才需要。

——据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整理

根据材料和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现代化与传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6、隋唐到两宋:城市__________________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元、明、清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______兴盛。

27、条约体系

根据所学,完成以下填空

 

战争

条约

签约时间

部分条款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1842年

开放广州、厦门、 E 、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 F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1856年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个通商口岸。

B

1860年

增开 G 为通商口岸。

A

《马关条约》

D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在通商口岸设立 H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1901年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28、陆王心学:

1)陆九渊:

(1)生平: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人;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2)地位: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

(3)著作:《象山先生全集》;

(4)思想:心是宇宙的本原,___________就是理,宇宙便是___________,吾心便是真理;穷理的方式是___________

2)王守仁:

(1)生平: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2)地位: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3)著作:《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

(4)思想:“___________、心___________、心外无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完成下列提纲。(请填写字母)

A.协约国                           B.同盟国              C.萨拉热窝              D.巴尔干地区              E.凡尔赛体系

F.《五国海军协定》              G.国际联盟              H.联合国

(一)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1)列强支配下的世界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3)局部冲突:①____________成为“火药桶”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导火线:②____________事件

(2)战争全面爆发

(3)战争结果:以③____________的失败而告终

(三)战后世界新秩序

(1)巴黎和会:确立了④_____________

(2)1920年1月,⑤____________成立

(3)华盛顿会议:签订了⑥____________。

30、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

31、电视的功能

(1)传播资讯,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快捷方式。

(2)电视还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手段。

(3)电视的另一重要功能是________

(4)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包括美术和音乐作品)展示给世人。

 

32、________年,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3、___________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4、________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仍然是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土地利用的深入发展还与甘薯和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薯和玉米等原产于美洲。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传到了欧洲,以后经由不同的途径,先后传到了中国。

材料  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多在人烟稀少,甚至人迹罕至的山区,或者围垦湖面以及滨江濒湖的洲滩、沮洳,或者在东部沿海地区,人们采用围垦荡地的办法以扩展耕地,即使在北方的农牧交汇地带,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到清朝后期,宣布移民实边、放垦蒙地,内蒙古草原南部的农垦规模更是空前扩大。……在鄂西山区,承平日久,生齿渐繁,虽幽崖邃谷亦筑室其下,峻岭高冈亦耕作其上然多狃于目前而忘远虑,当夏月骤雨,大水暴至,有阖庐漂荡者,有耕耘山上不及奔避,急流冲激而去者

——摘自《明清县志》有关论文

(1)依据材料一, 说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耕作方面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垦殖面积扩大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农业垦殖面积扩大带来影响

 

36、概括维新派、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主义者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37、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它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它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请回答:

(1)欧洲共同体组建的目的是什么?它由哪三大重要机构组成?

(2)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8、简回答下列小题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抗战胜利有何意义?

39、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将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秦朝在中央实行何种政治制度?秦朝通过哪一制度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进行了重大变革,请指出该制度并概述其历史影响。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请列举史实加以说明。

(4)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体现出哪些特点?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