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侵华期间曾经出言不逊,扬言要三个月拿下中国,激起中国人民的奋力反抗,狼子野心以失败告终。
B.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吸引了各国的读者。
C.大草原上,狮子追捕猎物的场景让人看得惊心动魄,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D.调查研究要深入细致,一丝不苟;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2、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稽首(jī) 咫尺(zhǐ) 相形见绌(zhuō)
B. 蓬蒿(hāo) 挑衅(xìn) 沧海桑田(cānɡ)
C. 缄默(jiān) 淳朴(chún) 俟其欣悦(sì)
D. 犀利(xī) 籍贯(jí) 汗出浃背(jiā)
3、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北魏地理学家陶弘景所著的《水经注》,既是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
C.茨威格的传记作品《列夫·托尔斯泰》首先用“刻薄”的语言,来“调侃”托尔斯泰的外貌,然后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他的天才灵魂。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D.《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埃德加·斯诺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 ; 。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①弄清这两个概念,很有必要
②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
③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
④我们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
⑤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
A.④②①⑤③
B.①②⑤③④
C.⑤③④②①
D.②①④⑤③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
(2)下列对在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的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食难安的状态,表现了对爱人的痴情。
C.《关雎》选自《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
D.诗中的“君子”“淑女”为贵族“少爷”“小姐”,诗中的“琴瑟”“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3)《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分析。
6、根据语境及提示,默写古诗文名句。
读郦道元《三峡》,其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1)______,(2)______。”
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3)______,(4)______”,我们看到了春天来临,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的美景;
读王绩《野望》的“东皋薄暮望,(5)______”,我们能读出诗人的彷徨无依之情;
读崔颢《黄鹤楼》的“日暮乡关何处是?(6)______”,我们能体会诗人的深深的思乡愁绪;
读李白《渡荆门送别》的“(7)______,(8)______”,我们能想象到江水挣脱群山束缚,在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画面;
读刘桢《赠从弟(其二)》的“冰霜正凄惨,(9)______;(10)______?松柏有本性”,我们明白了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也要正气凛然,保持高洁的本性;
读曹操《龟虽寿》的“(11)______,(12)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领悟出即使年纪大了,也可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
7、《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书写了身为普通人的兄弟孙少安、孙少平的人生故事,展现了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闪光品格。读这本书,你体会到他们的哪些闪光品格?请选择其中一个人,并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我选择________(孙少安/孙少平),我体会到他_______的闪光品格,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窗前的母亲
①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②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③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④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⑤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⑥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⑦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⑧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⑨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1】文章标题为《窗前的母亲》,文中也多次出现“窗”,请分析“窗”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⑥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是“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这句话的理解。
9、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的心底,都会有一盏盏明灯。这盏明灯,或许是知识;这盏明灯,或许是亲情;这盏明灯,或许是美德……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盏明灯。
新学期开始,班级要举行演讲会,请以“心底有一盏明灯”为题目,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