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门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面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联 hán      zào        痛绝 wù          流宛转 zhuó

B.踏败 tā        猎 shè       其妙 míng       广众 tīng

C.抱 qiàn   问 jié        碟不休 dié        锋芒露 bì

D.军 tiě     徨 páng       迷离 shuò       杂税 juān

2、下面各组词语中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恳切 竹蔑 吞噬(shí) 晌午(shǎng)

B.拖沓 契约 炽热(zhì) 嗥鸣(o)

C.累赘 迸溅 侮辱() 粗拙(zhuō)

D.修葺 忏悔 俯瞰(kàn) 祈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终年,沥尽心血。

B.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C.父亲老实厚道顺眼低眉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D.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持之以恒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愚见”“鄙人”“寒舍”属于谦辞,“惠顾”“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B.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戏剧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

C.契诃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D.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5、语文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虽然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更具有普通人的平凡和朴实,他的这一特点,《回忆鲁迅先生》和《阿长与〈山海经〉》两文都有体现。

B.“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这一句用排比抒情,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资治通鉴》为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地理书;《木兰诗》属南朝民歌。虽体裁不同,但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

D.“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啾啾”是拟声词,模拟战马的鸣叫声,如闻其声,生动传神。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若盛开,那是____在春日枝头上的一种情怀。盛开,是花朵潜伏已久的梦,也是它不得不____的一种职责。盛开,总是羡丽的,花朵的盛开是____,是热闹;生命的盛开是激情,是____。

A. 悄然绽放 履行 绚丽 奋进

B. 含苞待放 施行 妖艳 前进

C. 悄然绽放 施行 绚丽 前进

D. 含苞待放 履行 妖艳 奋进

7、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随着一声巨响,使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A.“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一句中的“把”是介词。

B.“这段过程”、“一声巨响”是偏正短语;“突然减速”是动宾短语。

C.画线句缺主语,应改为“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

D.“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这句话中“得”是助词,“很”是副词。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古诗文阅读,完成问题。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恐已_____________

(2)盲臣敢戏其君乎____________

(3)臣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康肃笑而遣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9、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

(3)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____________》)

(4)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5)政入万山围子里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6)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7)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8)_________________,无案犊之劳形。___________《陋室铭》)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0、阅读《父亲的车灯》,回答问题

父亲的车灯

管秋实

①凌晨,外面还一片漆黑,客厅就传出窸窸窣窣的穿衣声。那是父亲又在套他那身“装备”——一件老式军大衣,一副承受了不知多少风雪的护膝,一只因日晒雨淋而斑驳不堪的头盔。几分钟后,父亲会跨上那辆老旧的摩托车,打开车灯,奔赴数十里外的学校。我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

②曾经,我以为父亲如那辆摩托车的车灯,两道光柱直刺暗夜,照亮前方的路,而我,只需轻轻一抬腿,就能潇洒地跨过,踏上平坦大道。这个想法一直伴随了我好多年。

③经过父亲的悉心指导,我考入了县城最好的学校。家离学校很远,如果住校,开销肯定不小;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窘迫的家境更不允许。父亲四下打听,得知一位亲戚家在县郊有一间空房,便与亲戚商定,暂时借住。

④学校与住处一南一北,仍然有一段不短的路程,怎么办?父亲略一思索,大手一挥:“这点苦算什么,我送你!”从此,每天早晨,父亲都帮我裹严实,送我上学,然后自己赶往学校上课,风雨无阻。

⑤班级有些同学家境殷实,汽车接送都是“标配”,“四轮子”风不透雨不漏,而车灯更为明亮。与其相比,父亲的摩托车则灰头土脸。渐渐地,每当跨上父亲的摩托车,我心里就感到特别憋屈。我开始抱怨,为何别的同学条件优越,而我找个住处都难;为何同学们穿着一件件名牌,而我只有一身校服;为何同学家的车灯那么明亮,而父亲的车灯却如此昏暗……

⑥终于,压抑爆发了。那天,父亲的摩托车车灯坏了,天黑路滑,一不小心,我们父子连人带车摔在路边的田野里。我一爬起来就冲着父亲大吼,心中的那股怨气一下子喷涌而出。父亲一声不吭,满手的泥巴,默默地抹掉粘在脸上的草叶,走上来拍去我身上的泥土。

⑦借着远处微弱的路灯光,我瞥见父亲身上穿了多年的棉袄被划出一道新口子,内瓤翻了出来,一块块旧棉花已硬结成块,黄里透黑。眼前的一幕像一根针扎在我的心头,我羞愧、懊悔、自责。我凭什么与同学攀比吃穿?我有什么资格抱怨自己的家人能力有限?而我又为何不能像父亲那样去奋斗?

⑧这一摔,倒下的是躯体,站直了的却是精神。

⑨从那时起,我学习的内驱力与日俱增,那摔坏的车灯在鞭策我奋力前行。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我作了发言:“我的父亲是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每天坚持用一辆破旧的摩托车接送我、为我奔波。是他的简朴、执着、坚韧深深地影响了我,他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路。”台下,父亲摸摸鼻子,故意地咳嗽几声。

⑩会后,我前所未有地拥抱了一下父亲,并催促说:“爸,赶快把摩托车的车灯修好吧!”

父亲说:“不需要修了,你已经在心里装上了一盏更亮的灯!”

【1】本文围绕“父亲的车灯”写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和表现,请仔细阅读②—⑩段内容,并根据三处提示,将横线处补充完整。

自信、洒脱—→____________—→愤怒、大吼—→_____________—→理解、醒悟

【2】第①段“那是父亲又在套他那身‘装备’”一句中,“装备”具体指什么?

【3】第⑧段“这一摔,倒下的是躯体,站直了的却是精神”有什么作用?

【4】第⑨段中说“从那时起,我学习的内驱力与日俱增”,你认为“我学习的内驱力”是什么?

【5】文章结尾句“一盏更亮的灯”是指车灯吗?你怎样理解?

11、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2)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3)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4)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5)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6)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7)“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8)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9)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10)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1)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节选自《邓稼先》(杨振宁)

【1】你认为第5段中的“纯”字代表着什么品质?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这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什么作用?

【3】奥本海默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4】语段中第7、8段中都使用了“竟”,试品析“竟”的表达作用。

【5】“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请你根据课文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五、作文(共1题,共 5分)

12、文题二:请以“他是我最敬佩的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6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