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磅(bó) 留(zhì) 形(jī) 无音信(yǎo)

B.交(yù) 跚(pán) 红(fěi) 振聋发(kuì)

C.农(diàn) 国(sāng) 琐(xiāo) 情于中(yù)

D.唐 (tuí) 黑(yǒu) 责(jí) 而不舍(qì)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也算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

B. 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谈笑风生教室里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C. 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

D. 丽云阿姨急忙走上前和颜悦色地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A.洁(jiǎo)             (xī)                 其实(fù)             风云变(huàn)

B.束(fù)               默(jiān)             不知所(cuò)            耳欲聋(zhèn)

C.退色(tuì)             (hèng)             平易人(jìn)            前呼后(yǒng)

D.发(méng)          (cháng)            其说(yuán)        穿流不息(chuān)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说明事理有很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B.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C.她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初一吃饺子。这句有语病,“描绘”应改为“讲述”。

D.陕北民歌“信天游”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形式活泼,一般两行一节,节内押韵。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采用_________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2】“伊人”怎么解释?全诗表达了主人公的什么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必藏于己。   (《礼记·大道之行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白居易《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然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4)李白的《送友人》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当和朋友离别真的来临时,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班马嘶鸣,令人回味不尽。

(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尾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仿佛万籁俱寂,只有古寺的钟声袅袅不绝。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2024年是长征胜利88周年。回望长征,那是一段光辉的革命历程,一条绵长的精神矿脉,一面鲜艳的文化旗帜。学校举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主题活动,请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完成小题。

(1)走近领袖,完成人物资料卡。

人物资料卡

姓名

外貌

相关情节

形象

面容消瘦、看上去很像林肯,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

对父亲积累资本,买进许多别人田地的行为不满,父子经常辩论。

反抗精神

觉得学校授课不好,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他的财产只有一条毛毯、几件个人用品,伙食也同其他人一样。

生活简朴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填人名)规划采访行程。

细心、热情

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肩上,走过乡间田埂。

平易近人关爱儿童

(2)《红星照耀中国》书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在作者看来:红军是人,也是“疯子”,更是神。

请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体验,谈谈你对作者看法的理解。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艾叶又飘香

那时候,日子过得穷,一年也就过这两个节:端午节、春节。说起来,那种对节日的期待和期盼呀,其实是潜藏于梦里梦外的,让小小的我心里充满了各种憧憬和盘算。当然,盘算最多的是吃,那个馋劲儿呀,都馋到梦里去了。最可恨的是,每每梦到吧唧吧唧吃得正香时,总会被大人叫醒,或被野狗吠醒,反正没有一次能顺利地畅淋漓地吃个痛快,令人特别沮丧。

不过,初一糕,初二桃,初三棕,初四艾,初五划龙舟,那来自乡野山村的童淫,我倒是记得牢牢的。日子也的确像童谣唱的,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每天都有仪式感。

比如做发糕,首先要磨好米浆,加糖,加发酵粉等候华丽蜕变。随之,奶奶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往锅里注入一大锅水,将笼屉洗净垫上一块大布巾,架在大锅上,水烧开后倒入米浆盖好锅盖,蒸笼的周围用毛巾包裹严实以免漏气,这样蒸40分钟左右,发糕差不多熟了。这时奶奶会用手扇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戳、凑近眼前一看,筷子上没粘到东西就说明发糕熟了,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芝麻点缀一下,发糕便一下子生动起来,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

由于大人们白天都在忙其他的事情,所以,通常选在晚饭后蒸发糕。当天晚上,孩子们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厨房里等,困了就躺在厨房的凳子上或趴在厨房的任意角落打盹儿,等吃到发糕时大概都晚上十点了。对闹腾一天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时间除了嘴巴能动,我估计身上其余的功能都已经睡着了,当大口大口的发糕被地吞进了肚子后,唯一能感觉到的是舌尖被烫得火辣辣的。

这是初一。初二是吃桃子的习俗日,我至今不知道吃桃子的缘由。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前,爷爷和奶奶到泉州看望伯公,从泉州带回的水蜜桃,个儿大皮薄,水分多,口感酸甜适宜。一个桃子估计有半斤多,吃上一个,小小的肚子一下子变得圆滚滚的。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桃子。

初三是包粽子。粽叶是自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摘的,新鲜清甜。绑粽子的绳子是棕树叶,棕树叶要提前到山上去割取,晒后备用。棕树的叶子像一把大大的蒲团扇子,用时要提前泡软,用锥子把棕叶划拉成一条条细细的丝线。一把棕树叶大概可以包五六斤的米馅儿。那时候,粽子的馅儿比较单调,要么纯糯米加碱,要么糯米加黑豆,当时对大家来说已经算是人间美味了。包粽子是母亲的强项,母亲手很巧,包的粽子非常精致,结实,而且形状各异:像羊角、像荷包;有四角粽、三角粽、菱形粽。然后用野生的薄荷头同粽子炖在一起,整个厨房香气扑鼻。薄荷香、艾叶香、竹叶香、棕树香、糯米香,还有柴火香,闭上眼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厨房里还是在原始森林里。端午节前,母亲会买些彩线,找些碎布头儿给孩子做老虎、荷包,香囊之类的小玩意儿,再用五彩丝线卷边点缀,然后戴在孩子们身上,这些小饰品有时也成了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小挂件(据民间传说,用五彩线系臂跟龙的文化习俗有关)。

初四的早上,父亲会早早拿着镰刀去割午时草,什么蒲、艾叶、薄荷等。太阳升起来时,父亲已经把葛蒲和艾叶挂在门上了,满堂飘香,父母还不忘对孩子们说道:初四这天要起早,才会更聪明伶俐的。其实,过节这几天,期待、兴奋、嘴馋,根本不可能睡懒觉。

五月初五端午节,按家乡的惯例,中午饭吃炒面,扁食,鸭蛋(取用中午12点的古井水,放入午时草煮,据说这样煮的鸭蛋颜色橙黄鲜艳,有辟邪,祛湿气,祛风寒等功效)。炒面和扁食是莆仙的特色食品。记得有一年端午,家里没钱买肉,只好包素馅儿的扁食,用紫菜、花生、豆腐、葱头剁成馅儿,没想到没有肉参与的扁食,居然特别好吃,成了我记忆里的风味美食,也成了我几十年抹不去的乡愁。

吃好午饭,母亲会搬来大木桶倒入用午时草煮的水给孩子们沐浴,然后给孩子们换上新衣服。端午节有新衣服,在那个时候是很奢侈的事情,那是个什么都凭票的年代,买布是凭布票去买,然后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新衣服孩子们添的所谓新衣服,无非就是一件小碎花短袖衫,一条小短裤之类的。这对于小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高兴的事。接着,母亲还给孩子们的额头上都画个字,腋下也涂抹些雄黄,(这些都是民间习俗的传承,都与辟邪、辟疫说法相关)完成仪式后,孩子们便跟着村里的大孩子或大人去木兰溪边看龙舟比赛。

雷雨刚过,木兰溪的水面比往常开阔了许多,水面激流飞跃,非常壮观,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就在这里举行。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荫深处的水面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小孩子呢,其实就是去看热闹的,享受着那种节日特有的快乐。

【1】请简要回答第②自然段中的童谣的作用。

【2】文中加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3】有人认为,文中三处括号中的内容太哆嗦,应该删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4】选文以“艾叶又飘香”为题目,有哪些好处?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欣赏人世间一切挚情真意,美德善行,可以美化我们的心灵;欣赏别人,可以让我们发现人世的美好,人生的美丽;欣赏自己,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用欣赏的眼光看自然与世情,看别人与自己,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大自然和生活馈赠给我们的竟是那么多。让我们掬一捧高山顶上的雪水,擦亮自己迷茫的眼睛,用不含一丝尘杂的目光,欣赏大自然,欣赏生活,欣赏身边的人和事,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请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