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音乐;颂是祭祀乐歌。
B.《庄子》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如“涸辙之鲋”“舍生取义”“庄周梦蝶”。
C.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D.杜牧在《赠别》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B. 前几年,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C.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与国际接轨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的必然选择。
D. 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欢迎。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缄默 震憾 难以置信 兴高采烈
B.陨石 亢奋 周而复始 人情事故
C.次第 决择 怡然自得 不修边幅
D.扶植 狡辩 蓑草连天 草长莺飞
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奶奶八十多岁了,视力越来越差,看什么都眼花缭乱。
B. 在团委的精心策划下,我校元旦联欢晚会办得栩栩如生,得到同学们的赞扬。
C. 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每到一个城市都吸引了数十万人袖手旁观。
D. 去年5.12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光向日金鳞开”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B.“角声”两句从视听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采用正面描写体现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C.“报君”两句用典故含蓄点出主旨,表达了全体将士爱国之情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D.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歌颂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妙处。
6、 文学常识填空(8分)
(1)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 ,坐看云起时。
(3)古代诗人钟情于湖光山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通过视觉直接描写洞庭湖景色的是: , 。
(4)《长相思》中被盛赞为千古壮观的诗句 ,表达主题的诗句是 。
(5)《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矿达胸襟的句子是 。 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7、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析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
[材料一]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
[材料二]“红军对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有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
[材料三]《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一个不重要的军人
冰 心
①小玲天天上学,必要经过一个军营。他挟着书包儿,连跑带跳不住地走着,走过那营前广场的时候,便把脚步放迟了,看那些兵丁们早操。他们一排儿地站在朝阳之下,那雪亮的枪尖,深黄的军服,映着阳光,十分的鲜明齐整。小玲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喜欢羡慕得了不得,心想:“以后我大了,一定去当兵,我也穿着军服,还要掮着枪,那时我要细细地看枪里的机关,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思想,天天在他脑中旋转。
②这一天他按着往常的规矩,正在场前凝望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人附着他的肩头,回头一看,只见是看门的那个兵丁,站在他背后,微笑着看着他。小玲有些瑟缩,又不敢走开,兵丁笑问,“小学生,你叫什么?”小玲道,“我叫小玲。”兵丁又问道,“你几岁了?”小玲说,“八岁了。”兵丁忽然呆呆地两手拄着枪,口里自己说道,“我离家的时候,我们的胜儿不也是八岁么?”
③小玲趁着他凝想的时候,慢慢地挪开,数步以外,便飞跑了。回头看时,那兵丁依旧呆立着,如同石像一般。
④晚上放学,又经过营前,那兵丁正在营前坐着,看见他来了,便笑着招手叫他。小玲只得过去了,兵丁叫小玲坐在他的旁边。小玲看他那黧黑的面颜,深沉的目光,却现出极其温蔼的样子,渐渐地也不害怕了,便慢慢伸手去拿他的枪。兵丁笑着递给他。小玲十分地喜欢,低着头只顾玩弄,一会儿抬起头来。那兵丁依旧凝想着,同早晨一样。
⑤以后他们便成了极好的朋友,兵丁又送给小玲一个名字,叫做“胜儿”,小玲也答应了。他早晚经过的时候必去玩枪,那兵丁也必是在营前等着。他们会见了却不多谈话,小玲自己玩着枪,兵丁也只坐在一旁看着他。
⑥小玲终究是个小孩子,过了些时,那笨重的枪也玩得腻了,经过营前的时候,也不去看望他的老朋友了。有时因为那兵丁只管追着他,他觉得厌烦,连看操也不敢看了,远望见那兵丁出来,便急忙走开。
⑦可怜的兵丁!他从此不能有这个娇憨可爱的孩子,和他作伴了。但他有什么权力,叫他再来呢?因为这个假定的胜儿,究竟不是他的儿子。
⑧但是他每日早晚依旧在那里等着,他藏在树后,恐怕惊走了小玲。他远远地看着小玲连跑带跳地来了,又嘻笑着走过了,方才慢慢地转出来,两手拄着枪,望着他的背影,临风洒了几点酸泪——
⑨他几乎天天如此,不知不觉地有好几个月了。
⑩这一天早晨,小玲依旧上学,刚开了街门,忽然门外有一件东西,向着他倒来。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杆小木枪,枪柄上油着红漆,很是好看,上面贴着一条白纸,写着道,“胜儿收玩——爱你的老朋友”。
小玲拿定枪柄,来回地念了几遍,好容易明白了。忽然举着枪,追风似的,向着广场跑去。
这队兵已经开拔了,军营也空了——那时两手拄着枪,站在营前,含泪凝望的,不是那黧黑慈蔼的兵丁,却是娇憨可爱的小玲了。
【1】小玲对兵丁的情感经历了起伏,请按提示完成下面填空。
【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小玲趁着他凝想的时候,慢慢地挪开,数步以外,便飞跑了。
【3】文章写的是兵丁与小玲的故事,为什么多次提到“枪”?请作简要分析。
【4】题目“一个不重要的军人”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作简要赏析。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1段刻画了小玲的心理活动,表明小玲对军人的羡慕与好奇,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铺垫作用。
B. 小玲认识了兵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由于小玲年龄小不甚理解兵丁对他的关爱,这令兵丁很伤心。
C. 文章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兵丁深切的爱子之情,令读者感动,却也让读者感到些许无奈。
D. 本文的主人公是小玲,作者用大量的笔墨,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多种描写凸现他娇憨可爱的形象。
9、阅读下面的文字,从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考试,我们在求取分数的考场上冥思苦想,在灵魂拷问的时候良知照耀,对错、好坏、善恶,我们一次次考试中失落、低迷、振奋、欣喜,然后成长成熟。说说你的考试故事,悟悟你的考场人生。
①请以“考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请以“灵魂拷问”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③请以“我设计的高考”为题,写一篇想象类文章。
要求:①将你选定的题目补充完整后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中间位置。
②记叙贴近生活,言之有物,情节合理。
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