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每天早晨,他都要跑到公园里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B. 当西方世界还在经济危机的迷雾中彷徨,生机勃勃的华夏大地,首先传导出经济复苏妙手回春的强烈信号。
C. 那次的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真叫人深恶痛疾。
D. 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泛舟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的襄阳古护城河,那真是惬意无比。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颁发(bān) 渗透(shèn) 巨额(é) 着眼(zhaó)
B.牛犊(dú) 洗涤(dí) 俯瞰(kàn) 飓风(jù)
C.鉴赏(jiàn) 洨河(jiāo) 蔓延(yán) 轩榭(xiè)
D.轮廓(kuò) 颓唐(túi) 丘壑(hè) 遒劲(qi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画家入木三分的水墨画,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B.在秋季田径运动800米比赛中,王华鹤立鸡群,成绩一路遥遥领先。
C.经过李梅的认真修改,这篇习作立意深刻、语言流畅,可谓妙手偶得。
D.见了校长,你那诚惶诚恐的样子,如今我一想起来就觉得好笑。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B. “这些网络游戏就是化了妆的魔鬼,是在教唆犯罪。”一位参加过网络游戏测评的教育界人士义愤填膺地说。
C. 在新农村建设中,某些地方政府不是因地制宜,而是大拆大建,把好端端的民心工程变成了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D. 索契冬奥会上,与短道速滑带来的激情不同,花样滑冰的别样舞美给观众一帆风顺的感受。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 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 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 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2)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3)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5)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同写战争,杜甫笔下满目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望》);李贺抒发豪情壮志,誓死报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
7、名著阅读。
1)下列对名著《红岩》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为掩护同志,成岗在被捕前将一把扫帚挂在窗外。
B.甫志高叛变后,供出了他与许云峰在新生市场见面的事。
C.白公馆的老疯子华子良向齐晓轩说出的联络口号是:让我们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吧。
D.出卖甫志高,诱骗刘思扬,伪装记者打入渣滓洞的是特务郑克昌。
2)填人名,写情节。
“(_______)!”刘思扬忍不住叫了一声,“你知道吗,我们俩早就是朋友,早就通过信。”
“啊——你是?”
“就是我。‘致以革命的敬礼!’”
“啊!‘紧紧地握你的手!’”
两个战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两颗赤热的心,火一样的温暖……
刘思扬忍不住叫的人是谁?请在括号内填上。“我们俩早就是朋友,早就通过信。”是怎么一回事?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人生当有樱满开
潘向黎
①樱花原植于中国,唐朝时期引入日本,“樱满开”,这是日语的表达。但是用中文念出来、写下来,意思倒也十分相近。不像另一个樱花专属的词“花吹雪”,“吹雪”的含义并非这两个汉字表面上显示的轻柔细腻,而是“暴风雪”的意思。“花吹雪”是指樱花凋谢时的样子,看过的人知道,那是远比“花雨”“落英缤纷”更猛烈的阵仗,不用“暴风雪”确实不足以形容。而樱满开,就是樱花盛开,进入全盛的意思。
②樱满开,极美。远看像一抹抹粉白色的轻云,一层层蔷薇色的烟霞,若有意若无心,在山峦水湄悠然飘浮,含笑浅颦,欲飞又止。到得樱花林中,举头一看,娇柔如薄绢的花瓣像无数层细巧剪纸重叠着,密密地盖住了天,给“花天”二字作了绝好的注解。
③本来是舍不得移开视线的,可是看久了,被花光照得晕眩,只好闭上眼睛。那也躲不过樱满开的排山倒海之“势”,看不见了,仍有花气成丝成缕成片,沁入心脾,渐渐涨满了五脏六腑,让人有悬浮的感觉。那种花气,并不是香,只是一种异常清凉,薇薇湿润的。令人身心松弛的气息。
④樱花的美,与其说明媚、清丽、轻灵,不如说是美在完全不日常。因为这种美,没有用。它几乎没用任何世俗的实用的成分。樱花开时大多数没有叶子,开完也不结果,她的花瓣算是可以吃,但我吃过点缀樱花的菓子,喝过用腌制过的樱花冲调的咸咸的樱花汤,出乎意料的完全不美味,因此我也一向“知之为不知”地认定樱花不能吃。所以在我眼中,这一树树樱花毫无用处,只是“为艺术而艺术”,专门来凡间轰轰烈烈地美一次。
⑤绝美,无用,多么纯粹,多么任性。
⑥我想起当年在东京留学时,有一天看见一位日本老太太在赏樱花。她着和服、抹口红、拄拐站在那里,久久望着前方的樱花,时而举头看看头顶的花。这时候来了另外一位中年女士,这位是西式套裙外罩风衣,头发是细碎的卷发,也停住脚步举头看花。老太太像自言自语似的来了一句:“是樱花啊。”中年女士回答:“是啊。”两人静默了一会儿, 中年女士又说“真美啊。”老太太发发自肺腑地咏叹般地回答:“是——啊!”
⑦要过去很多年,我才会发自内心地接纳,认同这样简单、质朴、近乎笨拙的赞叹。对这种美,摄影家徒唤奈何,作家拙于置词,除了极少数诗人,所有人都只能近乎无语地赏之,叹之, 悲喜交集地再三温存。
⑧樱花花期短暂,有“樱花七日”之说,“惜春长恐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但如何挽留?无计可施。爱惜不尽 ,终不能留。只能珍惜,唯有珍惜。否则一切转眼成空。
⑨从樱满开到转眼成空,异常远即。一夜之间,枝头就都空了,春梦无痕,仿佛之前的一切根本没有发生过。我们像一个孩子,在满心欢喜的玩闹中弯下腰系了一下鞋带,直起身来,景色和光线就都变了,春天过去了,空虚突然从四面八荒掩杀过来。
⑩但是,也可以反过来说:正因为“事如春梦了无痕”,正因为“太勿勿”,更衬得此前的全盛满开之时,有着一期一会的深刻,有着限量版的珍贵,美得异常深刻,直击本心,惊心动魄。
⑪人生当有樱满开,期待着它,眼前的郁闷和暗淡就挺得过;若是有过了,追忆着那些瞬间,此后所有的苦楚和寂寞,也都抵得过。
⑫樱满开,你可曾有过?
(选摘自2017年4月《大家》,有删改)
(1)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樱花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角度 | 形态 | 气味 | 功用 | 花期 |
特点 |
|
|
|
|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中画线句。
远看像一抹抹粉白色的轻云,一层层蔷薇色的烟霞,若有意若无心,在山峦水滔悠然飘浮,含笑浅颦,欲飞又止。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介绍了樱花的两个专属名词,写出了樱花盛开时的美丽和凋谢时的猛烈。
B.樱花的美和“无用”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对樱花美而无用的婉惜之情。
C.文章第⑦段人们对樱花的美“徒唤奈何,拙于置词”,是因为樱花花期短暂,人们来不及赞叹就凋谢了。
D.因为看到“樱满开”的盛景,直击本心,惊心动魄,“我”多了一份人生感悟。
E.全文的语言富有诗意,让我们体会了“樱花”有绚烂,更让我们领悟到“美景短暂, 唯有珍惜”。
(4)文章第⑪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9、题目:请将“ 的背后”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篇文章。
作文要求:(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表现你最熟悉的生活,打发你最真挚的情感。(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4)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