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qiáo) 遗嘱(zhǔ ) 篱笆(bà) 教诲(huì)
B.胆怯(qùe) 告罄(qìng) 毡鞋(zhān) 概率(lǜ)
C.合拢(lǒng) 遨游(áo) 缥碧(piǎo) 倔强(jú)
D.题跋(bá) 黏土(nián) 记载(zǎi) 搀扶(chān)
2、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有十篇文章侧重写人、记事、议论或记事兼议论的文章都有,其中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好读,如《阿长与<山海经>》。
B.文字“头裹团花手帕,身穿纳锦云袍。腰间双束虎筋绦,微露绣裙偏绡。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描写的是牛魔王的妻子罗刹女。
C.祥子老实,健壮,坚忍,他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自己能养活自己,但当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后,祥子变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废人。
D.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述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称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儿童剧《芝麻开门》剧情抑扬顿挫,台词恢谐幽默,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称赞。
B.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创设出神奇绝妙的意境,确是妙手偶得。
C.生活中,常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情郁于中,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学会舒缓自己的情绪。
D.极目远望,连绵透迤的秦岭山脉忽隐忽现,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坦荡如砥。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阅读新闻可以从新闻“六要素”的角度把握新闻的内容。
B.一则新闻通常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和结语这五部分。
C.《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期间的散文名作。
D.“记”和“书”都属于古代“散文”的范畴,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5、阅读白居易的《春题湖上①》一诗,完成下列题目。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②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湖:即杭州西湖。②乱峰:参差不齐的山峰。
【1】本诗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理解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根据诗人所描绘的具体景物,此诗记述的是他春天游览西湖的所见所感。
B.首句点明地点、季节,表明是鸟瞰西湖春日景色,概括了诗人对西湖春天美好景象的感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C.颔联、颈联四句,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比喻的精妙,表现在比物与被比事物的密合无间上。
D.尾联委婉含蓄地抒发了对西湖的赞美、留恋之情。
【3】这首诗的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生动形象?请结合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世有伯乐, 。(韩愈《马说》)
②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③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④ ?归思方悠哉。
⑤ ,相伴过年华。
⑥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白居易《池鹤》中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厌倦与无奈的句子是 , 。
7、选择正确答案。
(1)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部著作(_____)。
该著作里面有一个读书人因中举喜极而疯。
该著作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该著作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该著作的作者自称文木老人,是清代小说。
A.《儒林外史》B.《范进中举》C.《呐喊》D.《战国策》
(2)假如法布尔有微信,朋友圈中最不可能出现的对他的评价是(____)
A.进化论的奠基人 B.有“昆虫诗人”的美誉 C.有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D.昆虫世界的荷马
8、舌尖上的浪费
我们有“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更有“舌尖上的浪费”。央视曾报道,中国餐饮业每年要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节庆时节,聚会增多,不少人认为请人吃饭一定要多点菜,不然觉得丢面子,往往造成请客的点得不少、赴宴的吃得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会被浪费。有调查显示,一个人每天至少消耗粮食一公斤,而一个中等规模以上城市一天就要浪费掉64000公斤饭菜,64000公斤饭菜能至少满足6万人一天的口粮。
多数人认为,在餐厅就餐把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回家,是一种当下所提倡的节约行为,他们表示会把吃不完的剩菜打包回家。而部分市民会因“菜没剩多少”、“嫌麻烦”、“碍于面子”,很少把剩饭剩菜打包带走。许多市民认为,绝大多数餐饮企业的点菜单都没有注明饭菜数量,顾客点菜时没有参照,加上餐饮企业为了更多赢利很少阻止,超量点菜在所难免。如果饭店有专门的点菜提醒服务,客人点菜就会理性得多。灵活经营也很重要,如果就餐人数少,商家应该允许适当调整菜的分量,或者半份出售。如果有剩饭剩菜,服务员应该提醒客人打包。
“舌尖上的浪费”有民间的,更有官场的。
公款吃喝之风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款吃喝就具备某种正当性,恰恰相反,这种“明知不当而非为之不可”的风气,比公款吃喝本身对社会的危害更大。这正是一些干部走向腐败的渊薮。国家重点贫困县江西上饶县清水乡前汪村村部乔迁庆典当天,小车沿着路边停了200米长,73部小车中还有两部警车。村小操场上、教室里共摆了52桌酒席,赴宴者多是党政机关干部。觥筹交错、举箸买醉之间,大量公款被浪费了。酒桌上谈工作,吃喝中建立联系,都是试图“不走正道而走小路”的官场恶习,发展下去,损害的是公平,丧失的是原则。不要让“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监管的灰色地带。既然是公共行为,就应时刻自警自醒,时刻检视自身,不能把公款吃喝当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成“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道出了粮食生产的极为不易。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今人更不能浪费口粮,糟蹋社会资源。
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将“餐桌浪费”上升到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高度进行立法限制,剩菜超出规定分量时,消费者会被罚款,对浪费行为不予提醒的餐馆也会受到处罚。《人民日报》曾报道芬兰一名正部级官员因在餐馆多点了一份20欧元的鹅肝,被批贪腐,最后竟引咎辞职。
令人欣喜的是,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的“光盘”运动正在兴起,一些普通公众、餐饮业者、公益组织参与其中。据了解,商务部和国家旅游局正在制订《关于在餐饮行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指导意见》。我们相信,随着更多人加入,涓涓细流必能汇成珍视资源、反对浪费的潮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古训,至今仍有积极意义,而且必须要有制度的保障。
【1】结合全文,分析造成“舌尖上的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分析下列句子的写法。
①有调查显示,一个人每天至少消耗粮食一公斤,而一个中等规模以上城市一天就要浪费掉64000公斤饭菜,64000公斤饭菜能至少满足6万人一天的口粮。
②“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道出了粮食生产的极为不易。
【3】文中举了贫困县的村部乔迁庆典和芬兰官员引咎辞职两个事例,起了怎样的作用?
【4】你认为有无必要将“餐桌浪费”上升到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高度进行立法限制?说说你的理由。
9、题目:
箐箐校园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这里记录着我们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记录着我们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总有一些故事在这里发生,总有一些感触想要表达……
请以“校园生活的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如果选择题目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
(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无错别字,卷面整洁。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