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延安时期.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把国际主义的内容与民族形式分离出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干法,我们则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一论断(       

A.维护了革命统一战线

B.巩固了“第二条战线”

C.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据学者研究,甲午战后,各省读书人自行联名上书有31件,共1555人次签名,另有135人次参加了京官们领衔的7件上书,其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领衔的广东80举人的上书。由此可知(     

A.普通民众思想与政府理念渐趋一致

B.康、梁的活动是上书链条中的一环

C.维新变法拥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3、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这反映出宋朝(     

A.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社会转型的步伐加快

C.经济发展的水平有限

D.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

4、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在上海开幕。大会通过的纲领,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

5、“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以上法律条文出自 (     

A.《天朝田亩制度》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

6、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7、两税法首先从唐朝廷的直辖地开始实施,接下来是听命于中央的藩镇进而向其周边推广。固定税目和税额使藩镇很难随意地扩大征税的范围。这使得在赋税收入方面,中央占据了优势地位。材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     

A.取消了租庸调和杂税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起到抑制藩镇的作用

D.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

8、元曲《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老夫人同意婚事,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的流行说明了

A.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不满

C.元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

D.人们对摆脱理学束缚的渴望

9、1972年和1982年,重庆市涪陵小田溪墓地先后发现了7座墓葬,尤其是1、2号墓葬,规模巨大,随葬品数量众多。这些生产或生活物品大多与《山海经·海内经》《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相同。这表明(     

A.先秦政权重视民众的生产与生活

B.巴国文化的记载并不可靠

C.考古文物与历史文献可相互印证

D.重庆是长江古文明发源地

10、“双十协定”中规定:“国共双方一致认为应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应邀集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是。”在谈判结束后,应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据此可知,重庆谈判(     

A.国共双方均有谈判诚意

B.国共两党坚守和平建国方针

C.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

D.成功解决国共双方政治分歧

11、元朝时期,西域之士“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这反映出元朝(       

A.民族隔阂的消除

B.对外政策的开放

C.驿站制度的完善

D.民族交融的加强

12、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姬姓诸侯国多数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富庶或战略要地,不仅承担控制四方的任务,而且在空间上与非姬姓诸侯国形成分割之势。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确立

B.实现了对诸侯的垂直管理

C.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D.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13、《光明日报》曾发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文章,首次概括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红船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下面与“红船精神”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D.中共一大的召开

14、1964年,毛泽东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国务院决定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这说明三线建设(       

A.以应对国防威胁为主要目的

B.彻底改变工业布局分布不均

C.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

D.受到国内阶级斗争局势影响

15、据统计,1949年私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额较前一年增加了51.6%,1951年,民族资产阶级获纯收益是1950年的3倍。周恩来也说:“新中国建立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比那三个朝代得利还多,多数资产阶级分子觉得在新政权下有利可图”。这表明当时(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得到拥护

B.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初见成效

C.新中国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

D.改造民族资本主义时机成熟

16、商汤灭夏之后,称颂禹“久劳于外,有功于民”,并且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商之后,封武庚(纣王的儿子)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主殷商的祭祀。汤武旨在(     

A.减少政局动荡

B.确立君主集权

C.构建政治认同

D.形成官僚政治

17、下图是新疆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唐代《双童图》,图中左边小孩手中所抱的卷毛小狗在当时被称为“拂菻狗”,这种狗于7世纪初出现在中原,是高昌王向唐朝贡献的礼物,“中国有拂蒜狗,自此始也”。这一作品印证了(       

A.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平等

B.朝贡贸易体制日益成熟

C.绘画技法深受拂菻影响

D.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

18、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sina)。”这表明(     

A.中国与东非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

C.东非国家积极学习中国的制瓷技术

D.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

19、明朝永乐时期内阁“仅以文字翰墨为勋绩”,阁臣品秩不过五品。仁宣时期,阁臣加官至三孤,秩从一品,官阶超过了六卿;以后凡入阁者均相继晋各部尚书,嘉靖年间张璁“居内阁,则排六卿而成相之尊”。这表明内阁(       

A.政治地位提升

B.成为法定机构

C.具有决策权力

D.有效制约皇权

20、西汉萧望之曾借昭公三年出现雨雹、而后季氏专权的故事来解读雨雹现象,借此批评专权的霍氏,结果得到宣帝赏识;而夏侯胜以武帝在位时灾异频现说明其德有亏为由,反对宣帝为武帝立庙乐,最终受宣帝处罚。这说明(       

A.西汉时期君主专制不断走向强化

B.君权神授思想成为政治主流思想

C.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官员直言敢谏

D.政治斗争工具的效用受皇权影响

21、观察下图,据图中变化信息推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遭破坏

B.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C.诸侯国修筑长城防范匈奴

D.国家组织能力加强

22、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曾有学者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尤其是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材料意在说明良渚遗址(     

A.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B.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国家

C.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早期文化遗址

D.已经形成完备的礼乐制度

23、钱穆说:“但若门下省或故为异同,中书省或固执己见,则可争论不休,若一意苟合,则又失去复审作用,都会削弱行政效力。于是乃有三省合议之要求。”“三省合议”的场所是(     

A.中书省

B.枢密院

C.中书门下省

D.政事堂

24、史书记载:唐朝中后期,“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这表明当时(     

A.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B.战乱破坏农业生产

C.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D.赋税制度亟待改革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郑和下西洋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15世纪前期,________派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________沿岸。

(3)影响

①积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________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消极: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26、《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_______________ 的境地。

27、渡江战役

(1)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______________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起_______,迅速突破_______防线。

(2)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_______,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_______的统治覆灭,_______时期结束。

28、民族分化政策“________”。

(1)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2)内容: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包括原西夏人、畏兀儿人、回回人等

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3)结果: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________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加速的元朝的灭亡。

29、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地点: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

(2)内容: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________,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毛泽东提醒全党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30、手工业: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1)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______________,使用______________进行较大规模的_______

(2)这类情况在_______继续有所发展。

3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___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___,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

3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________的表现形式。从春秋战国起,_______逐渐取代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_______使自耕农经济不断地处于风雨飘摇中。

33、________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________________集中在江南

①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________,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________了航程

②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________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________的粮食

34、“文化大革命”在________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后,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________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南朝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36、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同时存在但社会地位不同的两种经济形态,由此演绎出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文化。自然经济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的辉煌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终归为现代化的商品经济所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下问题:

(1)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转变。请问这一转折发生在那个时间段?为什么?

(2)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的支柱,属于自然经济的一种形式。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自然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的突出成就。(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3)我们应该如何历史地发展地看待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

(2)简要说明这次争论的结果。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人观点的认识。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第三章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章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图一机构是哪个皇帝时开始设立?图二是什么政治机构?从政治上看,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临时约法》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并简要评价《临时约法》。

3材料三中的宪法制定于什么会议?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和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势。

 

39、两汉时期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