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鹏(kūn)   梁(háo) 命(yuè)  马者(sì)

B. (qīn)   两(bìn) 大(pì) 沉塘(ào)

C. (mù)   尽(lì)   突(wù) 学半(xiào)

D. 死(pián) 槽(lì)   马(xiāng) 冰辙(niǎn)

2、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A.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庭下如空明积水水,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青青子襟,悠悠我心。

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两项是( )( )

A.其林 B. C.处处

D.神寒骨 E.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F.居右者髻仰面

4、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一何”是“多么”之意,一个修饰“怒”,凸显差吏的暴戾;一个修饰“苦”,凸显老妇的悲苦。

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怒号”以拟人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为茅草被卷走蓄势、铺垫。“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C.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诗人生活的贫穷,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D.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此句有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则点出了其中缘由,读之催人泪下。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抒情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从东周到春秋时期的共305篇,它分为赋、比、兴。

B.《蒹葭》全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直接描写了“伊人”,使其身影无处不在。

C.本诗和《关雎》在语言形式都四言为主,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但《关雎》含蓄委婉,场景朦胧,而《蒹葭》则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

D.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使诗具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

2请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表达效果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诗文名句积累。

(1)阡陌交通,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2)_________,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3)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式微》)

(4)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_________。(《关雎》)

(5)蒹葭苍苍,________。(《蒹葭》)

(6)青青子衿,_________。纵我不往,__________?(《子衿》)

(7)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对偶句描绘洞庭湖雄伟壮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多少过分的谈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1)以上文字是一个父亲写给儿子的信,出自我们学过的名著《_______________》,文中“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这本名著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其次对儿子的生活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说说这段话给你的启示。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心中永驻“桃花源”

“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就为这满是诱惑极具“杀伤力”的广告语,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激发了我一睹酉阳桃花源真容的欲望。

当然,这还有另一个原因:数年前,我曾去过湖南常德桃花源,其景其物皆依陶公之文而设,表面看来煞是相似,但也有破绽有疏漏。游玩结束,心中默想:尽管景区引述各种地方史志佐证其真实性,仍不失迎合之迹附会之意,有拉郎配套近乎之嫌。

意已定,行必果。前不久,我终于踏上酉阳桃花源之旅,一路上我始终持着一种“考证学者”的心态:看看它到底与陶潜笔下的桃花源有几分相似?尽管它头顶“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的华冠。

步入景区,卵石铺就的小径沿小溪蜿蜒前伸,夹岸桃树林立,确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只可惜错过了时节,无以欣赏“落英缤纷”之美景。行走不久,“林尽水源”,有山兀立,一天然高大石洞赫然入目。穿过百十米长的石洞,果真“豁然开朗”,目之所见,“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一切那么自然,那么顺眼,地势、环境似浑然天成,景物格局与陶渊明笔下所述甚为吻合,无怪乎景区大门有联曰:无影无踪渔郎路誌,有根有据陶令文章。

此地真是桃花源?细细思量,亦生疑惑:一则当初武陵渔人是乘船溯溪而上,而今所见,小溪(准确地说应是小水沟)窄且浅,无以载舟;二则“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而此天然石洞高且阔,亦与陶公之文所述不同。

究竟哪里才是真正的桃花源原型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难断定。即便是能请来当年陶公进行表决,说不准对这两者都会予以否定,甚或自己也给不出一个真正的答案。究其因,文学作品可艺术再加工,且当初陶潜先生撰写此文并非是给某地作真实的旅游推介,而是借笔下“桃花源”寄寓自己美好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

其实答案并不重要,悟情才是本真。由是思之,很多时候,我们对诸多事情没必要一定见分晓,一定要弄它个水落石出,适时适地给内心存留一份“朦胧美”“神秘美”也未尝不可,因为很多事物一经点破,往往就失去了原汁原味。换言之,我们为人处世也是如此,不要为蜗角之名绳头之利而争个昏天黑地你死我活,也不必为无关紧要的芝麻小事而辩出个桃红李白日出云开。人生一世,稳住了立身之要义,守住了法、情、理、德之底线,就是打造好了自己的“桃花源”。

或许世上本无桃花源,抑或世上已无桃花源,但只要心中永驻“桃花源”,我们就可永远生活在桃花源!

1作者两次述写游常德、酉阳桃花源有何作用?

2作者写“游酉阳桃花源”时多次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3作者心中“桃花源”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4文中画线句的三处“桃花源”分别指什么?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打造校园“桃花源”的认识和理解。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写作

花是有脚的,因为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山间崖畔,有的开在房前屋后,有的开在床头案上,有的开在胸前发梢……而有一些花,如友善之花、诚信之花、谦虚之花、坚强之花、自信之花……种子一旦栖落于心灵的沃土,就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花来。

请以《开在心中的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具体充实,文体不限。(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