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面依次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许多有关他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

B.“智多星”吴用与一伙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一打祝家庄”。

C.梁山好汉秉承着忠义堂外杏黄旗上写着的“匡扶正义”宗旨,疾恶如仇,劫富济贫。

D.袭人得知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后病倒在床,在宝玉娶亲之时,袭人大叫着:“宝玉,宝玉,你好……”就悲惨死去。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蓬佩奥在国务院官网发了篇可笑的声明,撺缀(cuān duo)各国共同抵制华为。

B.6月25日端午节,贵州省仁怀市800架无人机上演震撼(zhèn hàn)夜空秀。

C.这真是个名副其实(míng fù qí shí)的盛会,你可以欣赏歌剧院的轻歌慢舞(màn wǔ),也可以聆听交响乐团的感人乐章。

D.(yù)日,在李先生的追悼会上,目睹国民党特务滋扰会场,闻一多先生怒不可(è),挺身走到主席台前,开始演讲。

3、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登勃朗峰》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D.《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作者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4、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为了救国。)

B.“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追问自己为什么没能为小桃树写文章,表达了对小桃树的愧疚之情。)

C.“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家乡炽热的爱,表现了要解放家乡的决心。)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作者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说说“风烟望五津”中“望”的表达效果。

2为什么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交代桃花源人的来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哩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有宗教信仰,至此不由得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_。

(1)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又快乐又惆怅”?

(2)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入第二段横线上的应是下面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

A.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B.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7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文章第①段的说明对象是( )

A. 物候现象 B. 气候变化 C. 物候规律 D. 四季景色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第一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B.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这是因为纬度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

C.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先主要后次要”的逻辑顺序来写的,因而不能调换顺序。

D.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一句中的“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3选文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好在哪里?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电脑死机时,或修复更新后,都需要重启,生活也是一样。按下重启键,就可能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带来一种新的挑战,开启一段新的征程。请以“重启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