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丽江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总令人流连忘返。
B.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
C.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
D.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端午节后,粽子半价出售仍无人问津。
B. 一个行人突然横穿西环路,一辆快速行驶的小汽车戛然而止。
C. 近年来,盐城许多开发商纷纷以“绿色住宅”为招牌,但对绿色住宅依碳生活目空一切。
D. 盐城六月的天气周而复始:有时骄阳似火,热浪扑人;有时乌云密布,暴雨浇城。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色彩,_____________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②文化是传承的,但也是发展的,这是一个不断_____________与改变的过程,因此,研究文化现象,必须注意其时空背景,切忌在大时段上笼统言之。
③一种幽暗的光_____________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A.描绘 延伸 弥散 B.点染 延伸 弥漫
C.描绘 延展 弥漫 D.点染 延展 弥散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寒噤(jìn) 愧怍(zuò) 瓦砾(lì) 风雪载途(zài)
B. 两栖(qī) 飞漱(shù) 粗拙(zhuō) 惟妙惟肖(xiāo)
C. 轩榭(xuān) 额枋(fāng) 蹒跚(pán) 五彩斑斓(nán)
D. 老妪(yù) 脊椎(jǐ) 作坊(zuò) 销声匿迹(nì)
5、阅读诗歌赏析
渔父·渔父醒
宋 苏轼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花飞絮”的情景。(至少一种修辞手法)
【2】词的下阕着力刻画了渔父的处世形象,富有哲理性,请你谈一谈“笑”中蕴含了渔父的心态。
6、背诵默写。
(1)黄发垂髫,________。(《桃花源记》)
(2)青树翠蔓,________,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3)________,辗转反侧。(《关雎》)
(4)微君之故,________?(《式微》)
(5)________,白露未晞。(《蒹葭》)
(6)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回延安》)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诗人运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想求仕又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下图中的人物是__________,出自________(国别)作家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一书,他大战白匪,救出________;在女友________的帮助下,参加红军,抗击波兰匪军,__________;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仍坚持写作,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给人们以极大的教育和鼓舞。
(2)学校“名著论坛”拟向大家征集“我最喜欢的名著”阅读感言。假如你想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写出你的推荐语。
8、现代文阅读
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1)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
(2)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竹蔑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 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
(3)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 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
(4)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5)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 就冷落下来了。
(6)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 夏天一地浓荫,秋天满株黄柿。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7)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 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
(8)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李三老爷点了翰林,要到文昌阁拈香。旗锣伞扇,摆了二里长。他听见有人叫他:“老白!老白!李三老爷来进香了,轿子已经到了螺蛳坝,你还不起来把正门开了!”老白一骨碌坐起来,愣怔了半天,才想起来三老爷已经死了好几年了。
(9)这李三老爷虽说点了翰林,人缘很不好 ,一县人背后都叫他李三麻子。
(10)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 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 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 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11)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1】阅读语句,结合加点词,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 并不惊动主人。
【2】文章第(8)段,写到老白梦到“李三老爷点了翰林,到文昌阁拈香”的情节有何用意?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文中描写了不少的乡土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为什么以“收字纸的老人”为题?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内容,简要阐述。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珍妮闻到厨房有一股腐烂物的气味。通过观察她发现气味来自于水槽下面的一只桶里,那里盛满了散发着臭味的水。一旦她倒掉桶里的水,臭味就随之消散。但是,一会儿工夫,桶里就会再次盛满带臭味的水。如果珍妮不断地通过倒水来解决问题的话,我们谁都不会夸她聪明。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找到漏水的管道,并且将它修好,因为它才是不断积水的根源。
生活中很多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请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