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实施“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患者就诊时间可节省大约20%左右。

B.望着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游览者无不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雄奇。

C.南昌开往赣州的高速列车即将出发,列车上的几个孩子露出快乐的心情。

D.由于受阴雨天气影响,使得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没能欣赏到“金星凌日”的奇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黄发垂髫的儿童,大家都被这真挚的情谊感动了,纷纷流下了眼泪。

B.为了看日出,徒步登山队员趁者夜色早早爬上泰山顶。他们登峰造极的精神真让人钦佩。

C.领导们应该未雨绸缪,正确防范问题的出现,而不是出现问题以后亡羊补牢。

D.交通网络飞速发展,铁路桥梁鳞次栉比,人们出行方便快捷。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yùn 咄咄(duō)逼人   酝(liàng)     淅淅()沥沥

B.(cuì)   ()笑   证据确(záo)   ()谷

C.()志 热(cén)   干() (hōng)堂大笑

D.(shǒng)恿 (juàn)伏 (zhēn)怪 女()造人

4、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敬称,“家慈”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母亲的谦称。

C.“他能走路了”的“能”是动词,“他觉得特别痛快”的“觉得”是名词。

D.“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在语境中是表示煮很久的意思。

5、以下句子中属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一项是(  )

A.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紧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

B.“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C.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D.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

6、在下面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④③①②

C.④②③①

D.③①④②

7、将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句意正确、合理的一项是(     

《训俭示康》有言:“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美学。近年来,追求简约适度的生活理念渐成潮流。在物质丰盈的今天,洗尽铅华、摆脱心为物役的束缚,才能更接近生活的本真。

①践行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   ②提倡节俭不是抵制消费③而是强调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   ④更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A.①③②④

B.④②③①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乙】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修苦读》)

【注释】①孤:小时候失去父亲。②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③闾(lǘ)里:乡里、邻里。④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

【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两处)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乎(同“悦”,愉快)

B.思而不学则(倦怠)

C.其稍长(等到)

D.荻画地(介词,用)

【3】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及用法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示例:人不知不愠

A.相委

B.曲肱枕之

C.温故知新

D.狼亦黠矣,顷刻两毙

【4】下列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老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不是更快乐吗?

理解:体现了学习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

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理解: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C.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翻译:还没抄完,他就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了。

理解:写出了欧阳修书写很认真、速度慢,但记忆力很好。

D.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翻译:他小时候所写的诗歌文章,都是成人代笔完成的。

理解:欧阳修之所以能写出文采斐然的诗歌,其根本原因是他从小聪明过人。

【5】【甲】【乙】两文给你带来哪些启发?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9、按要求填空。

⑴《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 的一部书,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⑷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⑸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栀子花,旧庭院

许冬林

①我很喜欢白花的灌木类花树,像茉莉、木槿、栀子……开起花来,一朵朵都是心思简静,悠然芬芳。

②童年时,我家有一棵单瓣栀子,大伯家有一棵重瓣栀子,都是姑姑出嫁前栽的。花树长大了,开花了,我和堂姐刚好到了戴花的年龄。

③那时候,每天早晨,母亲已经将带露盛开的栀子花掐回来,就给我梳辩子藏花。我坐在窗台边的椅子上,闻着花香,觉得晨晓潮凉的空气都有般勤待我的情意。我戴着洁白的栀子花,穿着杏黄色的连衣裙,背着小书包,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觉得整个世界都很美。觉得自己是只白色的蝴蝶,幻作了人形,来人间游览,处处都有新奇和感动。多少年过去,我一直觉得那段时光最有人间的美意。

④少年时读过一首古诗: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结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读过就喜欢得要命。成家后,住公寓楼,住在楼上,养花不易。幸的是住一楼的邻居家有个庭院,院子里栽有栀子花。我就有福气了,时常傍在阳台边,享受那摇荡蓬勃的花香,领受那饱满甜蜜的情意。后来,又贪心,终于抱回一大盆的栀子花,养在家里,一养多年。养到后来,就像养了一个女儿,一边欢喜一边念念放不下。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灿然开放。我们枕着花香入睡,浮游在花香里饮食起居,世事悠然,无哀无忧。

⑤有一年,在北京的一处广场边,看到人卖花,其中就有栀子花。那花枝叶稀疏,花开胆怯,眉目之间甚是楚楚可怜。可能还是气候和水土的原因,养得不够丰润有神采。我彼时离家已有些日子,再见栀子花,如遇流落在此的故人,又感动又心酸。身边有一位西北长大的朋友,我问他,知道那是什么花吗?他一脸懵懂茫然。他说他们那边没有栀子花,也没有莲藕,没有菱角……我听了,替他遗憾半天。我一直以为,有家的地方,就有栀子花,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栀子花。人总要在水气和花气里长大。

⑥我奶奶年轻时守寡,她自觉是个不幸的人,自此穿衣再不穿艳色,连从前的绣花鞋子也摁进了箱底。但是,却一辈子保持着戴栀子花的习惯。初夏的浓荫下,坐着一位身穿藏青色斜襟褂子的老人,她头发绕在脑后,绕成一个扁圆的髻,髻边斜插一朵栀子花。她颤颤走动在树荫下,一阵一阵的香气软软袭来。戴花的奶奶,有着观音一样的慈悲温和的美。

⑦栀子花,开在南方多雨的庭院里,开在简洁庸常的平民生活里。她多像一个素色的女子,没有遗世独立,也不轻易伤感。她只以一种温婉清美的姿态,将一种小格局的生活撑得格外饱满,撑得别具情味。

1通读全文,说说南方的栀子花有哪些特点?

2作者在第④小节引用古诗有什么用意?

3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録叶里,灿然开放”一句。

4第⑤段加下划线词语“又感动又心酸”是否矛盾?为什么?

5文章一直描写是“栀子花”,第⑥段对“奶奶”的描写是否多余?说明理由。

11、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①2021年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②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这位老人,就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③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④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这是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的评价。“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是农民朋友的赞誉。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⑥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⑦“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⑧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⑨“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⑩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他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新华社长沙5月23日电有删改)

【1】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从什么角度对人物进行刻画?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⑩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3】选文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袁隆平把毕生精力用在水稻研究上的原因。

五、作文(共1题,共 5分)

12、写作。

你那一刻的馈赠,

宛如秋夜的流星,

在我生命深处点燃了烈焰。

——泰戈尔《流萤集》

请以“你点燃了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校刊投稿。

【写作要求】①叙事完整且条理清楚;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