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伤仲永》叙议结合,标题中的“伤”流露出对天资聪慧的方仲永最终沦为普通人的惋惜。
B.鲁迅散文集《呐喊》中的《社戏》一文,用写意的笔触描写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 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是一篇充满了江南水乡气息的诗意散文。
C.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里紧紧抓住四位名作家在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用极精到的语言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D.《孙权劝学》中开篇吕蒙找借口推脱学习和后文吕蒙的巨大转变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B. 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C.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D. 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些国家。
3、下列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也可能不期而至。
B. 一双球鞋、一个篮球、一套校服……这些在城里孩子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却是那些生活条件艰苦的留守学生深埋心底的梦想。
C. 日寇在南京制造的耸人听闻的大屠杀,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D. 真是心有灵犀,我正犯愁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你都替我想好了。
4、祥子经历过 次买车, 次失车,并最终堕落到生活的谷底( )
A.二 一
B.二 二
C.三 二
D.三 三
5、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取缔dì 深宵xiāo 涉足shè 锋芒毕露1ù
B.烦琐suǒ 胸脯pú 迟顿dùn 气冲斗牛dǒu
C.亘古gèn 粗拙zhuō 侮辱wú 怏怏不乐yàng
D.炽热chì 闲遐xiá 呜咽yè 以身作则zé
6、下列句子与例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在遥远的大海上,那里海水蔚蓝得像最美丽的矢车菊,清澈得像最纯洁的水晶。
A.一丝苍白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牡丹,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B.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C.阿拉尔海上的岛屿,就像平底锅里的煎饼一样,平平地排在水面上,岛屿的边岸低得几乎看不见了,岛上什么生物也没有。
D.“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乡下人不代表诗情画意,却孕育着梦想和希望。
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应该防止类似老人跌倒没人敢扶的情况不再发生。
B.由于屠呦呦今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中国的中医突然渐渐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C.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素质的重要标准。
D.这次送温暖活动中,社会各界给贫困山区学生捐赠了一批衣物、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人不堪其忧(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对于交友的态度与交友的原则,孔子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有很多有关交友、待友的名言、警句、故事和论述,除上文选段里对“朋友”的论述外,请你分别写出与“交友”或“友情”相关的一个成语,一句古诗,一句名言。
成语:_____________ 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言:__________________
9、默写填空。
①《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爱莲说》中用来比喻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陶渊明的《饮酒》中表现作者悟出人生真正的意义,悟出返朴归真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⑥《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⑦鲁迅的《自嘲》中写出其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谁的微信
蒙福森
①那天,老高在上班。近来单位的事特别多,特别烦。老高正忙着,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一下,老高拿出手机一看,儿子发来的。老高的儿子在外地读大学,已经大四了。
②“老爸,下班了?”
③老高回复:“没有,正忙着呢。”
④“您和老妈还好吗?”
⑤老高蓦然一怔,回道:“好,都好。你呢?好吗?”
⑥“我啊,很好,我每天跑步,上课……过几天我要参加学校篮球比赛……”
⑦老高看着手机里大段大段的文字,心想:今天儿子咋回事了?太阳打西边出来啦?
⑧老高有些茫然。
⑨儿子继续发微信,一条接一条,老高看得眼花缭乱,没来得及回复,另一条又来了。
⑩老高懵了。
⑪老高去了一趟卫生间,洗了一把脸,好让头脑冷静下来。洗过脸后,脑海里突然间跳出一个念头来——接下来,他该问钱了吧。
⑫“老爸,我想买台电脑用来学习。给我打三千块钱,好吗?”
⑬老高在心里窃笑了一下,回道:“好啊。你什么时候要?”
⑭“当然是现在啦。”
⑮“可我正上班呢,忙得很,没空。下班再打给你好吗?”
⑯“好。你什么时候下班?”
⑰“十二点。”
⑱手机终于像一匹奔跑了很久的马,暂时安静下来了。下班后,老高刚回到家,怎么还没打钱啊?我在街上,等着买电脑呢。”
⑲老高立刻回了一句:“等等。”老高对老婆桂芬说:“儿子来微信了,要钱买电脑呢。”
⑳桂芬说:“那赶紧打给他呀。”
㉑老高说:“可我怀疑这不是咱们儿子。和我微信聊天的,应该是一个骗子,他捡到了咱儿子的手机。想敲诈一笔!”
㉒桂芬大吃一惊:“这、这是怎么回事啊?你咋知道是骗子?你打儿子电话啊!”
㉓老高说:“打了,没接。和他微信聊天,他就聊。”
㉔桂芬说:“打儿子辅导员的电话,跟儿子联系。”
㉕辅导员的电话打通了,联系上儿子后,儿子说,正在上课,本想放学后再打电话告诉你们。
㉖老高说,有人捡到你的手机了,想诈骗一笔钱呢。
㉗儿子哦了一声,没说几句就挂掉了。老高说:“看见了吧,这才是咱儿子。”
㉘桂芬觉得奇怪,问老高:“你咋知道那不是咱们儿子?”
㉙老高打开儿子的微信给桂芬看:“这几年儿子在上海读大学,你什么时候见过他主动问候我,并和我聊这么多话——每次,写了多少字,苦口婆心,他都草草地简单回复几个字:‘嗯’‘哦’‘知道了’等等。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热情的儿子,跟我聊了这么多,果然是骗子!”
㉚桂芬叹息:“谁让你和儿子有代沟有隔阂啊!从小到大,你和儿子说过多少句话?”
㉛老高沉默下来,有些伤感。
㉜桂芬安慰他:“唉,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你别往心里去。”
㉝老高很不高兴:“年轻人就是这样吗?”
㉞“你发什么火,你不也是这样——你跟你父母一年到头聊过几句话?你关心过他们吗?你有多久没去看望他们了?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桂芬瞪了老高一眼。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
㉟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老高的心里,湿漉漉的。老高冒雨来到一栋旧楼,提着大包小包,老高望着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门,百感交集,轻轻地敲了一下,一下,又一下。
㊱“谁呀?”屋里,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出来。
㊲那是老高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的声音。
㊳“爸,是我……”老高靠在门框上,不由自主地,脸上泪水肆意流淌。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老高是一个渴望得到儿子的关爱,但又和儿子存在代沟与隔阂的父亲形象。
B.老高在儿子的冷漠和妻子的蛮横霸道的双重逼迫下,最后不得不冒雨前往父母家暂避。
C.本文大量采用对话描写,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推动情节发展。
D.文章以老高“脸上泪水肆意流淌”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2)文中老高和儿子,老高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折射出什么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孩子,你可为改变这种现象做出哪些努力?
1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迷局
①瓜园里,南瓜的小苗刚刚露头时,萤火虫就拿它当鲜嫩的点心来啃食,几只莹火虫就能把它啃得麻麻点点,让可怜的南瓜苗断了生机。
②农场的老周为我们示范怎样为柔弱的小苗驱赶萤火虫:他从镇上学校食堂里搜罗来成筐的鸡蛋壳,用火钳夹着,逐一在火苗上燎烤,直到鸡蛋壳发出微微的焦气。然后,他再搜罗一些竹筷,钳断筷子做成小棍,在南瓜苗的近旁用小棍支起烧焦了的鸡蛋壳,如同撑起一顶顶迷你的华盖。
③萤火虫惧怕焦蛋壳的气味,有了这个防护措施,它们就避而远之了。等南瓜苗长大,伸展出日新月异的牵藤,叶子转眼间比巴掌还要大,农人们就不管萤火虫来不来吃了。喷杀虫药的办法是他们绝对不喜欢的。夏日的菜园,怎能没有萤火虫飞舞?在农场里,萤火虫绝对不算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害虫,根本不需要用农药来喷杀。
④南瓜开花了,农场小孩的夏日游戏,就是蹑手蹑脚走近南瓜花(一般是雄花),右手将花瓣口猛地拢紧,左手掐下花柄,数只萤火虫就由此“入瓮”了。回家后用瓶子把萤火虫装起来就成了蚊帐里的一盏小灯——亮莹莹的幻想之灯。这种捉虫法,就像跟萤火虫做游戏。被孩子折下来的南瓜花,虽然已经被萤火虫啃出小洞,也会被裹上面糊油炸了当茶点,不会浪费。
⑤相比之下,喷药是最没有长远眼光的做法。吃了被药放翻的虫子,鸟雀也会中毒的。鸟雀遭毒杀,大自然原本不动声色勾连着的生物链被粗暴地扯断,第二年的虫害会变本加厉。
⑥但鸟雀也是要防的。以梨为例,如果不防鸟,梨子长到兵乓球大小,就会被鸟儿东一口西一口啄出很多洞。梨子还在幼年时期,就毁了。因此,梨子结出来没多久就要被套上小袋子,隔一段时间还要换大袋。这是相当考验人眼、心、手能否合一的体力活:每个人肚子上系一个褡裢式的围兜,纸袋就放在围兜里,左手拿出一小沓纸袋,右手飞快地抽、套,用订书机“咔嚓”一下封口。专注的熟手,扛着沉重的铁梯爬上爬下,一天能套十来棵树、数千只梨子。可有一件事相当奇怪:就算藏到枝条缝隙里的梨子,他们套起来也没有一个漏网的,但偏偏漏过了向阳面的几只梨。
⑦梨园老板说:“那是给鸟留着的。梨不留,鸟不来,梨园里的害虫就会泛滥成灾。”
⑧套了袋子也不解决问题?是的,因为梨子需要呼吸,袋口不能封得太死,食心虫完全有缝隙钻进去。这样,套了袋还需要除虫。而除虫就要去袋喷药,那可耗费人工。
⑨于是,最好的办法还是留下向阳处最醒目、最甜美的果实,邀请吃虫的鸟儿来驻留。鸟雀的啄食,肯定也除不尽所有的害虫,但有什么关系?有虫眼的梨子收下来,就不卖了,秋天他们会自己熬一些秋梨膏来吃。
⑩农人讲不出“和谐共生”之类的大道理,他们只知道梨子、鸟雀、害虫之间的微妙牵制是大自然布下的迷局,他们宽容地笑着说:“要留有余地,因为大家都要过下去。”
【1】下列关于“南瓜与萤火虫”的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南瓜长出牵藤后,叶子比巴掌还要大,农人们就越发想办法防治萤火虫。
B.农民把鸡蛋壳烧焦,在南瓜小苗的近旁用小棍撑起一个个小鸡蛋壳,可驱赶萤火虫。
C.南瓜开花了,小孩子们右手将花瓣口猛地拢紧,左手掐下花柄,可以逮住萤火虫。这种捉虫法,就像跟萤火虫做游戏。
D.萤火虫不是对南瓜危害最大的害虫,夏日的菜园,有萤火虫飞舞是正常现象。
【2】下面关于农人们“留下向阳处最醒目、最甜美的果实”的理由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喷药,大自然原本不动声色勾连着的生物链会被粗暴地折断,第二年的害虫会更加厉害。
B.如果套袋子,梨子结出来就要被套上小袋子,隔一段时间还要换大袋子,费时费力,而且这种体力活相当考验人的眼、心、手能否合一。
C.即便是套了袋子也不解决同题。因为梨子需要呼吸,袋口不能封得太死,这样食心虫可以钻进去。套了袋还需除虫、喷药,耗费人工。
D.梨不留,鸟不来,梨园里的害虫就会泛滥成灾。这是农人们利用动物的食物链来防治害虫的好方法,也符合“和谐共生”自然法则。
【3】下列对文题“大自然的迷局”的理解,与文本表达意图相符的一项是( )
A.为什么烧焦的鸡蛋壳,可驱赶萤火虫?文中没有交代,这是一个迷局。
B.喷洒农药可以彻底地清除当年的害虫,可农人们为什么不使用这种方法呢?
C.农人们邀请吃虫的鸟儿来驻足。但鸟雀的啄食,肯定除不尽所有的害虫,那农人们还会想什么办法呢?
D.梨子、鸟雀、害虫之间的微妙牵制关系看似迷局,其实就是生物在食物链上体现出来的共同规律。
12、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取得超人的成绩,是惊喜;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是惊喜;体会到一种真情,是惊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发现,是惊喜……惊喜,源于坚持,源于智慧,源于热爱……
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和戏剧外);②要写出真情实感;③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