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1)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2)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3)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4)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A.比喻 比喻 对偶 对偶
B.比喻 拟人 对偶 排比
C.拟人 拟人 排比 排比
D.拟人 比喻 排比 对偶
2、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其内容主要是记载汉末到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B.《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由战国末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诗经》并称“四书”。
D.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等。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学生我认真读过老师您的拙作,对您在文章中的一些高见十分佩服。
B. 我至今还惠存着您送我的“翰墨书香,家国天下”这幅书法作品。
C. 王强同学从班主任杨老师手里接过获奖证书,然后说:“感谢您的厚爱。”
D. 贵校师生热情地请我作报告,校长亲自在门口恭候,使我深受感动。
4、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沥尽心血;长城站落成以后,这位钢铁汉子也流泪了。
B.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司马迁是当之无愧的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C. 我们不要把精力全放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而要从大局出发,大处着眼,统筹规划。
D. 小明这次期中考又是全班第一名,这都是他平时不断努力的结果,真是可歌可泣。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耳朵里有不可言说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B.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C.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D.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总是那样咄咄逼人,遇到谁都一样。
B.秋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让人有些压抑。
C.在几百米深的峡谷之上修建的普立大桥,施工技术真是巧妙绝伦。
D.小明的手指不小心被划伤了一个小口子,医生很快就帮他处理好,真是妙手回春啊!
7、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春夜洛城闻苗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第一句中“暗”主要表现笛声暗送,似乎特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触动其离愁别恨。
B.第二句中“满”字由“散”字引出,二者联系紧密,写出其城之静,表达了诗人思乡心切。
C.第三句中运用“折柳”典故,表现了诗人的思乡情怀。
D.第四句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其中“故园情”与 第三句中“折柳”相照应。
8、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蒙辞以军中多务(告辞)
B. 治经为博士(研究) 但当涉猎(只是)
C. 蒙乃使就学(才) 及鲁肃过寻阳(经过)
D. 卿今者才略(现在) 肃遂拜蒙母(终于)
【2】选择对下列加点字用法或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B.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又数刀毙之
C. 结友而别 学而不思则罔
D. 但当涉猎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下面对文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
B.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初吴县的阿蒙了。
C.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人分别三天,就更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兄长你怎么了解这件事情这么晚呢?
D.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你说有很多事务,怎么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益处。
【4】下面关于《孙权劝学》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宋(朝代)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C. 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感情,也从正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D.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9、古诗文默写
走进语文的世界,我们与先贤哲人跨越时空沟通。我们和李白秋夜行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峨眉山月歌》),眼前是月映清江的美景;我们与李益登楼闻 笛,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上受降城闻笛》),感受戍边将士绵绵不绝的乡愁; 我们进入陆游的风雨梦境,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 受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我们与岑参登高,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军九日 思长安故园》),想到的是饱经战争忧患的故乡和人民。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出卧室,走到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远处望是整齐、灿烂的,如安卧的长龙波光粼粼;近处看,是柔和、恬淡的,如沉思的哲人忧郁静谧。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那是一盏煤油灯,尺把半高。油灯之简单简直无法描述:下面是一个如老式的新华字典大小的木座,木座的中间是一根木棍,木棍的顶端是一个碗状的铁盒,铁盒里是一个用过的墨水瓶,墨水瓶里倒上煤油,瓶盖上插一根圆珠笔芯粗细的铁芯,在铁芯里穿一根棉线,煤油浸润棉线,便可以点燃。在我的记忆中,这盏灯一直伴随我长大成人上大学离开家。
④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虽然比四十多年前好过了若干倍,但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照亮的是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并陪伴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面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我觉得,多读点书,心里会点亮一盏灯,因为这盏灯,人的心里会少了阴暗多了光明,少了计较多了宽容,少了忌恨多了悲悯,少了浮躁多了深沉……也许这是我相思灯的又一缘由或写完这篇短文后的意外收获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文中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3】说一说第⑤段在全文的作用。
【4】以“灯如红豆”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11、阅读下面课文《说和做》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就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⑪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⑫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⑬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⑭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第①②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2】文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
【3】选文⑫段中划横线句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12、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如果你渴望健康和美丽,如果你珍惜生命的每一寸光阴,如果你愿为世界增添晴朗和快乐,如果你即使倒下也面向阳光,那么,请锻造心情,让我们以沉稳、宁静、广博、透明的心覆盖每一个清晨和傍晚。
请你以“心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书写清晰工整,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