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叙写了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小说大量使用北京口语,还有一些关于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小说的经典作品。
B.《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我们家保姆,她姓长,又高又瘦,她迷信唠叨,令人厌烦,但她为我买来了《山海经》,让我对她产生新的敬意。
C.“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绍兴,我们同去。”这是范爱农在绍兴光复后的第二天上城时对鲁迅说的话,可见革命胜利后他内心的无比喜悦。
D.罗刹捶着胸膛骂道:“那泼猴赚了我的宝贝,现出原身走了!气杀我也!”罗刹女生气的原因是孙悟空假扮了牛魔王,从她手上骗走了芭蕉扇。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难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得到一笔赔偿,尽量减轻损失。
B.《水浒传》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书中的许多段落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C.不少作家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几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D.班长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可歌可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气若游丝了。
B.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C. 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
D. 我发疯似的跑上楼,猛砸主任办公室的门,他不在,我心有灵犀地知道他在哪儿,就飞跑到存放眼睛的那个小房间,他果然在里面,看着大屏幕。
4、下列词语的书写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不以为然 深恶痛绝 浩浩荡荡 酣然入梦
B.天涯海角 不期而至 海市蜃楼 姗姗来迟
C.语无伦次 忧心忡忡 祸不单行 苛捐杂税
D.悲天悯人 大厅广众 颠沛流离 如释重负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凹凼(dàng) 燕然(yān) 揩桌子(kāi) 忍俊不禁(jìn)
B.偎琐(wěi) 萋萋(qī) 马嵬坡(wéi) 兀兀穷年(wù)
C.修葺(qì) 亘古(gèn) 丁卯年(mǎo) 锲而不舍(qiè)
D.鞍鞯(jiān) 菌子(jūn) 晌午饭(shǎng) 冏乎不同(jiǒng)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最后,“嘀—”随着哨声响起,裁判______了比赛。
②菜籽油里面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人体______的脂肪酸。
③朋友是一把伞,______不能遏制狂风恶浪,也能撑起一方晴空,让你倍感友谊的真诚。
A.终止 必须 虽然 B.中止 必须 虽然
C.中止 必需 即使 D.终止 必需 即使
7、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谰语(lán) 猥琐(wěi) 羸弱(léi) 怏怏不乐(yāng)
B.麂子(jǐ) 震悚(sǒng) 殷红(yān) 忍俊不禁(jīn)
C.修葺(xǐ) 毋宁(wù) 嗥鸣(háo) 屏息凝神(bǐng)
D.孱头(chán) 告罄(qìng) 污秽(huì) 心有灵犀(xī)
8、文言文阅读
【甲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文】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编纂的编年体史书。
B.甲文写鲁肃、吕蒙富有风趣的对话,正面表现吕蒙惊人的长进,是全文最精彩处。
C.文中“孤”为王侯自称,“公”是对男子的尊称。
D.乙文“亦……不亦……”句式强调了反问语气,但仍然透露出陈尧咨的盛气凌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卿今当涂掌事
(2)及鲁肃过寻阳
(3)公亦以此自矜
(4)以我酌油知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4】这两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示,请分别写出来。
9、默写。
(1)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农家丰收的欢乐气氛,表现出农民的热情好客。
(4)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虽已辞官还乡但仍心系国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成各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⑤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⑦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⑧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⑨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1】文章中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总的评价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去加以表现的?
【2】本文的语言平易质朴,那些旧事在作者笔端娓娓道来,有种醇厚的味道。请从下列两个句段中任选一个品析。
(1)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2)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3】叶圣陶先生在文章的语言风格上有什么要求?
【4】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怎样的感情?试结合一处细节加以体会。
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生活轨迹
①我已经差不多10年,没有走进麦当劳了。
②此前我常去,因为儿子小时候特别爱吃西式快餐。离我家不远的这家麦当劳店,就成了我常带他去打牙祭的地方。路边靠窗的第二个座位,是我们父子俩常坐的位子。他吃,我看着他吃。
③最后一次陪他去吃麦当劳,是他初中一次考试后。自那之后,我虽然经常路过,却再也没有跨进去过半步。路边靠窗的第二个座位上,偶尔也会坐着一对父子,像我和儿子当年一样,儿子吃,父亲看着他吃。
④与大多数的孩子一样,儿子小时候,也特别喜欢去动物园玩。老家的动物园很小,动物不多,连狮子和老虎都没有,但儿子还是喜欢得不得了。后来,我们全家搬到省城,第一次带儿子去那么大的动物园,把儿子乐坏了,兴高采烈地玩了一天。因为儿子热爱动物,我们一家人出外游玩,不管到哪儿,动物园都是必去的景点。
⑤儿子上中学后,学业紧张,我们再也没有过全家出动一起去动物园了。
⑥儿子读的初中在一条巷子里,对面是一个很大的居民小区。从大路拐进去,一边是绿地,另一边是各种各样的店铺。因为离家远,每天都是我开车接送儿子。晚上去接他放学,比较费时间,因为我到了,他却未必下课放学,只能在校外等。干等无聊,便闲逛、闲看。边上的两家书店、一家文具店、两家小吃店、三家小卖铺,还有一家理发店、一家水果店、一家快餐店……我都弄得非常熟,比我自家小区门口还要熟悉。我的身影,一次次穿梭在这个熟悉的地方,很规律、很频繁,仿佛会一直这样,永远这样。
⑦3年后,儿子初中毕业去读高中。自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去过儿子初中的学校以及那条巷子。那条巷子依然是热闹的,只是换了一茬人又一茬人而已。
⑧儿子上的大学,在成都。在此之前,我没有去过成都,甚至连四川都没有到过。儿子去报到,我和妻子都去了。与其说是我们送儿子去读大学,不如说,我们是趁机到四川旅游。虽然同样是第一次到成都,但儿子却像个老练的主人一样,领着我和他妈妈,看他们学校,游杜甫草堂,逛宽窄巷,那一刻,恍然觉得,儿子长大了。他正如那羽翼马上要长满的雏鹰一般,即将展开翅膀飞到那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⑨如果把我们的生活轨迹标注出来的话,你会发现,你的轨迹其实就是孩子成长的轨迹;反过来,孩子的足迹,亦正是你反复踏足的地方。
⑩前几天,偶尔路过儿子读的小学附近,校园依旧,十几年前的那一天,我就是顺着这个墙根,牵着儿子的小手,送他走进这所学校的大门的。我仿佛依稀看见,石板路上,一个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孩子,走在梧桐树荫下,走向远方。
⑾你和孩子轨迹重复的地方,是你的陪伴。陪伴越多,爱越浓。
【1】文章记叙了“我”陪伴儿子的生活轨迹。阅读①——⑧段,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 “我”的生活轨迹 |
儿子小时候 | “我”常去家附近的麦当劳,陪儿子吃快餐 |
儿子小时候 |
|
儿子读初中 |
|
儿子上大学 | 送儿子去读大学,游玩四川 |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他正如那羽翼马上要长满的雏鹰一般,即将展开翅膀飞到那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3】文章以“生活轨迹”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2、作文。
题目:严格,成就别具一格的自己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②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行文流畅。
(注)作文是遵循下列要求:①不要使用网络语言;②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③文中如出现校名、人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小刚、小志、小芳、小晶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