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拼音,写词语。
qǐ pàn rì kòu mái zàng chuǎn xī xiāng jiā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填空、
本文是一篇书信,书信通常包括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一句中,两个“多么”充分表达了巴金爷爷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比一比,组词语。
淘(___) 毯(___) 噪(___) 堵(___) 暴(___)
陶(___) 毡(___) 燥(___) 睹(___) 爆(___)
陡(___) 呻(___) 费(___) 困(___) 勺(___)
徒(___) 伸(___) 废(___) 因(___) 匀(___)
4、字义分得清。
“御”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___部,再查______画,“御”第十一笔是______。在字典中的意思是:①驾驶(马车)。②与皇帝有关。③抵挡。④封建社会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和使用。“抵御”中“御”的意思是________,根据这个意思还可以组词________:“吾执御矣。”中“御”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
5、照样子,选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字写在横线上。
例:字正腔园 圆 | 别出新裁 | 全神惯注 | 暴露无疑 |
6、阅读理解。
古诗阅读。
七 夕①
[唐]李商隐
鸾扇②斜分凤幄③开,星桥④横过鹊飞回。
争将⑤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⑥来。
(注释) ①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说牛郎和织女这天在天河的鹊桥上相会。②鸾(luán)扇:上面绣有凤凰图案的掌扇。③凤幄(wò):闺中的帐幕;绣有凤凰图案的车帐。④星桥:鹊桥。传说七夕这天所有的喜鹊都飞往天河,为牛郎和织女相会搭桥。⑤争将:怎把。⑥一度:一次。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争将世上无期别。(_____) (2)换得年年一度来。(_____)
【2】“星桥横过鹊飞回”的意思是( )
A.喜鹊们从星桥上飞回来了
B.天上的喜鹊为牛郎织女双星架桥回来了
C.喜鹊看到星桥飞回来了
D.搭长桥的喜鹊们还没有完工
【3】这首古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本诗中表现他们在天上相会的美好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发出的沉痛感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四首诗,各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的情景。按节日的顺序,给四首诗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④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①②④③
D.④②③①
7、完成古诗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1】用“________”画出表现诗人“喜欲狂”的诗句,再说说他“喜欲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他被人们称为“________”。这首诗主要描绘了________的情景,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认真抄写本诗中你最喜爱的两句,并写出它们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你认为诗句中哪个字或者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诗句后,尝试想开去: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
9、静静地等待
①西藏在我心目中是个神秘的地方,一直让我魂牵梦绕。一次,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里。这里的天湛蓝湛蓝,洁净如洗,脚下的雪域高原是一片圣洁的土地。
②我们的向导是位名叫扎达嘎仁的小伙儿,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机灵劲。他二十多岁,开着一辆绿色的吉普车。一路上,他不停地为我们介绍西藏的风土人情、地域风光,时不时为我们哼唱一段韵味十足的藏族小曲。透过车窗,圣洁的雪上女神似乎在向我们招手,洁白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幻着艳丽的色彩,我似乎进入了一个魔幻般的梦境。
③突然,一个急刹车。我不由得大喊 出什么事啦 嘘 扎达嘎仁将食指靠近嘴唇 示意我别出声 然后,伸手指向公路一侧。只见一群群藏羚羊从远处赶来,聚集到公路旁边,大约有四五百只。扎达嘎仁向我们介绍,这些藏羚羊大部分都有身孕,它们是想穿过公路,到藏北一个叫色林错的地方去。那里水草丰美,适合它们产崽、哺乳。我们静静地等待着。
④这时,一只头羊试探着向公路上走了两步,又停住了脚步。它警惕地抬起头环顾四周,还朝我们的车子看了看。过了一会儿,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它才放心地穿过公路。其余藏羚羊看到首领安全通过,纷纷向公路对面走过去。有趣的是,它们穿过公路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的,就是小的走在前面,大的走在后面,有条不紊,绝不争先恐后。四十多分钟后,最后一只藏羚羊才从容地穿过公路。这时,我们的车后已经排起了几百米的长龙,壮观极了。扎达嘎仁不无自豪地说:“这几年藏羚羊、野驴等一些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加,遇到它们穿越公路是常有的事,有时,我们要等上好几个小时呢!”他的嘴角上分明带着得意的微笑。
⑤高原人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那样的虔诚。静静地等待是雪域高原留给我的最美好的印象!
(注)藏羚羊:别名羚羊、西藏羚羊、长角羊等,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包括新疆东、西部、四川西部和西藏等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1】给第三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短文第一节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______)填序号。
(1)表现了西藏的美丽与圣洁。
(2)为后文表现高原人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品质作铺垫。
(3)说明了藏羚羊生活的环境优美。
【3】看到藏羚羊穿越公路的有趣场面,你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文题“静静地等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的父亲是个画家,会刻图章。他养蟋蟀,养金铃子小虫,还养过花。他会摆养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不精通。我特别佩服他。
□春天,父亲领着我们一群孩子到田野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用染了色的绢糊成的“蜈蚣”。放风筝用的线是结实而轻的胡琴老弦儿,这样风筝可以笔直地飞上天空。我们在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父亲会用玻璃制作别具一格的“建筑”。他先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然后一块一块地聚拢起来,在接缝处用胶水粘牢,最后做成了小桥、小亭子和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我们就把金铃子小虫养在里面,看着它自在爬行,振翅鸣叫,特别兴奋。父亲做的各种灯栩栩如生。他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灯;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用小刀在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碧绿的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了一个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我们得意极了。
□父亲十分关心我,但从不强求我。我小时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说只要努力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那时,我对写意花卉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父亲看到这些不像样的画,也从不生气,认为兴趣比画出一两幅好作品还重要。我小时候字写得不错,他建议我照着被誉为“魏碑第一”的《张猛龙碑》字帖再写写,到现在我写的字还真有“张猛龙”的特点。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学校要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乐呵呵地到学校给唱戏的同学拉胡琴,我们始终都是兴高采烈的。
□每每听到邻居、同学夸我父亲时,我也对他竖起大拇哥,赞叹道“:爸爸真好!”父亲微笑着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嘛。”
【1】边读短文边思考,照样子,简要填写表格。
段落 |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的言行 | 父亲的特点 |
① | ___________ | 多才多艺、爱好十分广泛 |
②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③ | 给别人看“我”的国文成绩;说“我”的数学及格就行;从不指点“我”画画,看“我”画得不像样子也不生气;建议“我”照着字帖练好字;给“我”和“我”唱戏的同学拉胡琴 | ___________ |
④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2】结合短文第③段的内容填空。
(1)父亲十分关心“我”,他的行为都隐含着深层的意思,表现在:他帮“我”树立自信心、( )、( )、支持“我"关心集体等。
(2)父亲从不强求“我”的是( )
【3】结合全文思考,对题目“多年父子成兄弟”理解最准确的项是( )
A.表明父子相处久,身高越来越接近
B.表明父子相处久,关系亲密且平等
C.表明父子相处久,但沟通时不顺畅
【4】把短文中描写“我”或“我们”情感的词语按顺序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 )——畅快——( )——( )——兴高采烈——( )
11、阅读短文。
桐花声里燕子飞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树、槐树、楝树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的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楝花的牙瓣儿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梧桐树已露出了花骨朵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地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梧桐树是否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梧桐树上喃喃地说个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不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luō)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的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母亲在千里之外,我离屋后梧桐树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树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树,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树可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来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地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树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细雨汇成的涓涓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最终消融在世界的尽头。不知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有删改)
【1】在“我”的故乡,为什么大家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读了下面这句话,请你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横线上。(可从内容、修辞、情感等不同角度去批注感悟)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横线的句子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这样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母亲那碗腊八粥》,完成小题。
母亲那碗腊八粥
徐学平
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八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板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大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蹄下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他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个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还可以加入青菜、慈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个人喜好而定。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
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时,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有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1】第1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
A.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C.环境描写 语言描写
D.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2】第2自然段中,“竖勺子不倒”是什么意思?( )
A.粥很香甜
B.很稀
C.很浓稠
D.粥里插着勺子
【3】下列对第3自然段讲述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分析错误的是哪一项?( )
A.从全文来说,这一叙述方式属于插叙。
B.交代了腊八粥的来历,丰富了短文内容。
C.作者欲扬先抑,讲述了朱元璋的经历,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D.用朱元璋忆苦思甜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作者希望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的情感。
【4】下列对第6自然段加点的词语“温暖”的理解,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母亲熬粥用料讲究,又营养又保健。
B.腊八粥凝聚着母亲的浓浓的爱子之情。
C.粥是母亲辛苦熬制出来的,让人倍感温暖。
D.粥的味道特别香甜,在寒冷的日子里让人身暖心暖。
【5】与小时候的腊八粥相比,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这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详细描写的是哪一部分内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非连续文本阅读
材料一:
如今在地铁、公交车里的上班族,几乎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用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低头族”。如今,“低头”早已不是一种现象,已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材料二:
由于看手机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许多人不知道如何与家人交流,视家人如空气般不存在。据《半岛都市报》报道,青岛张先生家人聚餐时,孙子孙女只顾玩手机而冷落了家里的老人,惹得老人愤而摔盘离席。
【1】根据材料一判断,低头族的人群不包括( )
A.地铁里一直看手机的人。
B.公交车上玩手游的人。
C.地铁里拿笔记本电脑上网的人。
D.晚上看电视的妈妈。
【2】根据材料二填空:
张先生家的老人摔盘离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从两则材料中,你获取的信息是:___________
【4】生活中,你遇到过或者听说过因为玩手机或电脑游戏引发的矛盾吗?请列举一个事例,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请你写一份倡议书。
要求:
(1)注意倡议书的格式;(2)标题要鲜明;(3)正文写清楚倡议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拓展阅读。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儿。”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我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了,跑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我喘着连茶也喝不下。鲁迅先生就问我:“有什么事吗?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海婴一看到我非拉我到院子里和他一道玩不可,拉我的头发或拉我的衣裳。
你为什么他不拉别人呢?据周先生说:“他看你梳着辫子,和他差不多,别人在他眼里都是大人,就看你小。”许先生问着海婴:“你为什么喜欢她呢?不喜欢别人?
她有小辫子。说着就来拉我的头发。”
【链接材料】: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到的周先生是_______,他的原名是_______。
【2】画横线句子是对鲁迅先生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描写,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出先生倾听的认真,另一方面,“沉思”一词也能看出他对待生活中事情严谨的态度。
【3】从情节萧红和鲁迅一家人谈话到深夜,鲁迅嘱咐许先生一定让萧红坐小汽车回去,并且由许先生付钱。可以看出鲁迅关心萧红的
____________,流露出他对友人的___________。
【4】结合链接材料,对“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笑”是对两位先生的动作描写,“冲破”是神态描写,而“会心”则是对他们的心理描写。
B.“忧郁心境”是指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作者隐晦地告诉我们当时社会环境的压抑。
C.“笑”是对前文萧红所说的“天晴啦,太阳出来啦”的回应,说明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
D.这个笑容略含着作者和两位先生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
【5】写出两篇你本学期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镭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问蔡林:“我刚才提出的问题你会吗?我猜你是会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了“抗震救灾英模代表团”的报告,谁都佩服那些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的活动我们必须参加。(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老牛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富丽堂皇。 织女不喜欢。(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跟我学:扩句要先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然后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分,进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中的主要成分自己提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1.华夏子孙企盼你的归航。(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那漫长的岁月中,思念着你啊,香港;在那一串串的故事里,讲述着你啊,香港。(仿写句子)
在那漫长的岁月中,______着你啊,______;在那____________,______着你啊,______。
18、变魔术,改句子。
1.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
2.用打比方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完整、写具体。
一阵风吹过,枯黄的树叶就像
19、练习句子。
1.圆圆的盖帘儿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儿的饺子,像是两军对阵,隔着楚河汉界。
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用这种方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实,妈妈的眼睛似乎实在是太昏花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超市。(9分)
(1)读一读,用加点的字写话。
①承蒙您赏个明月来照明,但这样喝酒太冷清乏味了,何不把嫦娥请来?
②弟子从几百里外的地方前来拜师学道,纵然学不到长生不老的法术,要是能学到一点儿小法术,也可以有所安慰。
(2)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
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
(3)说出破折号的作用,并写一句。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递进 c.表示语音的延长 d.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难得来一趟,自由自在地洗衣个澡,也不多玩一会儿——哎呀!我的衣裳哪儿去了?
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我也能用其中一个作用写话:
21、作文天地
题目:我最喜欢 (元旦、春节、中秋节等)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晰。
3.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