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以来的观念认为,华夏居于中原,是天下的主导,夷狄处于边缘,为华夏的从属。十六国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通常以“中国”“华夏”自居,将东晋斥为“南裔(夷)”。与此同时,南方政权通过礼制改革,逐步树立“建康”为天下中心的观念,修订了“中国”的地理坐标,以南朝为“中国”。这些现象有利于( )
A.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推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奠定统一的社会心理基础
D.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2、1584年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舆地山海全图》(图),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刻印的西洋式世界地图。从16世纪下半叶起到17世纪,根据这一地图绘制的各种地图不断出现,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有十二种。此现象说明( )
《舆地山海全图》
A.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B.夷夏观念被抛弃
C.有识之士世界观的转变
D.新思潮开始萌发
3、2008年,针对农民工进城生活状况,某记者在江苏昆山采访了来自安徽、四川的共400名农民工(见下表)。据此可知
进城生活满意度占比 | 14%很满意 | 62%基本满意 | 21%不满意 | 3%很不满意 |
满意的主要原因占比 | 38%认为收入高于种田 | 34%认为可以接触新事物 | 21%认为利于子女教育 | 7%认为生活好于农村 |
A.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农业产值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C.市场经济改变以往生活习俗
D.择业情况折射价值取向变化
4、秦代奉行法家的法治思想,打击儒学,但在家庭中还是规定“不孝罪”,严禁子女控告父母。汉代为了维护父系家长制,汉律也规定“不孝罪”。材料表明( )
A.古代法律注重维护家庭伦理
B.中国古代的刑罚比较严苛
C.宗法观念不断强化父权地位
D.法家与儒家治国理念趋同
5、18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些州可自主决定征收的关税额,也可对外州的产品课税;一些没有外贸港口的州通过邻州港口进出口商品必须支付租税。由此可推知,当时美国( )
A.南北方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B.国内统一市场发展水平有限
C.联邦制权力结构存在缺陷
D.各州缺乏基本的经济自治权
6、下图是1944年《解放日报》刊登的木制画《马锡五调解婚姻纠纷案》。陕甘宁边区某庭长马锡五深入群众、多方调解、当庭宣判,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这一审判方式( )
①说明人民对边区政府的信任②推动了边区婚姻制度根本变革
③体现了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民主性④促进新民主主义司法制度完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部分历史学家对绍兴和议的评价是:除了一系列赔款以外,宋朝永久失去了原北宋仅有的关中、山西等养马场。没有战马的宋军只能依托长江、淮河被动防御,在中世纪重骑兵时代,理论上再无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也有部分历史学家认为:绍兴和议主要是换来了和平,给南宋朝廷带来了可贵的喘息之机。由此可知( )
A.历史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论莫衷一是
B.掌握充分的史料证据,可以厘清历史上的一些争论
C.历史解释要以史实为依据,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D.历史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结论
8、阅读198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1965年为100)变化情况表。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苏联( )
苏联 整体 | 俄罗斯 | 高加索地区 | 立陶宛 (波罗的海沿海) | 中亚 | ||
格鲁吉亚 | 阿塞拜疆 | 吉尔吉斯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
168 | 158 | 195 | 204 | 225 | 253 | 265 |
A.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大
B.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
C.重视民族边疆地区的开发
D.斯大林模式受到猛烈冲击
9、如表所示为1899—1904年清政府参与的国际公约一览表。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名称 | 签订时间、地点 | 中国批准或加入时间 |
《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 | 1890年7月5日布鲁塞尔 | 1894年4月1日 |
《航海避碰章程》 | 1889年华盛顿 | 1896年年底 |
《红十字公约》《改善战地军队伤员境遇的公约》 | 1864年8月22日日内瓦 | 1904年7日24日 |
A.外交近代化的趋势
B.利用国际法维护主权完整
C.开始融入国际社会
D.官员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10、如图《体操器具》刊登于1913年《儿童教育画》,用体操器械哑铃9只和球杆14支搭成五色旗和九角旗。该图隐喻的主题应是( )
A.袁世凯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
B.新文化运动得到民众积极响应
C.军阀割据造成政治分崩离析
D.强身健体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11、一战刚爆发时,中国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这场战争是正义与邪恶之战、公理与强权之战、君主专制势力与民主势力大决战。到20年代初,他们则认为这是资本家政府间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无产阶级巨大力量的展现
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C.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冲击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2、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遗址中发现有墓地和祭坛,大型墓葬随葬品丰富,以各种玉器为主,小型墓葬数量多,但随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用品陶器等;同时也发现了大型城址,城墙环绕古城四周且外围还有类似于护城河的水沟。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
①“蛋壳陶”是其代表器物②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③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④已经出现部落间的纷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3、宋神宗改革御史台制度,设置吏、兵、户、刑、礼、工六个察案,六案各由一名御史负责,分头对在京官署进行文书核查,纠举其行政过程中的“稽迟违慢”等失误。由此可知,这一改革( )
A.提高了官吏选拔标准
B.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减少了中央决策失误
D.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14、1938年6月,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了“边币”,作为国民党“法币”的辅币流通于边区境内,以满足市场交易时买卖双方找零的需要。“边币”的发行( )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动摇了国民党“法币”的地位
C.瓦解了日本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D.维护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运行
15、1979年11月26日,“名古屋决议”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截至1984年,我国已经加入52个国际体育组织,中国代表在15个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中国( )
A.“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B.开始步入世界舞台中央
C.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D.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16、下图所示是20世纪30年代初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出版处处长黄亚光发表的漫画。该作品反映了( )
A.革命统一战线日益巩固
B.党内的右倾错误得到彻底清算
C.土地革命斗争成效显著
D.“工农武装割据”得到全党认同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时人的言谈中,常见对生与死的追问与慨叹。有的名士喜听挽歌,有的名士在庭前植柏树。他们喜欢吟诵的古人诗句通常是“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林无静树,川无停流”等。这种现象的出现因于( )
A.魏晋玄学的不断发展
B.消积避世的无奈选择
C.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
D.政治局势的持续动荡
18、194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边区的民意机关和政府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在政权工作中,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把持包办。这一举指( )
A.表明中国社会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
B.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发展的需要
C.旨在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确立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9、“永徽初,敕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等……参撰《律疏》,成三十卷,四年十月奏之,颁于天下。自是断狱者皆引疏分析之。”下列关于材料中法律文件的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封建法典
B.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
C.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D.反映中央机构职责分明
20、汉文帝时“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谴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但由于地方监察体制不健全,加之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增长,汉景帝时,地方吏治已发展到“豪猾,二千石莫能制”的地步,直接威胁着政局的稳定。为此,汉武帝( )
A.在郡一级设监御史专掌监察
B.下令地方每年造计簿以作考核
C.在中央设监察御史纠察百官
D.分天下为十三州部设专员巡察
21、明初,朱元璋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其后,屡有开海、禁海之争:1567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据此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 )
A.海外贸易需求日益强烈
B.民间海上贸易渐趋兴盛
C.对外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D.海防建设不断受到关注
22、有学者根据历史文献指出,唐太宗三次出征高丽,无功而返,一个真实的傲慢的李世民显现出来了,军事行动也愈加失控。历史上对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其实表现了百姓对圣君的渴望。后世对现实不满,夸大了初唐时期的政治清明。这说明( )
A.学者好恶决定历史的评判
B.唐太宗文治武功受到毁谤
C.历史史料影响人物的评价
D.政绩才是评价皇帝的依据
23、古印度《梨俱吠陀》描述:“我是一个诗人,父亲操业医术,母亲用石磨谷,所事各有不同,同为求富与福,恰似觅草群牛,不限一地食物。”这说明当时印度( )
A.不同种姓社会等级固定
B.种姓与从事职业一致
C.种姓制度尚未完全成型
D.女性的家庭地位低下
24、克里斯提尼成为领袖后,第一步便把所有的居民划为十个部落,代替原有的四个部落;其次,把将四百人议事会改为五百人议事会,且规定每次召开议事会,各部落派出五十人参与,每位议员的在职时间只有一年。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城邦的行政效率
B.清除了贵族的政治影响
C.扩大了公民的参政范围
D.坚持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25、特点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___________政体,国王与议会并存,共同构成国家的政治体制。
(2)就国王而言,王权本身要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3)就议会而言,权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占___________地位。
26、建立
(1)政治前提:___________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基础。
(2)《三年法案》:议会至少三年召开一次,每届议会期限不得超过___________。
(3)《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继承顺序,且明确未来国王必须是___________。
27、英国世界地位的演变
28、填空题
(1)四大农书分别有《汜胜之书》《_________》《农书》《_________》。《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_________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1687年牛顿出版了《_________》一书,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_________》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29、1890年,美国的反垄断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旨中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均属违法。这反映出美国政府
A. 力图维护自由贸易秩序
B. 严格规范市场秩序
C. 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反对成立垄断组织
30、都城之味
两汉统一时期,代表中国政治中心而兼文化中心的有两个:一个是长安,一个是洛阳。长安代表的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洛阳代表的是中国稳定状态,南北的融合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
钱穆先生的话道出了两汉时期都城所体现的对边疆控制作用与对经济文化资源整合作用,根据所学填写下表,回答在之后的历代都城的历史变化中其中所折射出的重要含义。(需要史实与分析相互结合)
史实 | 分析 |
例:西汉首都长安 | 代表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 |
|
|
|
|
|
|
|
|
3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将下列“重要时期”与同时代的“重要史实”相对应(填写字母)。
32、观察下图,请将英文字母的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启蒙运动的中心 B.1812 年,拿破仑远征的国家
33、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文明成果中的代表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都有过重要影响。
完成下列提纲。(选择其中5个数字代码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①礼、②道、③敬天保民、④经学化、⑤法、⑥理、⑦哲学化、⑧法规化、⑨心古代儒家文化流变与外传
(1)儒学的源流(西周)
代表人物:周公旦(制度化)
核心思想:“ ”
(2)儒学的演变
①形成期(春秋战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道德化)
核心思想:“仁”、“ ”
②改造期(两汉)
代表人物:董仲舒( )
核心思想:“天人感应”
③重塑期(宋明)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王”( )
核心思想:“ ”
(3)儒学的外传
①辐射东亚
②远播西方
(4)若就提纲中的“(3)—②”展开陈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34、___________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毫无法律根据而征收吨税和磅税……(27)肥皂、食盐、酒、皮革、煤以及类此的一切最通用和最必需的物品的专卖。……(120)比一切东西更有利的莫如挖掉那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国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样权力是违犯法律的。
——《大抗议书》
材料二《权利法案》本身并没有多少新的内容,它的一些基本条款在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1641年的《大抗议书》和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中已经提了出来。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把英国议会和人民一再争取和重申的原则再一次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王章辉《英国文化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抗议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台的政治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权利法案》与《大抗议书》的关系。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实践的特点。
36、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37、小玉回顾近阶段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并绘制了一份表格,请为这张表格制定一个主题,并完成表格相关内容。
(1)主题_________________ | |||
名称 | 重大事件 | 背景 | 影响 |
(2)鸦片战争 |
|
| 开创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中国的恶例,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矛盾、革命任务的变化,社会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相应变化。 |
(3) |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列强坚船利炮的刺激; |
|
(4) |
| 经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打击后社会危机严重,清政府希望以改革方式实现自我拯救。 |
|
38、人类历史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向前发展的,危机处理能力既考验人类的智慧,更促进了人类大踏步前进。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大量的谷物烂在地里,大批的牲畜被活埋或杀死,牛奶和咖啡被倒进河流或大海。
——摘自韩德强《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
材料二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
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选编自林蕴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与苏东剧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29一1933年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为避免发生像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发达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3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丰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氤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