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吾一日长尔   风舞雩

B.加之师旅   吾一日长乎尔

C.臣固知王不忍也   我非爱其财而易以羊

D.王欲行之,盍反其本矣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牛羊何择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括号内的词语后,最接近原意的一项是

A.这次夺冠可能性很大的省足球队甚负众望(深孚众望),兵败于家门,实在是令人嗟叹不已。

B.向社会公开招干的启事一登出,报名者便纷至沓来(接踵而至),报名处热闹非凡。

C.秋雨初霁,阳光和煦,公园里游人如织,人们个个喜笑颜开(喜出望外)。

D.我们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同爱国的民主人士肝胆相照(同舟共济),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子由为《墨竹赋》以与可曰/因以所画《贫笃谷偃竹》子曰

B.沛公则车骑,脱身独骑/必械手足,老监

C.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实迷途其未远,觉今而昨非

D.烧笋晚食,函得诗/野芳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⑤思厥先祖父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父亲好像安慰我似的拍了拍我的肩膀。

B.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C.一个湖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D.想想自己幼年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在此背景下,马里扬《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的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工作定位。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钩沉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正如作者反复所言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就此去理解文本特质所具有的内在境界——这应该是极其阔大深广的”“文学作品的内在境界,则是具备有无限的可能,历史的考证不过是通向它的一种进路”。这样一种以历史文化考证作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可用作者后记中所言的“词外求词”予以概括:“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是‘词外’的两个传统:一个是士大夫的文学传统,一个是诗乐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前者,‘宋’就没有着落;脱离了后者,‘词’就等同于‘辞藻’之‘辞’。”本书所实践的外缘研究,正是通过将“词外”的文化传统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对词体本身的观照中,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摘编自《词外求词,展示宋词的内在之美》)

材料二:

宋词是词艺术的发展高峰。《中国文学史》指出:“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同时,宋代唱词业十分发达,唱词表演和消费广泛存在于茶馆、酒肆、勾栏瓦肆等商业性场所,职业唱词人数众多,分布范围很户。

众所周知,宋代文人词的发展既是一个“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雅化”的过程。早期的文人词,如李白、白居易的词作,都自觉不自觉地用文人的话语来仿效民间的词调,在词中蕴含了文人的思想情趣。宋代文人更是常将诗的创作规范嫁接到词的创作之中,从而实现词的“诗化”。同时,又往往用作诗的话语体系来作词,从而实现词的“雅化”。不过,这些文人词一般并不适合民间演唱,尤其不适合商业演出。就美学产业而言,一首词在市场上要获得听众认可,必须反映主要目标受众——市民阶层的自身生活,体现市民阶层的情感需求和审美追求。一般文人词由于不适合商业演出、不具商品属性,被排斥在美学产业之外,而不讲究措辞雅致和结构精妙,但贴近市民生活、俚俗风趣、追求柔美听觉效果的词作反而能够在市场上广泛流行。不过,并非所有宋代文人皆抛弃了词本身“俗”的底色,例如欧阳修、周邦彦等的一些词作。这些词作无论在创作时是否以商业演出为目的,从传播路径来看,演唱这些词主要是唱词业的商业行为,因而这些词具有了商品属性。

同时,宋代文人词之外还存在着众多民间词作。基于市场特质分析,宋代民间词主要用于唱词业的商业演出,是市场上的流行商品。

(摘编自尚光一《美学产业视域中的宋代文学审美俗趣》)

材料三:

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加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传统的词学研究而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在诗、文、笔记等领域成果更多。

B.虽然“内美”是词学研究的要旨,但是在宋词研究中应借助外部因素间接探索它。

C.外部研究和外缘研究侧重点不同,后者的研究意图是要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D.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也是一种批评。

【2】依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3】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对于宋词的探究,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肯定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B.材料一通过论述告诉读者,要了解宋词,走进宋词的世界,就要去做大量扎实、细腻的实证性的考据工作,阐明文学本质。

C.材料一论述了马里扬所著书籍的学术价值、出版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等,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D.材料三论述了词的发展,词最初是配乐的歌词,主要以娱乐为目的,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开始出现尊体之说。

【4】材料三对于“尊体”是如何论述的?请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尊体“两个层面”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用香蕙作佩带而遭到贬逐,也曾因采摘白芷为饰被加上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屈原感叹自己受着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备和辱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离骚》中表现屈原忠贞不移,即使被肢解身体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离骚》中表现屈原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2)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4)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6)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__________________,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8)大漠穷秋塞草腓,__________________。(高適《燕歌行》)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________,水波不兴。_________,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________,函谷举,楚人一炬 ,___________

(3)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独上高楼,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通古今之变,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天下归仁焉!__________,而由人乎哉?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学和思不可以偏废。

(2)荀子在《劝学》中善用正反设喻说理。比如:他用蚯蚓正面设喻,得出“_____”的成功经验;接下来用螃蟹反面设喻,得出“______”的失败教训。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不因别人的赞赏或非议随意改变自己。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

(2)碧云天,黄花地,_____,北雁南飞。_____?总是离人泪。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_____________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

(5)子曰:“其身正,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___________,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⑶ 驽马十驾,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⑷ 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李太白画像

(宋)李纲

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开元有道,聊复乘兴一来宾。天子呼来方醉,洒面清泉微醒,余吐拭龙巾。词翰不加点,歌阕满宫春。

笔风雨,心锦绣,极清新。大儿中令,神契兼有坐忘人。不识将军高贵,醉里指污吾足,乃敢尚衣嗔。千载已仙去,图像耸风神。

【注】①相传李白醉酒呕吐,唐玄宗以巾帕为其拭面。②“大儿中令”、“坐忘人”,分别指李白的好友郭子仪、司马子微。

1下列诗句没有表现李白“逸气薄青云”的一项是

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C.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D.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2下列诗句所表现的人物“风神”与“不识将军高贵,醉里指污吾足,乃敢尚衣嗔”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B.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D.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下列评价与李纲词中李白诗歌特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B.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C.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摘自余光中《寻李白》

①分别写出李白诗中含有“月”、“酒”的诗句。

②余光中诗句中的“剑气”,可理解为李白的豪气、才气。请结合李纲词作或你的阅读积累,对“剑气”加以阐释。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左鼎,字周器,永新人。正统七年进士。明年,都御史王文以御史多阙,请会吏部于进士选补。帝从之。尚书王直考鼎及白圭等十余人,晓谙刑名,皆授御史。而鼎得南京。寻北,巡按山西。 

时英宗北狩,兵荒洊臻,请蠲太原诸府税粮,以苏其困。也先请和,抗言不可。寻以山东、河南饥,遣鼎巡视,民赖以安。律,官吏故勘人致死者抵罪,时以给事中于泰言,悉得贷。鼎言:“小民无知,情贷可也。官吏深文巧诋,与故杀何异?法者,天下之公,不可意为轻重。”自是论如律。

景泰四年,疏言:“巡按所系尤重,毋使初任之员,漫然尝试。其余百执事,皆当慎择而久任之。”帝颇嘉纳。未几,复言:“国家承平数十年,公私之积未充。臣请痛抑末技,严禁游惰,使归南亩,裁冗员以省虚糜。开屯田而实边,料士伍而纾饷。专以务农重粟为本,而躬行节俭以先之,然后可阜民而裕国也。”章下户部,尚书金濂请解职,不许,鼎言亦不尽行。 

逾月,以灾异,偕同官陈救弊恤民七事,末言:“大臣不乏奸回,宜黜罢其尤,用清政本。”帝善其言,下诏甄别,而大臣辞职并慰留。给事中林聪请明谕鼎等指实劾奏鼎聪等乃共论通政使李锡不职状锡罢。 

鼎居官清勤,每考为天下。御史练纲以敢言名,而鼎尤善为章奏。京师语曰:“左鼎手,练纲口。”自公卿以下咸惮之。鼎出为广东右参政。会英宗复位,以郭登言,召为左佥都御史。逾年卒。 

(选自《明史•左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给事中林聪请明/谕鼎等指实劾奏鼎聪等/乃共论通政使李锡不职/状锡罢

B. 给事中林聪请/明谕鼎等指实劾奏/鼎聪等乃共论通政使李锡不职状/锡罢

C. 给事中林聪请/明谕鼎等指实劾奏鼎聪等/乃共论通政/使李锡不职/状锡罢

D. 给事中林聪请明/谕鼎等指实劾奏/鼎聪等乃共论通政/使李锡不职状/锡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改”改任官职,古代官职调动的一种;表调动官职的词还有:迁、徙、调、转、出、入等。

B. “景泰”是明朝皇帝朱祁钰的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C. “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D. “最”指“殿最制”的一种,“殿最”表明考核政绩或军工的高低和先后顺序,上等称“最”,下等称“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鼎情系民生,心系百姓。连年兵荒,他上书请求减免税收,以缓解百姓的困苦;山东河南闹饥荒,他派人巡视察看灾情,使百姓能够安定下来。

B. 左鼎忠于朝廷,建言献策。他建议谨慎选择官员,重视农业生产,裁减冗杂人员,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C. 左鼎光明正大,耿直磊落。也先求和,他直言进谏。因为灾害怪异,他和同官陈述纠正弊端抚恤人民的七件事。还进谏应罢免最严重的奸恶邪僻的大臣。

D. 左鼎熟知刑律,秉公执法。他反对滥用职权,坚持依法办事。他还善写文章,在京城,他和练纲享有“左鼎手,练纲口”的美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律,官吏故勘人致死者抵罪,时以给事中于泰言,悉得贷。

(2) 章下户部,尚书金濂请解职,不许,鼎言亦不尽行。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暴发。“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地医院紧急行动,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医务工作者驰援一线,阻击病毒。危急时刻,白衣天使们用自己的智慧、血汗、生命筑起保护、挽救人民的防线。前线抗疫英雄们坚守岗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克难攻坚、不怕牺牲的精神,鼓舞着士气,推动着抗疫战斗……

请以育才中学团委的名义写一篇倡议书,向广大青少年发出学习抗疫英雄的倡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