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课本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庖”指厨师,“丁”是人名,先秦古书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
B.幸,指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妃嫔受到皇帝的宠爱叫“得幸”。“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幸”是说宫女希望得到黄帝的宠爱。避讳是古代常见的文化现象,在古代,为维护君主、尊长的尊严,臣下及后辈说话不能直呼其名,写诗作文不能明书其字,凡遇到就用缺笔改笔的办法加以回避。“剽掠其人”中“人”指民。唐避李世民的讳,称民为人。
C.“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中的“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农历每月十五日又称“望”,如“在丁卯三月之望”,即丁卯年三月十五。“迨诸父异爨”中的“诸父”是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指去世的母亲。“先妣”指去世的妻子。
D.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中庸之为德也 长幼之节不可废
B.乡原,德之贼也 其不善者恶之
C.恶称人之恶者 礼之用,和为贵
D.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C.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
D.使臣奉壁,拜送书于庭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苟以天下之大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林庚《说“木叶”》)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钱钟书《谈中国诗》)
根据上面的文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木叶”》和《谈中国诗》都谈到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两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B.《说“木叶”》谈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C.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的滋味。
D.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但这样的意义是确定的,明显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县城的大街小巷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崂里,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 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她在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给菜汤里掺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
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
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将大多数贫困学生与吃甲菜、戴手表的“洋人”学生进行对比,蕴含着对“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的极少数学生的批评。
B.县立高中学生将学校食堂的主食按颜色戏称为欧洲、亚洲和非洲,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虽处在极端艰苦贫穷的环境中,但依然保持着乐观。
C.小说语言整体朴实厚重,文中“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烂泥塘般的院坝”“山乡圪崂”等陕北方言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D.孙少平是特定年代农村青年的典型,他连五分钱的菜都吃不起,处境已非“贫困”所能形容,但他并未消沉,敏感而自尊的内心正是向上人生的一种表现。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物描写,描写了雨丝、雪花,渲染了初春黄土高原雨雪交加、严寒的自然环境。
B.“寒冷”还有象征意义,象征社会的寒冬,此处的景物描写也暗示着社会的春天也还没有到来,需要耐心等待。
C.夸张手法:“雪当然再不会存留”“消失得无踪无影了”写出春雪消融之快,也符合早春的乍暖还寒的特点。
D.一语双关:“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既指自然界的暖春没有到来,也指中国改革开放(让人民富裕、幸福)的新时代还没有到来。
【3】下列选项中关于《平凡的世界》艺术真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写作中追求了细节的真实,对生活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逼真感受。
B.典型的情节:连用动词,结合视觉听觉等角度写学生争先恐后热闹纷乱地吃午饭的情节,这样平凡的日常,普通而又真实,如在眼前,极富现场感。
C.典型的环境:无论是写早春的黄土高原的乍暖还寒、县城街巷的寒冷空荡肮脏,还是县立高中的简陋纷乱,都具有非常典型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真实地展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落后贫瘠的黄土高原的社会状况。
D.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对孙少平的肖像、穿着、动作、语言等细致入微的刻画,与他内心坚定、强大,勇敢面对贫困的性格形象相吻合,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语句表现大鹏击水蓄势,一飞冲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登岳阳楼》中极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用对比、想象的手法,表现物是人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4)苏轼豪放旷达,《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却难免消极苍凉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豪放飘逸,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亦显及时行乐之态,人生无常之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增添了浪漫气息。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两句借风、猿、飞鸟等意象写出秋天的景象。
(3)诸葛亮《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两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表达的感慨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类似。
(2)《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廉颇忠于国事勇于改错的动作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 “月”阐述了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叹蜀道之惊险,表达对游者的劝告,意味深长。
(2)荀子《劝学》中论述学习要专心时指出,是用心浮躁的缘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以“________________”四字领起,为全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
(2)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抒发人们耽于享乐,不能借鉴前朝教训的感慨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①
(北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避雨。②直饶:犹纵使,即使。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之真情流露。
B. 颈联通过渔人的沉醉狂放脱衣和晚晴拢岸乱堆蓑衣的对比,体现了渔人由忧愤到怡然自乐的心境。
C. 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做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
D. 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构思新巧。
【2】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祖生于长安,性宽仁,袭封唐公。隋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以故文帝与高祖相亲爱。大业中,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炀帝遽班师,以高祖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诏关右诸郡兵皆受高祖节度。
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而敛其尸以筑京观,尽得其箭于其尸。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突厥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十三年,拜大原留守,击高阳历山飞贼甄翟儿于西河,破之。是时,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而所在盗贼益多,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救止高祖,其事遂已。
是时,刘武周起马邑,攻汾阳宫,高祖乃集将吏告曰:“今吾为留守,而贼据离宫.纵贼不诛,罪当死。然出兵必待报,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将吏皆曰:“国家之利可专者,公也。”高祖曰:“善。”乃募兵,旬日间得众一万。
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见兵大集,疑有变,谋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高祖觉之,乃阴为备。五月甲子,高祖及威、君雅视事,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君雅反,即坐上执之。丙寅,突厥犯边,高祖令军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杀之以起兵。
(节选自《新唐书•高祖李渊本纪》,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
B.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
C.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
D.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別选善射者伏为奇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守,官职名,最早出现在东汉,由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兼任,主要承担管理该地军民、钱粮和守卫的责任。
B.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
C.甲子,干支之一,中国传统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一年称“甲子年”。干支可用来纪年纪月,不可用于纪日。
D.离宫,古代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宫殿,皇帝一般在固定时间去居住;文中的晋阳宫、汾阳宫都属于离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李渊箭术精良,能征善战。他在一次战斗中,向敌军连射七十支箭,箭无虚发;他在山西为官期间,多次与敌军交战,均获取胜利。
B.高祖李渊宽厚仁慈,但不失机智。他在杨玄感造反之前事先觉察到这一消息,并把消息告诉了隋炀帝,使得隋炀帝采取了防备措施。
C.高祖李渊足智多谋,善于把握时机。为保卫汾阳宫,他说服众将吏,得以募兵一万;后又巧妙地除掉了对自己图谋不轨的王威和高君雅。
D.高祖李渊处事严谨,不贸然行事。他的儿子李世民与他的下属裴寂一起谋划,劝他起兵反隋,高祖虽然答应,但并未马上采取行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
(2)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很多人把读书当做一件神圣的事情,喜欢用读书来彰显自己的格调,认为书读得多就高人一等.其实,大可不必。读书的本质是信息的输入,也只是众多输入方式的其中之一而已,它并不能创造价值。能够拿得出手的,永远不是“我读了多少本书”,而是“我学会了什么”“我输出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