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不相匹配的一项是( )
A.刘备——三顾茅庐
B.项羽——卧薪尝胆
C.匡衡——凿壁借光
D.诸葛亮——草船借箭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安宁 宁愿
B.将相 亮相
C.哄笑 哄骗
D.纪念 纪昌
3、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我几乎被它拖倒了——因为当时我还很小,几乎和它一样高呢!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转换或者转折。
C.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示声音有较大的停顿或者中断。
4、下列加点汉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照相(xiàng) ##dot## 露(lù)面
B.角(jué)色 哄(hōng)堂大笑
C.唉(āi)声叹气 钉(dìng)钉子
D.旋(xuán)转 掐(qiā)住
5、下面的词语,全部都是用来形容乡村生活的一项是( )
A.繁华 璀璨 静谧
B.高楼林立 灯火辉煌 车水马龙
C.依山傍水 鸡犬相闻 炊烟袅袅
6、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睁眼 植物 暮色 横七坚八
B.大堤 严历 收集 气极败坏
C.成熟 著名 犹如 鸭雀无声
D.葡萄 重叠 招待 人山人海
7、“爬山虎的脚”是指( )
A.爬山虎的茎
B.爬山虎的茎上的圆片
C.爬山虎的茎上长出的细丝
8、读拼音,写词语。
jì qiǎo(________) yín sòng(________) jià shǐ(________)
wú kě nài hé(______________) bān jí(________) xiōng huái(________)
shēn qū(________) xiàng mào táng táng(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其中“重”是多音字,诗中读音是(_____),另一个读音是(____),组词(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谁)在________(时候)______(做什么)的景象。
【3】“足”的意思是______,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的“山西村”在( )。
A. 今山西省山西村 B. 今浙江绍兴
C. 今浙江杭州
【5】诗中写景寓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雄伟的天安门
天安门城楼用白玉石做底,然后用每块重达48斤的大砖砌成十几米高的台座,台座上是巍峨的城楼。黄色的琉璃瓦,朱红的廊柱,加上屋檐下色彩缤纷的彩画,窗门上玲珑多姿的花纹,使整个建筑显得浑厚端庄,华丽和谐。
城楼下有五座城门,中间一座最高大。门前一水环绕,这就是有名的金水河,它既增加了城楼的美丽,又可以加强城楼的防御。河上并列着五座金水桥,桥面略呈拱形,桥身两头宽,中间窄,曲折多姿,与城楼的垂直端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桥的两面有玉石雕砌而成的栏杆。中间一座雕有蟠桃图案,封建时代专供皇帝通行;中间四座雕着荷花,专供大臣通行。桥的东西两边各有一座高耸挺拔的华表。华表使用白玉石雕成,刻有蟠桃花纹,浑圆精致,映衬着背后的城楼,更增加了天安门的雄伟气势。华表顶端雕成一个蹲着的野兽,名叫犼(hǒu),又叫“望君归”,意思是盼望着外出的帝王赶快回来。
【1】根据短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的城楼 (______)的琉璃瓦 (______)的廓柱
【2】这篇文章是按_______的结构来介绍天安门的,短文通过介绍城楼(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天安门(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文中划线的句子写出金水桥的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城楼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整个建筑的华丽和谐。
【4】短文第二自然段按______顺序依次介绍了城门、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位置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时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请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三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现代文阅读。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常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lì)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1】用“√”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聪明好学(hǎo hào) 救济(jì jǐ) 中了进士(zhōng zhòng) 号称(hào háo)
【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连线。
①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名于世
②在世上很有名。 独树一帜
③自己独创的,别人所没有的。 妙趣横生
【3】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_____________
【4】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
【5】“板桥体”有什么特点?( )(多选题)
A.字迹工整
B.字大小不一
C.字歪型斜斜
D.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
【6】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蔡文姬辨琴
①蔡文姬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从小就是出了名的女神童。蔡邕是曹操的朋友兼老师,是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这样的家庭环境,给了小文姬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
②她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天赋,读书过目不忘,说起书上的道理也是头头是道,并且经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③她还对音乐十分精通。十岁的时候,蔡文姬就在音乐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她只听声音就能辨别出弹奏的是哪一根琴弦。
④有一次,蔡邕在院子里弹琴,弹得正入迷的时候,琴弦忽然断了一根。正在房间里读书的小文姬马上大声地说:“父亲,你把第二根弦弄断了!”
⑤蔡邕非常吃惊,想不到女儿这么聪明,一下就说中了。于是他又故意弄断了第四根弦,然后笑呵阿地问:“女儿啊,你猜猜,这回是第三根,还是第四根?”
⑥小文姬在房间里乐了,说:“父亲,别考我啦,是第四根!我说的对不对?”蔡邕这才心服口服。
⑦从这天起,蔡邕开始用心教女儿弹琴。尽管小文姬的天赋极高,人们都说她一定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但小文姬对自己的要求却更高,一点儿也不放松,甚至比那些天赋一般的孩子还要勤奋刻苦。
⑧早晨,太阳还没出来,她就已经端端正正地坐在书房里,温习昨天学过的曲子;晚上,父亲去休息了,她还在书房里苦练指法,琢磨每一个音节,希望能弹出更好听的音乐。
⑨两年后,小文姬的琴艺已经很了不起了。父亲让她弹奏一支最难的曲子,以此来考验地。听完女儿弹奏的曲子,蔡邕很满意,把自己最珍爱的焦尾琴奖励给了她。除了表扬,蔡邕还告诉小文姬,尽管她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但还应该继续努力,不能满足于眼前的小成就。小文姬认真地点点头。
⑩有这样刻苦学习的态度,到十四岁的时候,蔡文姬的才华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她精通音乐和书法,又会写诗,还懂得很多礼仪,口才也特别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才女。
【1】短文写“蔡文姬辨琴”的是第_____段到第_____段。
【2】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蔡文姬音乐天赋很高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蔡文姬刻苦学习的句子。
【3】蔡邕是一位慈爱、循循善诱的父亲,下列不能体现他这个特点的一项是( )。
A.蔡邕是曹操的朋友兼老师,是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
B.蔡邕故意弄断琴弦来考女儿的辨音能力
C.用心教女儿弹琴
D.用最难的曲子来考女儿,还把自己最珍爱的焦尾琴奖励给她
【4】根据短文,蔡文姬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选项。
A.有胆识 B.不凡的天赋 C.刻苦学习的态度 D.父亲的引导
【5】有人认为这个故事的题目也可以叫“蔡文姬学琴”,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认真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找理想的小田鼠
杰克和吉米是两只小田鼠,它们都有自己伟大的理想和抱负。“我要走遍全世界,去欣赏最美丽的风景,过一种惬意的生活。”杰克说。“我只想拥有一个很大的农场,在那儿种满庄稼。”吉米说道。可是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理想呢?这可难住了两只小田鼠。“要不,我们去找智慧老人吧,我想他一定有办法帮助我们。”杰克提议道。于是,它们翻山越岭,走了很多路,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智慧老人。它们向智慧老人说明了来意,老人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分别给了它们一粒种子,并说:“你们谁能找到保存这粒种子的最好方法,谁就能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说完就消失了。
几年以后,智慧老人找到两只小田鼠,问它们种子的情况。杰克摸出了随身携带的一个衬着丝绒的锦盒,递给智慧老人:“我把种子放在锦盒里,每天拿出来看好几次,不让它受到任何伤害。”智慧老人摇着头,向吉米走去。
只见吉米摸了摸头上的汗珠,指着庄稼地,兴奋地对智慧老人说:“我把种子种到了地里,每天浇水、施肥,这样,每年都可以得到很多同样的种子。”
智慧老人捋着长长的胡须高兴地说:“好孩子,你已经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了!”杰克不解地问:“可是,我把种子保存得最好,为什么我却没找到呢?”智慧老人笑了:“孩子,理想就像这粒种子,你整天守着它,而不去行动,总有一天它会变坏的。”
(选自《少儿书画》)
【1】根据短文,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地保存 ( )地浇水 ( )地寻找
【2】杰克和吉米的理想各是什么?找出相应的句子,用“﹏﹏﹏”画出来。
【3】杰克和吉米是怎样保存各自的种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致敬——伟大的筑梦人
①2021年5月22日,细雨迷蒙,哀伤的情绪弥漫在湖南长沙市的上空。下午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②之前相关媒体曾报道出袁隆平去世的消息立马被辟谣了,我们多么希望这一次又是谣言,然而却迟迟等不来辟谣的相关消息。那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袁隆平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让我们再一次瞻(zhān)仰他的遗容:袁隆平爷爷瘦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满脸皱纹,慈祥可亲的笑容,一副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然而在这朴素的外表下,却有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因为他的科技研究,让中国老百姓实现了吃饱饭的梦想。
③他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只有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有其他更好的追求。1960年一场自然灾害,饿死了好多人,袁爷爷亲眼目睹了当年的饥荒,他下定决心研究水稻,让老百姓不再挨饿。袁爷爷一生躬耕于稻田,不辞辛苦地研究着杂交水稻,其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爷爷有一个禾下乘凉梦,试验田里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沉甸甸地低垂着头,一阵风吹来,稻浪此起彼伏,您就躺在稻穗下乘凉;科学无国界,您的另一个梦想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④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穿着十几元一件的打折村衣穿梭在田间地头,他还笑称自己是一位“可爱的90后”。在实验田里,他看到那些田间里的鸭子,会像孩子一样“嘎嘎嘎”学鸭子叫;吃饭时,看到饭桌上没有自己喜欢吃的豌豆,会像孩子一样“发脾气”吵吵着不要荷兰豆,非要吃到正宗的豌豆才肯罢休。
⑤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饱食者当常忆袁公!其实袁爷爷从没有离开我们,只是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弥散——( ) 瞻望——( )
【2】请找出文中描写袁隆平爷爷外貌的句子并摘抄下来。_____
【3】请你试着给文章的3、4自然段各起一个小标题。
3段:_______ 4段:______
【4】请结合文段说说袁隆平爷爷身上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
15、口语交际。
学校将举行一次朗诵比赛。小明的普通话说得很不错,但是他性格内向,一上台就紧张。李华是小明的好朋友,他要怎么鼓励小明参与这次比赛呢?请你以李华的口吻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下面这段话。(5处错误)
“哈利·波特”这本书写得深动形象,我很早就想看。今天终于借到了,我非常高兴极了。一放学,我就迫不及待的拿起书,坐在座位上读了起来。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不少启发。我要向哈利·波特那样,敢于向邪恶势力挑战的好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病句。
1.河水倒映在云朵里,显得更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山的秋天是令人向往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博物馆里陈列着三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凤蝶儿抖去的水珠,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下列病句。
(1)我们要可惜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灯是爱迪生发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中成长,你一定学会了很多本领吧!请你选择一件让你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以“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为题,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学做这件事的经历、体会记录下来,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记叙文与大家分享。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要把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心情有哪些变化写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