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一间屋子里 地拉了许多绳子。( )
A.四面八方
B.四通八达
C.纵横交错
D.横七竖八
2、“日本侵略者的 ,最终没有实现。”句中横线应填入的词语是( )
A.希望
B.想法
C.计划
D.妄想
3、下列词组,填入句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迎面走来一对爷孙俩,孙子 ,正背着诗词;爷爷 ,让人心生亲近之情,我赶紧跑上去问路。
A.相貌堂堂 威风凛凛
B.眉清目秀 慈眉善目
C.明眸皓齿 短小精悍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和“左顾右盼”一词中相同的是( )
A.顾全大局
B.三顾茅庐
C.奋不顾身
D.环顾四周
5、下列词语中,哪一组全部可用于描写乡村生活( )
A.灯火辉煌 前程似锦
B.车水马龙 人声鼎沸
C.瓜藤满架 穷乡僻壤
D.高楼林立 晚风习习
6、下列三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冒昧 霸占 坑坑哇哇
B.磕碰 枯萎 封侯拜相
C.锐利 田梗 热情洋溢
7、(题文)下面词语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集邮册 (chè) 图稿 证件
B. 根据 金烂烂 益虫
C. 敦煌 不朽 生机勃勃(bé)
D. 传统 歌颂 抵(dǐ)偿
8、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①( )崩( )裂 ②腾( )驾( )
③鸦雀( )( ) ④神( )妙( )
(1)我发现______和______(填序号)是一组意思相反的词语。
(2)从上面选择一个合适的词语,把它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诸葛亮真是______,居然能想到草船借箭这个妙计。
9、课内阅读。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解词。
瑟瑟:___________________
可怜: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诗人选取了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这两组景物是___和___。前两句中,诗人抓住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在景物描写中寄予了诗人的____之情。
【3】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沉醉和喜悦。本诗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1】阅读短文,请你试着从以下三个角度提出问题。
(1)针对短文的内容提问: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短文写法角度提问: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生活的经验提问: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将短文的第2自然段的意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1)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
(2)马铃薯和洋姜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叫作球茎……
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鹿寨
故事发生在唐朝郡城长安东南一个叫鹿寨的空旷山林里。诗人王维独自一人坐在磐石之上,周围树林繁茂,没有任何声音。他时而微睁双眼,时而闭目沉思,享受着美丽霞光沐浴下静谧的山林。
“空山不见人”,此时的场景印到诗人王维的脑海里,变成句诗流了出来。下句诗该是什么呢?王维用心感受此情此景。
“这是什么地方?”
“我也不知道啊。”
王维的沉思被打断了,睁开眼一看,差点跳了起来。只见林间空地上凭空多出一扇红色的门来。门已打开,走出来两个人,东张西望,你一言我一语。
“你们是谁?”王维喊道,声音微微有些颤抖。
眼前这两个人太奇特了,王维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七八岁男孩子的模样,上穿黄色短袖,下穿深蓝短裤,眼睛上还戴着两个圆圆的圈圈。而另一个人更加奇怪,确切地说,根本不像是一个人!只见他全身只有蓝白两种颜色,滚圆的脑袋几乎占据了身高的一半,红色的鼻子和脖子上金黄的铃铛格外显眼。怎么说呢?看起来像只直立行走的大猫。
“打扰了,请问您是李白先生吗?”大猫问道。
“我是王维。敢问……”王维满腹惊讶,一时不知道从何问起。
“哇!您是王维先生,太好了!您是我的偶像!我背了您好多诗呢。我想请教一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怎么写出来的呢?”男孩的眼睛亮了,赶紧敬了个礼。
“哎呀,大雄,穿越时空走错门了!我说不让你这么早开门吧,你非要开。”大猫抱怨起男孩。
“好啦,别怪我了,多啦A梦,咱们这就去找李白先生吧……王维先生,我也想成为诗人,下次您得教教我哈……”男孩还没说完,就被大猫拉进红色的门。
“对不起啦,王维先生,我和大雄都很喜欢您,可是大雄的家庭习作的题目是《对话李白》,下次再拜访您……”大猫话还没说完,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王维跑了过去,想拉开门。可是,门突然消失了!王维的手停在空气里,雕塑一样。过了许久,王维才恢复过来。刚才的一切,像是做梦一样。
他慢慢地走回那块磐石旁。夕阳的余晖,透过茂密的树林照了下来,碧绿的青苔上撒了一层金色的粉末,金灿灿的。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诗兴大发,脱口而出。
鹿寨,在天才诗人王维的眼里始终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下列哪一项是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 )
A.清晨
B.中午
C.晚上
D.傍晚
【2】第1自然段中加点词语“静谧”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中可以看出男孩在学习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男孩的名字是______;文中大猫的名字是:________。
【6】请根据下面的提示概括文章内容。
起因:诗人王维创作了《鹿寨》的_____________后陷入了沉思。
经过:男孩和大猫的____________________打断了诗人王维的创作。
结果:诗人王维创作了《鹿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既然男孩崇拜诗人王维,为什么匆匆告别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很明显,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不真实的。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理由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古时候,有一个叫秦青的人,他是著名的歌唱家,收了许多徒弟。其中有一个叫薛谭的,他聪明好学,进步也快,秦青很喜欢这个徒弟,准备把自己所有的演唱技巧都教给他。
一天晚上,秦青正要睡觉,忽然薛谭敲门走进来说:A“老师,我已经掌握了唱歌的全部技巧,所以我想明天告辞回乡了。我现在来,是来感谢恩师对我的教诲的。”
秦青很惊讶,他知道,自己并没有把全部本领教给薛谭,他怎么说都学会了呢?秦青沉思片刻,并未挽留,只是说:“你既然已决定回家,那么,明天我为你送行吧。”
第二天,秦青在大道边上摆了酒宴,他说:B“弟子回乡,为师高兴,让我为你唱一首歌吧!”然后他唱起了古人送别的歌。那歌声慷慨悲壮,萦绕于林间水畔;那歌声高亢激昂,响彻天空,歌声妙到了极点。
薛谭听着听着,渐渐惭愧得羞红了脸,急忙跪在老师的身边,叩头不止。老师也十分诚恳地说:C“学无止境啊!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薛谭不住地点头,把老师的话记在了心中。
从此,薛谭在秦青的身边刻苦学习,继续深造。三年过去了,从没提起回家的事。一天,老师对他说:“我的歌唱技艺你已经全部掌握了,不过,你还要边唱边学,学无止境啊!”
【1】请根据短文内容,为短文命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2】细读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判断人物当时的情感和语气。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激动、兴奋 ②意味深长、感叹 ③别有用意、慷慨激昂
句A——(_______) 句B——(_______) 句C——(_______)
【3】用曲线画出描写薛谭听老师唱歌后的表现的句子。我猜那时的他心里在想:
【4】最后一自然段中,秦青再次提醒薛谭要记住学无止境的道理,有的同学觉得秦青很啰嗦,同样的话说了两次。你觉得下面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呢?用“√”选出。
A.不啰嗦。秦青同样的话说两次是为了提醒薛谭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
B.啰嗦。薛谭是个勤奋刻苦的人,而且学习很用心,什么话说一遍就好了,不用重复。( )
C.不啰嗦。秦青说这句话的环境不一样,强调的也不一样。第一次是说薛谭还有好多没有学会的知识,第二次是劝诫薛谭不要骄傲,要一直学下去。( )
【5】“歌声妙到了极点。”歌声是怎样妙到了极点的?文中交代得不是很详细,你能更详细地说一说吗?
那歌声慷慨悲壮,时而像巨浪拍击岸边,时而像______萦绕于林间水畔;那歌声高亢激昂,时而像________,响彻天空,时而像________,流于云际。歌声妙到了极点。
【6】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或诗句?(不能与短文中的成语或诗句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默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上初中那年,我喜欢上了《格林童话》丛书,并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父母微薄的工资早已被柴米油盐安排得所剩无几,哪里还有余钱去买一本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书呢?
②平时父母总是把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而抽屉的钥匙就放在写字台上。几经犹豫之后,我试着用钥匙打开了抽屉,从里面拿走了一张一元的纸币。第二天,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那套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父母似乎并没有发现我拿钱的事。
③不久,书店里又进了一批新书,其中《绿野仙踪》是我盼望已久的一本童话故事。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当我再一次打开写字台抽屉时,却发现里面多了一张纸条:“峰儿,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会永远做一个好孩子。”我很惭愧,取出纸条,悄悄地锁上了抽屉。
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生的尊严。
【1】从文章结尾段中选择一个短语为文章的题目,抄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下来。
讨厌——_______
果断——_______
【3】找出文中两个表现“我”十分喜欢《格林童话》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义理解词语。
风平浪静: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法炮制: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类似的错误”具体指 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将答案序号填在横线里)
A.做事情要征得家长的同意。
B.从小要做一个诚实的、勇于改正错误的人。
C.私自拿家里的钱是不对的。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七百里。
大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近九十,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很不方便。愚公很恼火,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精明的老汉,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好笑,就 地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
愚公 地说:“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几年。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又怎么会搬不了这座山呢?”
听了这番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后来,玉皇大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了,派了两个大力神把两座山搬走了。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就没有高山阻挡了。
【1】在第三、四自然段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提示语。
【2】在文中找出与“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这句意思相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玉皇大帝是被愚公的什么精神感动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句子,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1.西门豹说:“下回河神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去掉冒号和引号,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上领奖台,我激动得双手发抖,眼圈泛红,几乎说不出话来。(长话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解释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巫婆的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5.蔡桓侯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病句: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和柔嫩的小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病句。
八国联军侵略我国的时候,烧毁并洗劫了北京西郊的圆明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病句。
一个学期已经即将结束了。在这学期里,我们班同学经长阅读《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国少年报》和《少年文艺》等报刊杂志。大量的课外阅读,使我们增长了写作水平。我们班还被评为“读书活动先进集体”,这多么值得我们自满啊!放假后,我要连续读书,多读名人名著,为提高阅读水平和知识而更加努力。
_____________
19、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选三个以上写一段话。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