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据情境内容,横线上应填的歇后语最恰当的是( )
六一儿童节,同学们______,节目精彩极了。
A.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B.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C.芝麻开花——节节高
D.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2、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茶是炎帝最早发现的对人有益的草。
B.炎帝第一次尝试的对人体有益的草是茶。
C.茶能解百毒,所以炎帝不管哪个部位中毒就用茶来解。
D.炎帝一旦中毒便用茶来解。
3、读句子,选择词语填空。
发明 发现
1.他在卧室里( )了老鼠的脚印。
2.中国有世界闻名的四大( )。
改善 改变 改观
3.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 )。
4.人们治理污水,使河流水质大为( )。
5.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 )我们的生活。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囊萤夜读》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程颐。
B.“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这个句子是比喻句。
C.外表善良而内心凶恶的人叫“笑面虎”。
D.“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翠绿、淡绿、粉绿、墨绿、浅绿、嫩绿……”与《绿》原文一致。
5、下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霎时 拨打 腾云架雾
B.滋润 微弱 奋奋不平
C.严厉 空隙 精疲力竭
6、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马拉松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们都精疲力竭了。
B.王益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逗得我哄堂大笑。
C.这次的班会活动,胆小的小明破天荒地挑大梁,担任了主持人的角色。
D.为什么不会豁虎跳就不能扮老虎呢?我至今还疑惑不解。
7、《送元二使安西》中“使”的意思是( )
A. 让;令 B. 出使 C. 用;使用
8、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解除 消除 疲倦 疲劳
老师——
绿叶在风里沙沙,
那是我们给您唱歌,
帮您( )一天的( )
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苔①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注释)①苔: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
【1】古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苔_____________的特点。
【2】从“苔花如米小”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是从苔花的______进行细致观察的。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B.作者笔下的苔花虽微小似米,却一定要像牡丹一样尽情绽放。
C.第三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苔花小的特点。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
【4】读了前两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20字的小诗,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梁越群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梁老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爬山虎刚长(cháng zhǎng)出来的叶子是 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 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朝(cháo zhāo)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chóng zhòng)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kòng kōng)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
【2】我会给文段补充完整。
【3】给句子中的“ ”选择正确的答案。
A.数量一; B.一律,没有例外; C.满、全; D.表示最少。
(1)叶尖一顺儿朝下。_____
(2)不留一点儿空隙。_____
(3)一阵风拂过。_____
(4)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_____
【4】长大后的叶子有三个特点: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三是_______
11、阅读百草堂。
仰望布达拉宫
进入拉萨,车窗外的林梢上空闪出一座宫殿的剪影:两侧是白宫墙,中间是红宫墙,顶部的喇嘛灵塔、宝瓶、经幢等鎏金饰物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布达拉宫!”心中ー声惊呼。我强烈地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庄严与崇高。
布达拉官立在拉萨市中心的红山顶上。宫前是拉萨最宽最漂亮的北京中路。站在铺者长方形花岗岩的路上仰望布达拉,只见一片青绿的草坪后面,横着一堵高高的围墙,围墙后面便是红山及其山顶上的雄伟宫殿。底部和东西两侧的宫墙为灰白色,称做白宫,正中顶部是褐红色,称做红宫。无论白宫还是红宫,一排排窗口四周都涂了黑色,窗头那白色布帘在高原的劲风中波浪般的猎猎飘动。白、红、黑三色的宫墙及窗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对比强烈,色彩鲜明。
巍峨、雄伟、神圣、庄严,布达拉宫犹如伫立在世界屋脊上的一位长者,一位哲人。
从红山西侧眺望,透过北京中路旁那三座白色佛塔金黄色的塔尖,看到的是布达拉官的西侧,它屹立在巍巍山崖上,显得更为高峻、雄奇。绕到红山北麓的宗角禄康,在一个宽阔的人工北岸眺望布达拉宫,看到的是布达拉官背后的宫墙,雄踞于陡峭的崖壁顶部。宫墙、峭壁、古柳、经幡的倒影一起映入湖里,使布达拉宫在雄伟中又增添了几分俏丽。
倘若站在八廊街头中心大昭寺的金顶上,放眼望去,又可看见布达拉雄伟的宫殿远远地耸立在寺前广场的西北方,耸立在连绵的群山下。
在拉萨,几乎随处都可以望见布达拉宮。
布达拉宫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的群山 (_____)的草坪 (_____)的宫殿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布达拉宫的宫墙及窗户主要有____、_____、_____三种颜色。
(2)布达拉宫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摘录文中的有关词语回答。
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比作____。
【4】联系全文,下列对文章题目中“仰望”一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仰望”突出了布达拉宫的巍巍雄伟。
B.“仰望”说明了布达拉宫在作者心中的神圣、庄严,表达了作者对布达拉宫的敬仰之情。
C.作者都是站在地势很低的地方观看布达拉宫,所以用“仰望”,没有特殊含义。
【5】“布达拉宫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拉萨的布达拉宫很多,随时随地都能看到。
B.这句话说明了布达拉宫的高大,雄伟。
C.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布达拉宫的热爱和赞美,也说明了布达拉宫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12、课内阅读。
“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
①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②……
③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④“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⑤“船长叫我吗?”
⑥“炉子怎么样了?”
⑦“海水淹了。”
⑧“火呢?”
⑨“灭了。”
⑩“机器怎样?”
⑪“停了。”
⑫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⑬大副回答:“到!”
⑭船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
⑮“二十分钟。”
⑯“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⑰“在,船长。”
⑱“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⑱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1】文中有一处描写诺曼底号被撞击时人们惊慌、混乱的语句,请用“ ”画出来。
【2】关于哈尔威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简短有力的对话描写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们的对话简短有力,是因为当时情况危急,没有时间可耽误,表现出哈尔威船长在危险面前毫不慌乱。
B.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沉没之前有限的时间内,了解船的情况,做出决策,为营救乘客争分夺秒。
C.哈尔威船长在危险来临时,强压住内心的惊慌,给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福大副打气鼓劲。
【3】“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哈尔威船长面对灾难沉着冷静,人们愿意听他的指挥。
B.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哈尔威船长给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C.在危险时刻,哈尔威船长变成了一个神,保护着人们的安全。
【4】哈尔威船长在关键时刻临危不惧、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在生活中、书籍中、电影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物,请你举出一个事例,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念山归来思念山
①念山是一幅真正美丽的画,一幅色彩斑斓、层次丰富的油画,一见便深深烙进了脑海,成为挥之不去的影像。以至于归来数月,它仍然反复地在我的心田放映。
②念山村是福建省政和县的一个行政村,平均海拔860米,以云上梯田闻名八荒。念山村地处大山的顶部,上山的路自然不平坦。山道弯弯,弯出了茂林修竹、悠悠溪水,弯出了形状各异的梯田、重叠错综的山冈峰峦。待到达最高峰念山余屯,一切皆隐去了,眼前是一片密不透风的古树林,古红豆衫、古枫树、古银杏、古南酸枣树等树木,一树古过一树,争相参天,几百年几千年了,似乎仍在向上生长。
③上观景台的路是由大小不一的石头铺成的,古朴结实。路旁边是一纵随着坡度向上的白茶园,清新碧翠.色泽圆润,充满生机。我摘了一片茶树叶放进嘴里咀嚼,果然是无尘无土,苦中带甘,别是一番自然天赐的青青白茶味道。
④越过茶园,我们上到了观景台。观景台是一个上下两层的大亭子。绕着观景台转几圈,我心震撼:风光无限,视野无边,整个念山已是一览无余。
⑤我静静地凝视着山野中那层层叠叠金黄色的梯田,那就是闻名遐迩的云上梯田,福建最美最大的梯田。纵向。梯田从山脚海拔300米左右的星溪河梯级而上,最高处海拔1100米左右,垂直高度800多米,高低错落,如链似带;横向,梯田绕过山梁岭脊,连绵5千米,共1600多亩,大如曲池,小似新月,千姿百态,波澜壮阔。在青翠的茶园和金黄的梯田之间,村舍如棋盘落珠,从容祥和。此时,阳光普照,成熟的稻谷一丘连着一丘,风吹稻浪连绵起伏.铺成一幅金色的巨型油画,将整个念山映衬得明亮耀眼,美不胜收。
⑥我忽然热泪盈眶,为这遗世独立的风景,那如锦如绣的念山画卷倏地嵌进了我心灵的画框,让我久久记忆,久久思念。
【1】根据下面的解释,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①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________
②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________
【2】认真阅读短文,从文中寻找恰当的短语,补充写景顺序。
________→到达最高峰→________→上到观景台
【3】下列选项中不是云上梯田的特点的一项是( )
A.规模宏大
B.美丽如画
C.层次丰富
D.从容祥和
【4】读了画横线的部分,我能想象到这样的画面:________。
【5】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照应开头和文题
B.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总结全文
D.点明中心,表达作者对念山的思念之情
【6】想象念山的美景,根据短文内容填空。念山是一幅真正美丽的画。美在山道________,美在最高峰古木________,美在茶园生机________,更美在云上梯田如一幅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de dí)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huo hé)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 优)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pín píng)谁怎么呼(换 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zhǐ zhí)。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1】短文选自__________的《__________》,我们还学习了他的另一篇课是《__________》。
【2】划掉文中括号里错误的读音或汉字。
【3】找出一个描写猫注意力非常集中的词写在括号里。(______)
【4】用“__________”画出写猫很乖的句子。
【5】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猫十分尽职?摘抄有关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8】用“非……不可”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9】短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猫的性格古怪。
15、写比喻句。
(1)犹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病句。
①今天的作业我差不多全做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可天气再冷,我也要坚持锻炼身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病句。
(1)每个学生都应该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文对我特别感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这段话有4处错误,请用学过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今天,读了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小人鱼的命运真是太悲伤了。为了王子,她宁原放弃自己的生命。看到这里,我不禁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_____
19、 写一写自己感兴趣的与数字有关的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