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二模]重庆市2024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收视率位居国产动画片前列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被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批评,称其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

B. 灿烂悠久的中原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潮汕文化、游牧文化、湘楚文化等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C. 新疆日前启动了民族团结“结亲周”活动,全疆100多万名干部职工分批与结亲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D.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佳节,除夕之夜是中国人民合家团圆的日子。大年三十的晚上,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欢庆的气氛。

2、下列对联中,与屈原相关的一组是

①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②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③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④花径故依然,为公拥彗骚除,不教戎马嗟词客;兵戈犹未已,笑我支帷暂住,莫误群鸥认主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黄土高原的土质特征在全世界独有,黄土壤的颗粒很容易形成尘土,导致我国黄土高原及关联过渡地带的近五百座城市,饱受颗粒性污染。

B.《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李泽厚先生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付诸于笔端,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感性而亲切。

C.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课题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7%的人感觉房地产调控措施及各地配套细则影响婚姻,60.2%的人认为,为规避政策或某些利益而离婚是对婚姻的亵渎。

D.许多人认为应该在高等教育界、企业界创造几个皇马、曼联式的“王朝”,这等于把这些“王朝”摆在了不需要竞争的位子上,给了它们更大的犯错误、维持更长时间的无效率,使它们表现再差也不可能被淘汰。

4、下列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古代一般用帝王的年号或王公年次纪年或干支纪年,例如:元和十年、阳嘉元年都是帝王年号纪年法。

B.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度的三个月依次为孟、仲、季。

C.“参乘”指古时乘车时站在车内右边侍卫的人,“岱宗”是泰山的别名。

D.“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三山”指南海中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指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B.“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马的别称还有:白驹、飞黄、骥、骊、骝等。

C.“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 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   )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材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材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为了更好地说明建筑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作者巧妙地用语言和文学打比方。

E.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2选文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可译性”具体指什么?其表现是什么?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的异同。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崇尚武力,刑罚极为严苛,这在《过秦论》中秦始皇吞并天下时所采用的举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体现出来。

(2)汉朝在中国历史上统治强盛,古诗文中唐代诗人经常用“汉”代替“唐”来称谓,如高适的《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鸡作为中国百姓最熟悉的动物之一,曾被无数诗人写入诗篇之中,或展现田园风貌,或寄托复杂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自己没有功德,“_____”即可以拿着俸禄,因而“______”,喟叹终日。

(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3)《赤壁赋》中客人解决了思想问题,于是同苏轼“_______________”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引壶觞以自酌,___。倚南窗以寄傲,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2)____,彩彻区明。_______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定乎内外之分,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屈原的《离骚》,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

(3)古代诗人常用“东风”这一意象表达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的意思相近。

(2)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整天弹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白居易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

(南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问讯”写作者提前探听湖上的景色,是为了烘托后文“重来”的惊喜。

B. 首句中的“湖边春*”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作铺垫。

C. “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D. 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E. 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2本词的结尾两句“意境旷远、余音绕粱”,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震川好《史记》,自谓得子长之神。夫子长之神,即班固且不能知,吾视《汉书》,其于子长文字删削处,皆失子长旨,而后之学《史记》者,句句而摹之,字字而拟之,岂复有《史记》乎?震川独得其神于百世之下,以自奋于江海之滨。当是时,王李声名震动天下震川几为所压乃久而其光益著而是非以明然后知伪者之势不长而真者之精气照耀人间而不可泯没也。顾今之知震川者少,而今之为震川者,其孤危又百倍震川,以俟后之为震川者知耳。

(戴名世《书归震川文集后》)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本段文字的作者戴名世和文中提及的震川分别属于____________ 两个文学流派。

3根据材料,概括戴名世写这段文字的目的。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独有者。因为,有什么样的青年,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