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央气象台消息:在强寒潮的影响下,23日早晨,辽宁锦州,河北张家口沧州等地的12个观测站气温跌破历史。
B.没有证据表明,通过电子屏幕获取知识的一代,创造能力比阅读纸质书的人差。电子阅读或许更能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C.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布局明年宏观调控政策时明确提出,2016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实行减税政策。
D.在《水浒》这部作品中,由明暗两条线索构成,明线以“忠”“义”二字贯穿全书,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与黑暗。
2、下列对文化常识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是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的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3、孟浩然《临洞庭》诗中有“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请问诗中的“太清”指什么?( )
A.太上老君
B.清澈无瑕
C.天空
4、(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讲究多子多福的中国人突然不爱生孩子了,这得归因于生育成本的上升,孩子的养老功能被削弱和对孩子高质量的培养要求而造成的。
B. 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C. 为了避免楼市调控不陷入尴尬的局面,各地方政府须继续“给力”限购政策,切实调整供应结构,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和供应的力度。
D. 据脑科学家研究,天赋所起的作用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几乎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他没有天赋的领域成为世界级的大师。
5、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C.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D. 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有芳邻
韦名
那一年台风,洪水冲毁了一切。我们一家搬进离村几里之外一座废弃的粮库暂时安家。
几千平方的粮库,住着我们一家三口,空落落的。那时候,一家人最希望的是晚上有人来串门。为此,妈妈准备了黄豆、花生,炒好存好,家人舍不得吃,专候客人——可是,晚上谁会来呢?
没人气的凄惶日子过了大半年,一天,复退军人张才来看粮库。张才进了粮库左右扫了几眼便对爸爸说,腾几间房子,他一家也过来住。
只要是个人来就行,别提多高兴了。我们一家赶紧腾房子。
芳邻张才不愧是军人出身,干脆利落,头天一说,第二天就带着老婆和大大小小7个儿子,开着一辆四轮车把家搬了过来。
尽管当天晩上,张才的7个儿子比硕鼠还厉害,把粮库翻个底朝天,也把我家存的黄豆、花生扫光了,但那天晩上,我们一家睡得异常安稳。
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矛盾就来了。
搬进粮库后,爸爸请人在粮库门口修了个沼气池,准备用来照明和煮食。好不容易积了三个月的肥,气刚用上。张才的四轮车每天进进出出,把沼气池的铸铁盖压裂了。妈妈就和张才说:“张叔,你的四轮车进出时小心点,别把铁盖压坏了。”
“还用什么沼气?改用电用煤!”张才毫不理睬。
第二天,四轮车出门时,没避开铁盖,重重地把铁盖压成了两半。
“张叔,你怎么这样呢?”妈妈冲着轰轰响的四轮车喊。
张才看了妈妈一眼,车没停就走了。爸爸出来后,让妈妈不要嚷,然后用铁线把盖子箍好了。
晌午时分,爸爸妈妈在地里干活,张才的四轮车拉回了满满一车土。
“把沼气池给填了!”张才招呼他的大儿子、二儿子。
“你们干吗填我家的沼气池?!”我冲上去阻止他们。
“小毛孩,懂个屁!”张才老鹰捉小鸡般把我扔开了。
我爬起来又冲过去,还没等我靠近沼气池,张才一手把我夹起来,另一手从车上抽出一根绳子,把我牢牢绑在我家门上。
中午,爸爸妈妈回来了,看到被填得严严实实的沼气池和被绑着的我,从不大声说话的爸爸从家里拿了一把刀冲出家门……
“你想干什么?”张才端着一碗粥边吃边迎上来,“你有一把刀,我家里有两把更锋利的。”
张才的大儿子马上把两把刀递给他。张才没接。
铁塔般的张才横在瘦弱的爸爸跟前,就像横着一堵墙。
爸爸把刀狠狠地砸进了地里,然后蹲下去哭了。
没了沼气,只好改用电。工人来拉线时,张才甩烟给工人,要求工人用黑胶布包严接头,不能马虎——不明就里的还以为他是主人。
“老李,这用电可不比用火,要注意安全啊!”张才甩了根烟给爸爸,全然忘记了前几天两家人还拿刀相对。
爸爸下意识地接住了烟,却仍然气鼓鼓地张了张嘴没搭话。
沼气池事件后,我们两家的日子倒还平静,没再闹什么别扭。
不久,张才带着几个儿子开始挖沙。
挖沙一年,张才先把粮库门口的烂泥地全铺上了水泥。后来,他又赶在当年的台风来前,叫人拾掇粮库的平房屋顶。粮库里,你进我退,大部分的平房都被张才家住上了,我家人少,只用了四小间。屋顶拾掇到我家边上时,工人正准备收工。“停什么停,台风要来了,都给拾掇好后再下来!”
我家住的三间平房屋顶也被拾掇一新,挡住了这一年的台风,却让妈妈又气又笑地洗了三天东西——我家屋子一点准备也没有,东西尽染上白灰!
又是一年台风季节。那天,我的芳邻张才把正在给我们三年级上课的吴校长喊出课室,“台风快要来了,我明天来修房,让学生歇假!”
校长看着耀眼的天,又看着一本正经的张才,说了一句“莫名其妙!”
第二天,张才果真带着十几人,开着四轮车来了,“修房啦!修房啦!”
张才一吼叫,我们一哄而散。
“谁叫你来的?胡闹!”校长怒不可遏。
“上屋!上屋!”张才理都不理校长,招呼工人。
三天后,学校所有屋顶焕然一新。我们重新上课两天后,台风真的来了……课室里,没了雨水玩,我们很惆怅。校长却是又高兴——学生终于不用淋雨了,又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张才会来讨要工程费?
张才一直没来讨工程费,直到我小学毕业,全家搬进了城里,换了新的芳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始部分写一家三口的“空落落”,准备了食物又“舍不得吃”,表现了受灾后的人们空虚、寂寞的心理。
B.小说中的“爸爸”“妈妈”心地善良,但与邻居产生矛盾时只知迁就、退让,又足见他们的性格胆小、怯懦。
C.小说中校长在高兴之余又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张才会来讨要工程费”,这一矛盾心理反映了张才不被人理解的状况
D.小说结尾写到“换了新的芳邻”,这一“新”字暗含“我”最终对张才一家人的肯定,又照应了文题“家有芳邻”。
【2】文中多处写到“台风”的到来,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3】美国小说理论家卢伯克说:“小说技艺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角度问题——叙述者所占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调节。”小说以“我”为视角来叙事,对塑造张才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何好处?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君子周而不比,__________________。
(2)益者三友,__________________。
(3)友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益矣。
(4)友便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矣。
(5)__________________,小人比而不周。
(6)__________________,不以人废言。
(7)君子不以言举人,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阐明逍遥自在、无所待的状态。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猱都很难越过。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古讽今是史论文常用的方法,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警告统治者如果不以史为鉴,就会重蹈覆辙。
(2)《论语·十二章·阳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学习《诗经》对于侍奉父母、君主的重要意义。
(3)《涉江采芙蓉》中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
(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5)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比喻的手法告诫唐太宗要重视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的《短歌行》中写主宾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诉说往日情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京西①
陆游
白发将军②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③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④疾风雷。
悬知⑤寒食朝陵使⑥,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绍兴三十一年,陆游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听说武巨收复西京洛阳,挥笔喜赋此诗。②白发将军:武巨,当时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③列圣:宋王朝已故列代皇帝。④故令:大放天下的诏令。⑤悬知:料想。⑥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标题的“闻”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它交代了中心事件,引出了主人公“闻”后的情怀。
B. 首联紧扣诗题,“捷书来”表明宋军取得了收复西京的胜利,突出了宋军的无坚不摧。
C. 颔联认为,宋军把金兵从西京赶了出去,也有上天主持正义、有意向着宋王朝的因素。
D. 颈联直抒胸臆,指出宋朝已故列代皇帝都仁恩深施,希望当今皇帝也要尽快大赦天下。
E. 尾联想象明年寒食朝祭陵墓的使者的沿途所见,“驿路梨花处处开”景中蕴含丰富感情。
【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建中,字得中,其先京兆人。曾祖逢,唐左卫兵曹参军。祖稠,梁商州刺史,避地入蜀。会王建僭据,稠预佐命功臣,左卫将军。建中幼好学,十四丁外艰。会蜀平,侍母居洛阳,聚学以自给。携文游京师,为王佑所延誉,馆于石熙载之第,熙载厚待之。
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岳州录事参军。转运使李惟清荐其能,再迁著作佐郎,改殿中丞,历通判道、郢二州。柴成务领漕运,再表称荐,转太常博士。时言事者多以权利进,建中表陈时政利害,序王霸之略,太宗嘉赏,因引对便殿,赐以绯鱼。会考课京朝官,建中旧坐公累罚金,漏其事,坐降授殿中丞,监在京榷易院。苏易简方被恩顾,多得对,尝言蜀中文士,因及建中,太宗亦素知之,命直昭文馆。建中父名昭文,恳辞,改集贤院。数月出为两浙转运副使再迁主客员外郎历通判河南府知曹解颍蔡四州景德中以久次进金部员外郎。
建中性简静,风神雅秀,恬于荣利,前后三求掌西京留守司御史台,尤爱洛中风土,就构园池,号曰“静居”。好吟咏,每游山水,多留题,自称岩夫民伯。加司封员外郎、工部郎中。建中善修养之术,会命官校定《道藏》,建中预焉。大中祥符五年冬,命使泗州,奉御制《汴水发愿文》,就致设醮①。使还得疾,明年卒,年六十九。
建中善书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尝手写郭忠恕《汗简集》以献,皆科斗文字,有诏嘉奖。好古勤学,多藏古器名画。有集三十卷。
(节选自《宋史·李建中传》)
[注]①设醮:道士设立道场祈福消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月/出为两浙转运副使/再迁主客员外郎/历通判河南府/知曹解颍蔡四州/景德中/以久/次进金部员外郎。
B.数月出/为两浙转运副使/再迁主客员外郎/历通判河南府/知曹解颍蔡四州/景德中/以久/次进金部员外郎。
C.数月/出为两浙转运副使/再迁主客员外郎/历通判河南府/知曹解颍蔡四州/景德中/以久次/进金部员外郎。
D.数月出/为两浙转运副使/再迁主客员外郎/历通判河南府/知曹解颍蔡四州/景德中/以久次/进金部员外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外艰,指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文中指李建中父亲去世。
B.绯鱼,在文中指宋代朝官的红色品服和五品以上朝官佩的鱼符袋。
C.考课,是古代官吏奖励制度的一种,即对官员进行定期考核奖励。
D.科斗文字,是我国古代篆书手写体的俗称,因其状如蝌蚪,故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建中才能卓著,善于进言。李惟清、柴成务都举荐他有才能;当时言事的人大多因权势和利益进言,他却上表陈述强国策略,受到赏赐。
B.李建中淡泊名利,禀性沉静。他本已身居朝廷要职,却多次请求外放掌管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他在洛阳修建园林,为自己取雅号“静居”。
C.李建中懂得道教,擅长修养之术。他参与过校定《道藏》,皇帝命他出使泗州,他携带皇帝所作的《汴水发愿文》,设立道场祭祀。
D.李建中书法有名,受人喜欢。他游山玩水时多题诗留墨,创作的书札,行笔工巧,多种字体都很精妙,人们争相将他的书札作为范本模仿学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携文游京师,为王佑所延誉,馆于石熙载之第,熙载厚待之。
(2)尝言蜀中文士,因及建中,太宗亦素知之,命直昭文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诗人屈原叩问苍天,对某些传统观念大胆怀疑,对真理积极探索。
一百年前,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叩问大地,开启了对中国未来的探索之旅。
几个月前,中国的航天人又叩问苍穹,“天问一号”开启了火星探测的征程。
作为开启新征程的一代青年,我们应该发出怎样的“叩问”,做出怎样的回答呢?请以“叩问”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