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望帝春心托杜鹃
B.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 百年多病独登台剑
D. 枯松倒挂倚绝壁
2、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错误的是( )芣苢 /《诗经·周南》
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和《鲁颂》。
D.《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特地请假来参加今天这个交流会,就是为了聆听在座诸位先贤的高论。
B. 她走上台阶时不小心绊了个趔趄,差点摔倒,忙连声说:“献丑,献丑!”
C. 在老张的再三邀请下,我朗笑出声,说道:“那在下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D. 导游和游客因误会发生了激烈争执,幸好有民警积极斡旋,解决了矛盾。
5、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D.鸿燕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论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
黄发有
①在大众媒介的发展历程中,电子媒介的快速扩张爆发出颠覆性力量。面对电子文化的围逼之势,语言艺术要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新的媒体环境。从语言本身来看,电子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性,给文学作品的词汇、修辞、语篇、语体都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从更为宏阔的方面来看,电子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语言背后的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导致语言思维的弱化与视听思维的强化。
②受影视文学的影响,文学语言变得“视听化”。20世纪80年代出品的电影故事片与电视连续剧,绝大多数根据文学改编而来,但当时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各走各的路。进入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作家在写小说时,主动向剧本的叙事规则靠拢,不少作家将主要精力用于“码剧本”,文学创作成了副业,其作品特征也逐步转变为“视听化”。文学语言视听化的重要特征是运用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同步呈现信息和情感,使得接受者有一种置身其中的在场感。遗憾的是,视听化的语言在强化画面感和听觉效果时,往往会抑制语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③互联网背景下电子语体的勃兴,也将有力地改变文学语言的格局。网络文学的语言是一种以书面形式表达的视觉化、电子化的口语。网络文学语言对即时性、陌生化效果和表达自由度的追求,使得其语体具有突出的“电子口语”的特征。网络文学语体与传统文学语体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表现为语音、词义、词汇、语法、篇章都偏离了常规的语言特征,词汇上表现出文白夹杂、土洋结合、雅俗并存的特征。网络文学语言与语体的新变迅速扩展开来,其拼装美学与杂糅的语体风格必将对文学语言的未来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④随着电子文化的日益主流化,在文学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图互渗乃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对文学语言进行纯粹的净化与生硬的规范,显然不具备可行性,而且会使文学语言与流动的现实脱节,使得文学语言失去活力。语言的发展如同流动的江河,不断有新的内容汇入,新词汇是标记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的符号,语言的封闭与停滞是文化缺乏活力的表现。但应当重视的是,过度突破规范甚至拆解语言规范会造成文学语言的荒芜。因此,在语言变化异常活跃的电子时代,文学写作者还是应该遵守基本的语言规范。
⑤当然,维护文学语言的基本规范不能单纯依靠禁止、惩罚等刚性手段,这样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适得其反。总体而言,首先应该宽容地对待新词和新的语言现象,以开放的态度观察语言的变异,只要这些语词不触犯公序良俗,都可以自由生长。其次,以柔性规范进行舆论引导,语言的规范化与美感原则应该成为文学评价体系的关键指标。第三,语言的规范化应该对不同语言环境、不同群体的语言使用者有所区别,对不同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灵活处理,分层次进行动态化规范。
⑥文学语言创新绝不是贴标签式的新词表演和鹦鹉学舌式的语言翻新,这些语言现象只是表浅的语言化妆术,不仅无法激活语言的内在活力,还容易制造语言杂质乃至语言垃圾。因此,首先,真正的语言创新不是新旧语言的随意拼凑,而是新旧语言的融合与共生。其次,语言创新不仅是细节的、局部的改进,而是语言观念的革新。第三,综合的语言创新不是从语言到语言的游戏,而是提升语言境界的系统工程。即使字字珠玑,那些观念陈腐、境界不高的篇章也难成大器。
⑦那些被视为一个时代的语言标本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自成一体,作者能够从芜杂的新词旧章、雅言俗语中提炼出个性化的语言,而且在思想、文体、风格上卓有建树。只有真正具有经典性的作品,其语言创新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不断被后来者模仿,并激发新的语言创造。
(本文有删改)
【1】在第①段中的“渗透性”具体是指电子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2】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传统文学语体必须使用正确的语法。
B.杂语并存是网络文学语体的突出特征。
C.电子语体的出现改善了文学语言的现状。
D.创造新词越多的作家就是越优秀的作家。
【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语言的封闭与停滞会导致新事物和新思想的缺乏。
B.维护基本的语言规范只能依靠柔性规范而非刚性手段。
C.表浅的语言翻新容易制造语言杂质乃至语言垃圾。
D.具有个性化语言的作品,就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结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影视脚本片段,阐述第②段画线句。
张大民家的房子“第一层是院墙、院门和院子:第二层便是厨房了,盖得不规矩,一头宽一头窄,像个酱肘子;穿过厨房就进了第三层,客厅兼主卧室,10.5m2,摆着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一张三屉桌和一张折叠桌,一个脸盆架和几把折叠凳。后窗不大,朝北,光淡淡的,像照着一间菜窖。”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影视脚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对写法”表达思亲之情,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
(2)生活中极少数留守儿童的家长喜欢“陪伴不够金钱补偿”,这种错误做法可以用《种树郭橐驼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准概括。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柳永《蝶恋花》里写感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的第二境。
8、(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味甘洌。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择师给孩子传授句读的技巧,但自己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对于这样的做法,韩愈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关于这一情景,白居易在《观刈麦》中也有类似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古人习惯用“丝竹”借指音乐,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____________”一句,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一句。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3)《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结构交错和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孔子自述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贫困生活中,仍可乐在其中。
(2)《送东阳马生序》中,少年宋濂勤学好问,“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他立侍在老师身边谦恭求教的情形。
(3)《蜀道难》中借“五丁开山”神话,表现蜀道开创之艰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诗首联用“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
B.杜诗所写之马曾经毛骨出众,即使现在又老又病,也驯良有素,还依旧为诗人尽心尽力,这不能不让诗人替它伤心。
C.岑诗和杜诗情感丰富而含蓄,岑诗的“怀”,杜诗的“沉吟”,都书写了诗人对统治者愤懑不满的情绪。
D.岑诗长于描写边塞富有特色的景物,善于寓情于景,杜诗长于选取典型意义的事物,语言凝练,风格沉郁。
【2】这两首诗中,“马”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光祖,字君俞,开封人。父珪,为泾原勇将,战死好水川。录光祖为供奉官。熙宁中,改沿边安抚都监。界河巡检赵用扰北边,契丹以兵数万压境,造浮桥,如欲度者。光祖在舟中。对其众尽彻户牖。或谓:“契丹方阵,而以单舟临之,如不测何?光祖曰:“彼所顾者,信誓也;其来,欲得赵用耳。避之则势张,吾死不足塞责。”已而契丹欲相与言光祖即命子襄往兵刃四合然语唯在用襄随机折塞之其将遽挥兵去付所戴青罗泥金笠为信即上之时已诏罢光祖矣。吴冲曰:“向非光祖以身对垒,又使子冒白刃以取从约,则事未可知。宜赏而黜,何以示惩劝?”乃除真定铃辖。徙梓夔。渝獠叛,诏能本安抚,而命杨万、贾昌言、王宣与光祖同致讨,皆受本节度。本疑光祖不为用,分三道进师,使光祖将后军,出黄沙坎。比发,日已幕,士以仗索涂,相挽而前。夜半,抵绝顶。质明,獠望见,大骇,一鼓而溃。万等困于松溪,又亟往援,贼舍去。光祖夜泊松岭上,旦始遇万等,与俱还。本愧谢,上其功第一。吐蕃围茂州,光祖领兵三千,会王中正破鸡宗关。贼据石鼓村,扼其半道。中正召诸将问计,光祖独请行。既抵石鼓,择锐兵分袭吐蕃背,出其不意,皆惊遁,遂会中正于茂。泸夷乞弟杀王宣,诏从韩存宝讨之。夷数万众出驻落个栈,欲老我师。光祖劝存宝早决战,不听。林广至,复从征,荡其巢窟。置泸南安抚使,俾兼领,边事听颛决。历泾原、河东、定州路副总管,卒。论曰:有国家者不可忘武备,所贵为将领者,非取其武勇而已也,必忠以为主,智以为本,勇以为用。及其成功,虽有小大之殊,俱足以尊主庇民也。其材虽殊,其可以任奔走御侮之责于四境则一也。
(节选自《宋史•王光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已而契丹欲相与言光祖/即命子襄往/兵刃四合/然语唯在用/襄随机折塞之/其将遽挥兵去/付所戴青罗泥金笠/为信即上之/
B.已而契丹欲相与言/光祖即命子襄往/兵刃四合/然语唯在用/襄随机折塞之/其将遽挥兵去/付所戴青罗泥金笠/为信即上之/
C.已而契丹欲相与言光祖/即命子襄往/兵刃四合/然语唯在用/襄随机折塞之/其将遽挥兵去/付所戴青罗泥金笠为信/即上之/
D.已而契丹欲相与言/光祖即命子襄往/兵刃四合/然语唯在用/襄随机折塞之/其将遽挥兵去/付所藏青罗泥金笠为信/即上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熙宁,年号,中国封建帝王用年号纪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契丹,又称辽朝,是中国历史上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影响深远,后为蒙古所灭。
C.“除”“领”是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除,免去旧职授予新职:领,指代理官职。
D.卒,古代讳称士大夫死,其他如天子死叫”崩“,诸侯有封爵的大官死叫“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光祖明于形势,以身对垒。契丹大兵压境。但他准确判断契丹出兵的目的,就乘船来到河中,打开全部门窗面对敌军,以压制契丹嚣张气焰。
B.王光祖埋头任事,胸怀磊落。熊本不信任他,但他率领后军,历经艰难,抵达目的地,敌人望见他们,一哄而散,他又救援杨万等,感动了熊本。
C.王光相做事主动,腹有良谋。吐蕃据守石鼓村,他请求独军前往,抵达石鼓后,挑选精兵分路从背后袭击吐蕃部队,致使吐蕃部队惊惶逃去。
D.王光祖虽受挫折终展才能。他跟从韩存宝讨伐泸夷乞弟时.建议早决战,没被采用;林广到来,他跟从林广出征,扫荡了敌人巢穴,建立功勋。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所顾者,信誓也;其来,欲得赵用耳。避之则势张,吾死不足塞责。
(2)其材虽殊,其可以任奔走御侮之责于四境则一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东莞的张先生在天猫商城“誉满家电器专营店”看到国际著名品牌的65英寸超高清3D电视机售价仅3199元,立即下单购买三台,并在线支付货款,在线成交。不料,卖家称商品标价因员工失误少填一个“9”,应是31999元,如需发货,要补9万元。双方因此陷入网购纠纷并诉诸法庭,广大网民对此也是各执一词。
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