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这句话出自《大唐三藏圣教序》,请问该作品的作者是谁?( )
A.李治 B.李世民 C.杜甫 D.杜牧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技经肯綮之未尝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D.洎牧以谗诛
3、有“童话诗人”、“格格作家”之称的分别是?( )
A.北岛 王安忆 B.海子 严歌苓 C.顾城 叶广芩 D.舒婷 池莉
4、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兵同志自幼随父亲王震将军辗转多地,在炮火硝烟中成长,在耳闻目睹中形成了他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人生观。
B. 纪录片《大黄山》立意高远,思想深刻,画面精美,直观地纪录了黄山市得天独厚的生态与文化优势,充分展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黄山取得的丰硕成果。
C. 新春佳节之际,家家户户流光溢彩欢聚一堂,洋溢着热闹的节日气氛。
D. 不少旅客出游时都爱大声喧哗、乱丢垃圾,这些陋习严重影响了国家整体的文明形象,目前文明出游成当务之急。
5、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
B.慨当以慷
C.不用,则以纸帖之
D.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韵律的探索在《诗经》中已可见,而对声律的探索却较迟。汉代人们对声调的平仄似乎有所意识,五言诗中,不少诗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异;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语音组合之美。
齐梁时期,诗歌格律的探索进入了与音韵学结合的自觉阶段。受到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以梵文字母拼注汉字语音的启发,中国的音韵学产生。随着韵部的分析和四声的辨定,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摸索有了理论的指导。沈约首先把音韵学的成果运用于说明诗歌的语音组合,他论述“四声”“八病”之著虽不传,却无疑是关于诗歌语音的理论探讨。齐、梁、陈、隋的诗歌,虽然还未能称之为“律诗”,但已有不少合律之作。
完成格律定型化任务的是唐代的宋之问、沈佺期。元稹指出:“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既是对前人长期摸索尝试的总结,又是后代诗歌形式流变的契机,中国诗史自此进入格律化阶段。
在发掘本民族语音组合形式美方面,近体诗将对仗与声律结合,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古典审美理想。格律包括声律和韵律两要素。基于汉语以声调表义的语音特征,近体诗找到了“平”和“仄”。如何组合平、仄这对语音因素?近体诗结合对仗构成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平仄相间而形成律句,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的形式连结“联”而组成全诗音响整体。于是一扬一抑,回环往复,节奏鲜明而不呆板,富于变化。声律“以异为显”的节奏美和韵律“以同为和”的循环美相配合,声调在起伏抑扬中互相呼应,体现着和谐、整一的古典审美理想,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一种范式。
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关理想。近体诗把对称整一原则发挥到完美的境地,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意象的构成、意象的组合都由对称的原则指导。这种古典式对称美的审美理想渗透于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出匀称和谐的意境,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理想境界。
同时,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炼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中国长期基于血缘关系的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较为沉稳的民族心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它以严格的格律,迫使诗人逐字逐句地锤炼,“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它以极精炼的形式,要求诗人把丰富的内容浓缩进去,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余地。
最佳形式的确立不能代替一切美,它的副作用是对美的追求的拘限,故历来有成就的诗人都呼吁不能“拘限声病”。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但是,前人对格律的摸索、总结是否于自由体的白话诗毫无意义?显然不是。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等现代诗人鉴于白话诗不能琅琅上口,就进行过诗歌语音规律的探索。这样看来,历史的经验并非没有借鉴价值。
(摘编自梁文宁《格律化与民族审美范式——近体诗形成的意义》)
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在上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
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才能不高的诗人,缺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它因素的成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辩。可以断言天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
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这是上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所以能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但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古人超越了险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诗歌艺术的奇泉。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内容呼唤形式,形式延伸内容,二者缺一无法成好诗,一盛一衰也令人扼腕。
(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导致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探索缺乏理论指导,音韵学很晚才产生。
B.宋之问、沈佺期完成了格律定型化的任务,推动了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
C.近体诗以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组合平仄,平仄相间形成律句,再以“对”“粘”连结,组成全诗音响整体。
D.为了满足格律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逻辑思维和线形主题,挖掘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将之凝练为诗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梁、陈、隋的诗歌尽管已有不少合律的作品,但因为当时还未完成格律定型化的任务,不能称之为“律诗”。
B.声律“以异为显”,韵律“以同为和”,二者相互配合,声调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种审美范式。
C.自由体取代格律体的直接原因是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被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
D.才能卓越的诗人只有以最大的毅力与天才,超越格律的束缚,才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格律对白话诗的影响的一项是( )
A.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
D.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闻一多《红烛》)
【4】两则材料都对诗歌格律予以肯定,但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
【5】闻一多曾形象地把格律比作“脚镣”,认为“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古文中作者常常运用借古讽今手法,对自己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中心论点“______”,意在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勿蹈暴秦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写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唐敬宗要节俭爱民。古诗中作者常常用典,传达出壮志难酬的感慨,如:杜甫在《蜀相》中用典“_____,_____”;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廉颇老矣,_______”。古诗中作者也慨叹时光易逝,如屈原在《离骚》中写道:“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虽然我们挽回过去不太可能,但未来可期,正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荀子的《劝学》一文中,阐明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一文中,通过描绘江上微风习习和水面的平静,表现作者优哉游哉,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
(3)李白等《蜀道难》中,写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艰难曲折的天路的诗句是“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2)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仰之弥高,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_______________,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桃之夭夭,_______________。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木”与“金”为喻,形象地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屋顶的茅草被大风卷飞,洒在江郊,“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茅草高低散落之态。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太守与宾客宴饮离去后,茂林间鸟雀欢乐啼叫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以至“___________”;过了几个月后,则“________________”。
(2)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
(3)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赏心亭①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泪已流。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陆游奉诏回临安面陈恢复大计,从四川回来舟经建康,登亭有感而赋此诗。作为主战派,诗人曾向朝廷建议迁都建康,以利于防备,但不被采纳。②瓜步:瓜步山,在南京的六合。③迁都:南宋主战派一贯主张迁都建康(南京),便于随时出师收复汴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岁月道”暗示了诗人被外放四川秦地做官时的-段不平常岁月。
B. 颔联按游踪来写,诗人过了黄牛峡后来到白鹭洲,继而登亭抒怀。
C. 颈联运用叠词,写出眼前极其壮美的秋色,照应“乘兴却东游”。
D. 全诗先叙事、写景,后抒情,以爱国之情贯穿,使全篇浑然一体。
【2】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祖执蒲,明太常卿;父恂,户部尚书;季父恪,皆以东林忤阉党。尝游江左,寓金陵,司业周风翔得其所撰策,立造访之,谈䜩弥日。是时主复社者太仓张溥,贻书推为领袖;主几社者青浦陈子龙,赠诗曰“汉家宣室为君开”。其它海内清望,胥缔附之。
性豪迈不羁,尝与杨延枢、夏允彝醉登金山,临江悲歌,指评当世人物,而料事尤多奇中。方恂之督师援汴也,方域进曰:“大人受诏讨贼庙堂议论牵制愿破文法以赐剑首诛一甲科令守之不应征办者而晋帅许定国师噪当折以徇军事办威立,疾驰渡河,收中原土集团结之众,以合左良玉于襄阳,约陕督孙传庭持角并进,则汴围不救自解矣。”恂叱曰:“此跋扈也,小子多言!”趣遣归。道遇永城叛帅刘超,方域曰:“君所坐不过杀二迎史,奈何遽反?今畿辅有警,君帅所部,疾走勤王,必可转祸为福;即不然,亦湔洗恶名,失此则身死名裂。”超不能从。
怀宁阮大铖,故魏阉义儿也,屏居金陵,谋复用。诸名士共檄大铖罪,作《留都防乱揭》,宜兴陈贞慧及责池昊应萁主之。大铖愧且志,然无可如何。知方域与二人者相善也,私念因方域以交于二人,事当已。乃嘱其客来交欢。方域觉之,谢客弗与通。大铖乃大怒,恨次骨。甲中,南都拥立,大铖骤柄用,兴大狱,将尽杀党人。方域夜出走,渡扬子江,依镇帅高杰得免。
生平颇以经济自诩,任侠使气,然一语合,辄吐肝肺。初放意声伎,已而悔之,发愤为诗古文,倡韩欧学于举世不为之日。将刻集,集中文未脱稿者,一夕补缀立就。人益奇之。
顺治十一年卒,年三十七。方域健于文,益其天才英发,吐气自华,善于规模,绝去蹊径,不序于古,而亦不泥于今。当时论古文,率推方域为第一,远近无异词。
(节选自《清史列传· 侯方域传》)
【1】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人受诏讨贼/庙堂议论牵制/愿破文法/以赐剑首诛一甲科令守之不应征办者/而晋帅许定国师噪当斩徇军
B.大人受诏讨贼/庙堂议论牵制/愿破文法以赐剑首诛一甲科令守之不应征办者/而晋帅许定国师噪/当折以徇军/
C.大人受诏讨贼/庙堂议论牵制/愿破文法以赐剑/首诛一甲科令守之不应征办者/而晋帅许定国师噪当折以徇军/
D.大人受诏讨贼/庙堂议论牵制/愿破文法/以赐剑首诛一甲科令守之不应征办者/而晋帅许定国师噪/当折以徇军/
【2】下司对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林,指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团体,因其主要首领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而得名。
B.宣室,指汉代未央宫中的宣室殿,此处用汉文帝在宣室召见晁错的典故,借以说明侯方域具有辅佐君王的才干。
C.南都,指南京,明朝最初建都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
D.韩欧,指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他们曾先后倡导并发起以恢复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为宗旨的古文运动。
【3】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方域出身于仕宦世家,祖辈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反对阉党专权。他早有才名,寓居金陵之时。深受江南士大夫名流的推崇。
B.侯方城曾为父亲解开封之围出谋划策,可惜没被采用;又曾劝说叛将刘超将功补过,率兵赴开封勤王,刘超也没有从其计。
C.侯方域与陈贞慧、吴应箕交好,陈、吴二人发动士人揭发阉党阮大钺的罪状。阮大铖想通过侯方域疏通关系,被侯察觉并拒绝。
D.侯方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古文创作上。他的文章才华洋溢,自成风格,既合古人传统,又能超脱时俗,时人公推为第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所坐不过杀一御史,奈何遽反?
(2)生平颇以经济自诩,任侠使气,然一语合,辄吐肝肺。
【5】依据第四段,简要概括侯方域在文章写作方面的“奇”的表现。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始终坚信自己就是历史上最好的球员,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我都是最棒的!
——C罗[葡萄牙]
“你的成功最感谢谁?”
“那些曾经看轻我的人,如果没有那些嘲讽和轻视,我会一直以天才自居。”
——梅西[阿根廷]
所有球员都梦想成为世界第一,但我并不急于求成,我相信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我一直努力,该发生的总会发生。
——内马尔[巴西]
卡塔尔世界杯刚刚落下帷幕,球场上的闪耀是运动员们辉煌人生的写照。请综合以上足球运动员的感言,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婴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