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绞痛(jiǎo) 污秽(huì) 牛犊(dú) 窈窕(yáo)
B.船艄(shāo) 馅饼(xiàn) 矜持(jīng) 踌躇(chú)
C.手镯(zhuó) 桅杆(wéi) 窘迫(jiǒng) 晦暗(huì)
D.踉跄(liàng) 旖旎(nǐ) 肋骨(lè) 山涧(jiàn)
2、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是( )
A.诸葛亮诡计多端,周瑜也自叹不如。
B.为了家乡的发展,他处心积虑,积劳成疾。
C.他是一位臭名远扬的设计师,设计了很多了不起的建筑。
D.这次他终于赢得了比赛,正兴高采烈地赶回家呢!
3、课文《忆读书》是按( )记叙的。
A.事情发展的顺序
B.时间的先后顺序
C.空间的方位顺序
D.事情发展的顺序
4、辨字组词。
捕________ 流_______ 栗_______ 勉_______
哺________ 梳_______ 粟_______ 免_______
5、根据你所积累的知识填空。
(1)侧隐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2)____________________,甚聪慧。(《杨氏之子》)
(3)____________________,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稚子金盆脱晓冰,____________________。敲成玉磬穿林响,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稚子弄冰》)
6、以下成语均出自历史典故,请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入木三分(______) 2.七步之才(______)
3.围魏救赵(______) 4.初出茅庐(______)
5.望梅止渴(______) 6.赔了夫人又折兵(______)
7、拼一拼,写一写。
fèi shuǐ tè zhēng zhēn guì dào qiè
( ) ( ) ( ) ( )
pàn duàn chuí zhí bǔ rǔ tuì huà
( ) ( ) ( ) ( )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答题。
1.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_________)花生、(_________)花生、(_________)花生、(_________)花生,其中详细写了(__________)花生。
2.第10小节父亲说花生有一样最可贵,概括地说,它的可贵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特别强调花生的这一特点,是希望孩子们要做__________的人,不要做________________,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3. 父亲在赞美花生最可贵之处时,写到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水果,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囚蚁<节选>
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连蚂蚁也不例外。大约是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妹妹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把蚂蚁们放到玻璃瓶里养起来呢?像养小鸡小鸭那样养它们,给它们吃,给它们喝,它们一定会长大,长得比蟋蟀和蝈蝈们还要大。
这件事情并不复杂。找一个有盖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十五只蚂蚁,再旋紧瓶盖。这样,这十五只蚂蚁便有了一个透明整洁的新家。我和妹妹兴致勃勃地观察蚂蚁们在瓶子里的动静,只见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地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我想它们大概是饿了,便旋开瓶盖投进一些饭粒,可它们却毫无兴趣,依然惊惶不安地在瓶里奔跑。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喊叫,可惜我听不见……
第二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玻璃瓶里的蚂蚁。只见那十五只蚂蚁横七竖八躺在瓶底下,安安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它们全都死了。我和妹妹很是伤心了一阵,想了半天,得出结论:是因为药瓶里不透气,蚂蚁们是闷死的。
原因既已找到,新的办法便随之而来。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壳上扎出一些小洞眼透气。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窝了。
我和妹妹又抓来一些蚂蚁并放进火柴盒里,还放进一些饼干屑,我们相信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遗憾的是不能像玻璃瓶一样在外面可以观察它们了,但可以用耳朵来听: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可以听见它们的脚步声。这些窸窣的声音极其轻微,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听,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曾经有过不少奇妙的遐想,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
然而我们的试验还是没有成功。不到两天,火柴盒里的蚂蚁们全都逃得无影无踪。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空。
(1)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涨的样子。_______
(2)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_______
【2】文中,“我”和妹妹为了让蚂蚁长得比蟋蟀和蝈蝈们还要大进行了两次试验,但都失败了。
第一次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失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中画“____________”的句子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这句话说明蚂蚁的脚步声十分细微,只有在晚上才听得见。
B.这句话说明蚂蚁的脚步声十分细微,必须在夜深人静时,而且做到平心静气才听得见。
C.这句话说明蚂蚁的脚步声十分细微,同时反映了“我”和妹妹希望试验成功的迫切心情。
D.这句话说明“我”和妹妹对试验充满期待,迫切希望取得成功。
【4】文中,“我”从这两次失败的试验中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请说说作者对两次“囚蚁”都写得十分详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开国大典》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①。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阅兵,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绳子那头
①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一幢楼房的六楼的窗户外,有一根绳子,下头吊着一个人——他是我父亲,一个空调修理工。
②暑假的一天,闷热的天气实在使人感觉无聊,我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出发前,父亲专门去买了一瓶廉价的防晒油,在我身上抹了个遍,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到了雇主家,问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麻袋中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了,孩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了。”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释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站在窗户边,一股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特别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一声:“手套!”
⑦母亲慢慢递下一副粗糙的手套。
⑧“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套?”“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⑨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一坠,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住绳子。
⑩绳子那头传来一阵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⑪“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
⑫“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
⑬绳子那头喊了声:“拉我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
⑭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他的皮肤黢黑,长年累月,恶毒的太阳光已经侵蚀了他健康的皮肤,深深的被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岁月啊,你过早地催老了我的父亲!
⑮一会儿,雇主拿来一只冰糕送给正在干活儿的父亲,父亲接过冰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我。
⑯“天儿热,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冰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冰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
⑰父亲又要下去了,我慢慢地释放着绳子,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⑱我紧紧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那个伟大的人。
【1】第①段划线部分的作用表述错误的项是( )
A.交代了父亲工作环境的艰苦。
B.写出天气的酷热无比。
C.为下文表现父亲的艰辛做铺垫。
D.烘托人物欢喜的心情。
【2】为什么这么热的天父亲还要戴手套?( )
A.怕速度慢影响工作进度。
B.怕工具脱手掉下去砸了别人。
C.修空调时需要用到手套。
D.父亲一直习惯戴着手套工作。
【3】对“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冰糕包含了父亲的勤劳和无私关爱。
B.冰糕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成员的互相关爱。
C.冰糕让“我”内心感到踏实、幸福。
D.“我”家庭十分贫困,平时很难吃到冰糕。
【4】对第⑭段画横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神态描写,体现了“我”对父亲的心疼。
B.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吃苦耐劳。
C.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工作的艰辛使父亲容颜老去。
D.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苍老、工作时动作的艰难。
【5】本文题目是“绳子那头”,如果换成“我的父亲”你同意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⑫段中“父亲的笑”和“我却要哭了”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⑰段中“这种神奇的力量”是什么力量?为什么会有亲切厚重、踏实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假如没有台风,本已严峻的全球水荒形势会更令人担忧。而台风这一热带海洋风的出现,却能及时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不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以中国临近的西北太平洋为例,每年有30多个台风,它们在向西部靠近或登陆后,给中国、日本等国沿海地区带来的降雨重,往往要占到当年的25%以上。
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附近地区烈日常照,气候炎热。如果没有台风隔三岔五地来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闪电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假如没有闪电,植物将失去一位高明的“营养师”。本来,大气中含有78%的游离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但经过闪电时的高温加工,空气分子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使得大气中的这些不活泼的氮与其他物质化合,经雨水降至地面,最后变成了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氨肥。
。雷电有一种特性,喜欢打击容易导电的物体。而含有金属矿藏或石油的地方,导电性能比一般岩层好。据此,科学家们指出:经常遭到雷击的地方,通常暗示这一地区的地下蕴藏着金属矿藏或石油资源。20世纪以来,苏联科学家就曾多次成功利用雷电找到新的矿源。
【1】假如没有台风,会出现哪些严重后果呢?(__________)(多选)
A.本已严峻的全球水荒形势会更令人担忧。 B.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
C.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 D.植物将失去一位高明的“营养师”。
【2】请联系上下文思考:第一自然段用问句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多选)
A.以问句的形式引起下文要说明的内容。 B.作者不知道这个问题,想让读者回答。
C.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照应文题。
【3】文中划线段落,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多选)
A.下定义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有误的是(_________)(多选)
A.台风是一种热带海洋风暴,只会带来灾难。
B.空气中的游离氮可以被地面的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C.闪电虽然可以杀死大气中的细菌和微生物,但无法达到清洁空气的效果。
D.科学家认为频繁遭受雷击的地方有可能埋有矿藏。
【5】联系上下文,试着给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开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填空。
家乡的桂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和______。杭州的桂花______。相比之下,_______更香。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
①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___________)
②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___________)
【5】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明调用。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
1.用概括性语言为本文加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句中“取”字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对此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曹操胆小畏怯,不敢出兵攻打水中船队
B.表现了曹操多疑的性格特点
C.证明诸葛亮运气好,在雾天曹操中计
D.曹操如此处理果断正确,合乎兵书,表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曹操败走华容道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打了败仗,逃到了一片林子里。
他环顾左右,突然放声大笑不止。众人都感到 ① ,问道:“丞相为何大笑?”曹操道:“我笑周瑜、诸葛亮不懂计谋,若在此伏下一军,会怎样呢?”话音未落,战鼓齐鸣,火光冲天,白马银枪的赵云骑马冲出来,大叫:“曹贼,哪里走,我奉军师将令,在此等候多时了!”曹操吓得几乎落马,将士们拼命拦住赵云,他才得以脱身。
天色微明时,突下大雨,曹军淋成了落汤鸡,又冷又饿。曹操坐在树下望了望四周,忽又仰面大笑。众人又问:“刚才丞相笑周瑜、诸葛亮无谋,结果引出赵子龙,损失了许多人马,如今为何又大笑?”道:“我笑周瑜、诸葛亮毕竟智谋不足,若在此伏下一军, ② ,我等即便逃脱,也不免重伤。他们想不到这一点,我因此而笑。”他的笑声还未消失,忽然,从侧面冲出一路人马,只见为首的一员大将长得黑脸膛,大胡子,手持丈八蛇矛,在战马上大叫:“曹贼哪里去!燕人张翼德在此!”他吓得骑马飞奔了几十里,听见身后没有追兵了,才喘了一口气。他再次逃脱,可是身边只剩下三百多人了。
正走着,前面有两条路,有军士来报:“报告丞相,前面有两条路,一条大路,比较平坦,但是比小路要多出五十里。一条小路,叫华容道,都是泥泞不堪的路,不大好走,路上还有几处烟火。我们要从哪条路走?”
曹操命人上高处观看,见小路有几处冒烟,于是命人走华容小路。众人不解地问:“有烟处必有人马埋伏,我们为什么还走这条路?”
他说:“兵书上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足智多谋,他一定让人在山中烧烟,使我军不敢走小路,他却在大路上埋伏人马等我,我偏不中他的计。”众人纷纷称赞曹操 ③ 。
众人走上华容道早已人困马乏,伤员互相搀扶行走,加上没来得及穿衣,真是饥寒交迫,苦不堪言。曹操见此情形又在马上扬鞭大笑起来。众将心里一惊,忙问:“丞相又在笑周瑜、诸葛亮吗?”道:“是呀!人人都说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可依我看,他们还是不行。如果在此伏下一队人马,我们必定 ④ 。”话音未落,一声炮响,从后山杀出一路人马,为首的正是大将关羽。关羽带五百校刀手拦住去路。众将魂飞魄散,面面相觑。谋士程昱悄悄劝曹操请求关羽放他走。曹操硬着头皮去求关羽放他一条生路,关羽犹豫再三后还是放了他。
那时候曹操身边,只剩下二十几人了。他见此情形,不知是悲是喜,放声大哭起来。
(节选自《三国演义》,有删改)
【1】给文中标序号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下面横线上,只填序号。
A.插翅难逃 B.深谋远虑 C.莫名其妙 D.以逸待劳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2】阅读短文,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对曹操面临危境还能有三次大笑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三笑”体现了曹操大败却不气馁,不认输的性格。
B.曹操想以“笑”来鼓舞士气,渡过难关,这也是一种策略。
C.这是曹操故作豁达苦涩的笑,写出他性格的多面性。
D.曹操因战败心灰意冷,面临危境时发出绝望的笑。
【4】当曹操逃脱后看到身边仅剩二十多人,他不知是悲是喜。他喜的是____,悲的是____。
【5】“关羽犹豫再三后还是放了他”,写出关羽“犹豫再三”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伟大的长篇历史小说,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故事情节生动。你喜欢其中哪个故事或人物呢?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加油站。
(1)我们学过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设问句,你知道下面的句子是什么句吗?
①“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这是一个什么句?你能再写一个吗?
②“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这是一个什么句?
(2)“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如果把这句话改为“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吗?为什么?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课文中还有一句话跟这句话意思差不多,找到后写出来。
(4)“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请你用它写一句话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峡之秋
①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色,从长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此时的三峡充满了神奇、迷人的秋天的气息。
②早晨,峡风有些凉意,透明的露水闪耀着,仿佛满山的橘柚树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呈现出一片秋天的明丽。
③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同时又把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涌向江心,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三峡,一时间让人感觉如此平静。
⑤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几声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除此,再无动静。
⑥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来得短暂而突然。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忽然间跑到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月亮,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从山顶上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
⑦这一天,正好是中秋。
【1】短文第②—⑥自然段是按照____顺序描写三峡秋景的,从中可以感受到三峡_________的特点和作者对三峡的_______________之情。
【2】依据短文第②—⑤自然段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时间 | 三峡景色特点 |
| 明丽 |
中午 |
|
|
|
|
|
【3】第⑥自然段描写月亮的句子“而不知在什么时候,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忽然间跑到山上。”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法,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爱国是一种态度,不是一双拳头;爱国是一种理性,不是根铁棍;爱国是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不是去伤害自己的人民;爱国不是泄愤,而是要先爱后治。我们抵制日货,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货。爱国并不是盲目仇外,故步自封,我们要以博大的胸怀吸收先进的经验技术,以发展我们自己的祖国。
【材料二】真正的爱国应该着重于自我的提升。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升。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作为成年人,我们要踏实工作。当国家有足够的竞争力时,国家就自然而然强盛了。强盛的国家在挑战面前,就有岿然不动的从容。
【材料三】理性爱国,从我做起。理性爱国,奋力强国,精心治国,才能真正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1】这三则材料共同的主题是_________。
【2】根据这三则材料可知,爱国最核心的做法是_________。
【3】下列不属于爱国行为的有______(多选)
A.打砸日货 B.一律不和不友好国家往来
C.学习不友好国家的先进技术 D.积极建设祖国
【4】央视公益广告“出国旅游,文明当先。有些行为不恰当,在这跟您提醒”和材料二__________的主张一致。
【5】材料三中说“理性爱国,从我做起”,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我能行。
中国的牛
对于中国的牛,我总怀着特别尊敬的感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在田垄上“相遇”的那一次。
一群朋友郊游,我领头在狭窄的田间小路上走,怎料迎面来了几头耕牛。狭道容不下人和牛,终有一方要让路。它们还没有走近,我们已经预料斗不过畜生,恐怕难免踩到稻田泥水里,弄得鞋袜又泥又水了。正当我们犹豫的时候,带头的一头牛,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起头看看,稍迟疑一下,就自动走下田去。一队耕牛全都跟着它走离窄路,从我们身边经过。
我们都呆住了,回过头来,望着深褐色的牛队,在路的尽头消失,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
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民做着沉重的工作,在大地上,晨光或烈日下,它们拖着沉重的犁,低着头,一步又一步,拖出了身后一列又一列松土,好让人们播种。等到满地金黄或农闲的时候,它们可能还得担当搬运负重的工作,或终日绕着石磨,朝同一方向,走不计程的路。
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它们不像印度的牛,负着神圣之名,摇着尾巴在大街上闲荡。它们也不像荷兰乳牛、日本肉牛,终日无事可做,悠闲只等一死。它们更不像西班牙的斗牛,全身精力,都尽付暴力斗争中。
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这就是中国的牛。
【1】作者说“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结合第2自然段分析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 ”画出与短文最后一句话相照应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作者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的牛,实际上是借写牛赞美( )
A.中国的医生
B.中国的农民
C.中国的老师
D.中国的劳动人民
20、读句子,想象画面,把句子写具体,每个句子至少两处。
句子1:天空飘起了雪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2:空中的云千变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①松鼠的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高高地向上翘着。(缩句)
②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缩句)
22、按要求写句子。(12分)
(1)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假如生命可以移植
(2)缩句。
①在创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方法。
②人类正迈进科学利用海洋资源的无限广阔的天地。
(3)清洁的空气的确有益于人们的健康。(改成反问句,句意不变)
(4)大海为人类奉献出了这么多,怎能不让人类感激呢?(改成陈述句,句意不变)
(5)如果有一天,我们从邮差手里收到一个包裹,解开一看,没有别的,只是死鸟死老鼠这些东西,我们唯有连声叫怪,猜想是哪一个淘气的朋友寄来开玩笑的。谁知道在古代,这样一包东西却是一封严厉的信。(你能说一说这封严厉的信会是什么内容吗?)
23、习作
我们身边的人各有各的特点和品性。有的人勤劳,有的人细心,有的人乐于助人,有的人勇敢坚强……请通过一两件事来表现你身边一个人的特点或品性,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写之前可以先草拟一下习作提纲,再根据提纲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