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四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读句子,完成练习

国庆节时妈妈在西安给爷爷买了一件皮袄。

(1)句中整体认读音节的汉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读句子时,需要变音的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的词语。

1.人们在西湖_____如画的风景。

2.来世博园_____的人很多。

3.宇航员在天际遨游时_____地球,发出由衷地赞叹。

4.周总理工作时,他不是大致_____一下,而是细细地_____

3、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匆匆》 一文出自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______之手,他的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很有感染力,如:“太阳他有脚啊,_________地挪移了,我也________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默默时,便从___________过去”。

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__________?’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____________?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上面这段话出自我们本学期学习的一篇文言文《________》,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充词语,并选择恰当词语填空。

兄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柜 一派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一去不____________

1.沙漠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寸草不生,_______的景象。

2.我家附近的高压线纵横交错,把电流送进_________,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3.香蕉总是几个几个整整齐齐、挨挨挤挤地长在一起,像________一样手拉手,相亲相爱不分离。

4.时间就像滔滔的流水一样_______

5、 诗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课内精彩回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这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的心情。

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初闻涕泪满衣裳”中诗人流出的是喜悦的泪、高兴的泪。______

(2)令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可以回到家乡去了。 ______

(3)诗中的“妻子”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意思相同。 ______

3下列对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一个“喜”字。

B.“满”字真实地展现了诗人喜极而泣、泪如泉涌的情态,逼真地表现了诗人喜不自禁的感情。

C.“白日放歌须纵酒”写出了诗人听到好消息后的“狂”态,体现了诗人不良的生活习惯。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诗中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地方,诗人既展开想象,又描绘实境。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诗中哪句诗描写了黄河的全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哪句写到了优美的神话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1】下面对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终日不成——章:文章

B.泣涕如雨——零:零散

C.相复几许——去:距离

D.脉脉不语——得:得到

【2】这首诗中用了很多叠词,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诗中的叠词有:迢迢、________________、札札、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只有“________”是属于拟声词,其他几个都是状态词。

【3】这首诗中通过描绘织女的姿态美,意在表现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描写的情景,有虚实之分,眼之所见为实,心之所想为虚。哪些诗句描写的是眼前所见的“实景”?请用“﹏﹏”画出来。

【5】从“泣涕零如雨”和“脉脉不得语”中,你能体会到织女心中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啄木鸟的嘴直而有力,很像木匠使用的凿子。它在树木上一面攀登,一面以嘴叩树,速度非常快,一旦察觉树干内有虫子,就会伸进舌头,将它勾出来吃掉。

1想一想啄木鸟的嘴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一说啄木鸟找虫、吃虫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故乡情思腊八粥(节选)

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把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些美好的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的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伯母煮的腊八粥我吃过,三婶熬的我也喝过,感觉都不如母亲做的好吃。母亲的手艺巧,精心挑选搭配的各种杂粮豆经过充分的熬煮,再加上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盛在瓷碗里的腊八粥,各种(        )的豆粒儿珠圆玉润,在(       )的稠液中莹莹地透着亮光,煞是好看。“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袅袅地舞动着升散开来的热气里弥漫着( )、香喷喷的味道,不等入口,感觉已甜到了心里。在那钻进鼻腔的香味不断地诱惑之下,美美地吃上一口,细细咂一咂,慢慢品一品,那感觉简直就是人间难得的美味!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可吃着母亲做的腊八粥,心里却是暖的,不要说营养全面,单是那入口难忘的滋味,就足够让人念想三生啦!

现在城里人叫的商店里卖的碗粥和罐装的八宝粥,不知是不是源于我们的腊八粥,有时买来当便餐,比现熬煮省事多了,可吃起来(       )的,总吃不出当年的香甜滋味。

母亲说,喝了腊八粥,用粥堵着嘴,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腊八一过,就算开始过年了。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天天数着算着离大年还有几天,这日子里温馨醇厚的意蕴,也就在人们的期盼里,随着腊八粥的甜香,在纯朴的乡民心里,在淳厚的乡风里,渐渐弥漫开来……

【1】把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括号里。

A.胀鼓鼓       B.甜腻腻       C.黏糊糊       D.甜丝丝

【2】短文中形容豆粒儿饱胀、晶莹剔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语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腊八粥___________的特点。

【4】第2自然段在短文中起到_____________的作用。

【5】短文最后一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C.表示引文内容的省略。

D.表示语意未尽,引入思索。

【6】短文写了腊八粥的来历、妈妈煮的腊八粥最好吃、商店卖的八宝粥吃不出当年的味道等内容,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其他的则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读者认为第4自然段与短文主题联系不大,属于次要内容,可以去掉,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戏曲的魅力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亲看戏曲时,我总认为它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后,我真是为之震揭,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并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很多青少年们的视线,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上,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地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犹如一个个新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历史的经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永远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1补充词语。 

________  流长          ________________

催人________            振奋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简单说说戏曲的魅力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列举三个地方的剧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咚锵,咚锵……”随着急促的鼓点声,队员们一齐有节奏地划动船桨。只见他们的身体一俯一仰,船桨入水,激起片片水花。“嗨哟,嗨哟……”整齐响亮的呐喊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只见一只约十二米长的巨龙冲在最前面,这是我们村“猛龙”队的龙舟。随着鼓点越来越急,队员们船桨入水的节奏也在加快……我在岸边使劲鼓着掌,高声呐喊:“加油!加油!……”只见“猛龙”队的龙舟飞一般地冲到了终点,“冠军,冠军……”我兴奋地欢呼着,蹦跳着……

【1】片段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历。其中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的内容。

【2】下列对该片段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调用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渲染了龙舟比赛的热闹气氛

B.作者在描写龙舟比赛的场面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C.作者通过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自己在观看龙舟比赛时激动、兴奋的心情

D.片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龙舟比赛这一风俗活动

13、温故知新。

1.《天窗》一文寓意深刻,是我国文学大师   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课文叙述了一个孩子借助   ,观看   ,并由此产生了 ,表达了孩子   的强烈愿望。

2.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   于是在段中起到 的作用。

3.慰藉就是 的意思。课文分别从 讲明了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4.请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并联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中心句: 

理解:

 

 

 

14、阅读理解

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

一天,瑞利的家里来了几位客人,瑞利的母亲亲自动手沏(qī qiè)茶,并很讲究地把小茶碗放在精致的小碟上,端到客人面前。

年轻的瑞利始终在一边,他看到,母亲每次端茶时,一开始,茶碗在碟子里很容易滑动。可是,他发现当洒一点热茶在碟子里后,即使母亲的手摇得更厉害,碟子倾斜得更明显,茶碗却像粘在碟子上一样,一动不动了。

经过不断的实验、记录、分析,他对茶碗和碟子之间的滑动做出了这样的(推测  推论):茶碗和碟子看上去很光洁、干净,实际上表面总留有指头和抹(mǎ mā)布上的油腻,使茶碗和碟子之间的磨擦系数变小,容易滑动。当洒了热茶后,油腻被(溶解 化解)了,碗碟也变得不容易滑动了。

在这个基础上,瑞利勇于探讨、研究。经过反复地实验,他又研究了油和固体之间的磨擦。他指出,油对固体之间的磨擦力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利用油的润滑作用,可以减小磨擦力。

后来,人们就根据瑞利的(发现 发明),把润滑油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了。现在,从尖端科学实验到大型机器设备,从现代化生产到日常生活,几乎都要用润滑油,甚至连小孩也知道润滑的作用。这不能不感谢瑞利所做出的贡献。

瑞利从母亲手中的碗碟之间开始对物理的研究,他善于观察平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不断地实验、研究,后来成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并于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勇于探究,你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是科学。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音节或词语。

2为什么茶碗在碟子里很容易滑动?用横线在文中画出。

3当洒了热茶后,为什么茶碗却像粘在碟子上一样?用浪线在文中画出。

4读了文章,你知道瑞利对人类贡献了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主要受到了什么启发?(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风景如画,怎比得上我的家乡美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5分)

(1)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改为陈述句)

(2)清澈的溪水流向远方。

改写成拟人句:

(3)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反让大夫取笑了。(改为转述句)

 

(4)我最不中用。   我被派到这儿来了。(用关联词语合成一句话)

 

(5)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为肯定句)

 

 

17、“把”字句、“被”字句改写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3.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报告这个喜讯的人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低声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身在热带,即使有衣服不用穿。(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下列句子改为直述句。

(1)强强说,放心吧,爷爷,他不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约翰脸上含者微笑对我说,他是否可以坐在我的旁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祖父也说,没有我那样念诗的,我那不叫念诗,我那叫乱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

(1)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劝阻呢?

 

 

(2)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大作文。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学做饭,第一次外出旅游,第一次受到表扬,第一次遭遇失败……请以“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学数5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